摘要:小米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逆期。从3月底安徽SU7事故开始,小米汽车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而这场风波不仅局限于汽车业务,还波及到了小米的其他业务板块。原本备受期待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发布会纷纷延期,甚至小米十五周年也未能公开庆祝。YU7车的
小米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逆期。从3月底安徽SU7事故开始,小米汽车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而这场风波不仅局限于汽车业务,还波及到了小米的其他业务板块。原本备受期待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发布会纷纷延期,甚至小米十五周年也未能公开庆祝。YU7车的逾期交付更是让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交付能力产生了质疑。四月底的上海车展,YU7和雷军的缺席,更是让外界对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担忧。
雷军的社交媒体在四月份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布频率大幅降低,曾经那些充满生活化气息的分享内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活动通知。这种沉默和低频发声,让外界对小米内部的情况充满了猜测。而就在大家以为小米汽车的风波会逐渐平息的时候,SU7 Ultra在五月初又接连捅了两个马蜂窝。车机OTA更新后,需要赛道成绩才能解锁1548匹马力的限制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这一限制被紧急撤回。紧接着,发布会上宣传的“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需要额外支付4.2万元,还延期至少一个月提车。更让车主愤怒的是,提车后发现这个舱盖只是一个装饰件,并不具备之前宣传的任何功能。小米汽车的致歉声明将这一切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但这显然无法平息车主的愤怒。几百名愤怒的车主组织起来要求退车,更有车主要求按照消费欺诈依法退一赔三。
在一片争议声中,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些问题。首先,关于SU7 Ultra的马力解锁问题,雷总在发布会上确实提到过这款车解锁最大马力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解锁流程”。现在解锁流程来了,车主却又不乐意了。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车主对产品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而碳纤维舱盖的问题,虽然有车主声称是为了区别普通版SU7而购买,但从产品宣传的角度来看,小米汽车确实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知乎上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个碳纤维舱盖的成本价只有三千多,却卖到了四万二。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似乎并不厚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消费者购买豪车时,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车辆本身的功能,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独特的体验。所以,对于车主来说,如果希望雷总说话算数,就应该接受马力考核解锁;如果接受雷总说话不算数,就别揪着发动机盖子的事不放。
从小米汽车的发展来看,从一开始它就选择了模仿特斯拉的发展模式。先推出轿跑,再推出SUV,发布节奏和气质都拿捏得死死的。雷军的社交媒体活跃度也深度致敬了马斯克,仿佛要把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都变成小米的宣传阵地。而马斯克呢,最近精力过于分散,忙着造大火箭,忙着助选,忙着谈恋爱生孩子,甚至忙着帮政府减员增效,唯独没有把精力放在造车上。这不禁让人怀疑,特斯拉是否已经不再是马斯克最在意的业务了。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产品迭代速度上完全不输特斯拉。所以,马斯克或许真的应该收手了,因为外边全是雷军。
然而,我今天还是要批评一下小米。不是因为SU7出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舆情,而是因为这些舆情本来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小米和雷总在过去一年可能太顺了,没有注意到两个明显的风险积累:一是网红的暴雷,二是性能车的事故。这两个问题都是迟早会爆发的。2019年,我曾写过小米有“花小钱办大事的基因”,总结起来就是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宣传策略浮夸。但遗憾的是,小米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又增加了一个风险:过度依赖创始人IP。2019年是视频平台崛起的年份,雷总除了玩微博,还开始真人出镜,开拓了抖音、视频号等新战场。B站更不用说,雷总可是B站起家的知名歌手。从小爱音箱到小米汽车,甚至小米线下门店,到处都能听到雷总的主打歌,气氛非常欢乐。雷总不再讲得罪人的话,所有得罪人的脏活都由小米IP矩阵的其他高管来做,雷总只负责厚道、体面、带货、开车门、提供情绪价值。雷总就是小米,小米就是雷总。雷总振臂一挥,小米从几十万的车到几十块的周边都抢断货。
然而,当安徽SU7事故一出,雷总沉默三天,最终还是出来表态。这让很多雷粉和米粉感到不理解,开始心疼哥哥。他们说各种车都出事故,凭什么SU7出事故就要雷总表态?但问题是,宝马、奔驰、奥迪、大众这些车保有量大,事故绝对数量也多,可大家知道这些车企的老板和中国区负责人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小米选择用雷总做代言,雷总选择为小米抛头露面,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出了恶性事故,总不能说正面的好的东西都照单全收,而不好的东西却与雷总无关。所谓盈亏同源,我认为这对网红、企业家、名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他们既然享受了某些优势,就要付出比普通人更高的代价。
再来说说SU7系列车,出现恶性事故也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是同等价位上更高性能车的首次大批量交付,而且还免费配备了智驾功能。SU7用户对所谓的智驾很可能有更高的信任度,因为他们相信雷总,相信小米。作为企业,你的宣传调性、用户水平和产品性能,你应该比谁都清楚。我去年SU7上市的时候就写过,车不是手机,买车用车安全第一,因为开车出了问题是会死人的。做手机的企业第一次做车,就应该更加谨慎,不能仅仅依靠流量和宣传来推动产品销售。
小米在面对这场危机时,需要深刻反思。首先,小米需要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在面对突发事故和舆情危机时,不能仅仅依靠雷总的个人影响力和临时表态来解决问题。企业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危机应对流程,包括舆情监测、危机评估、应对措施制定和信息发布等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应对,减少对企业和品牌的负面影响。
其次,产品与宣传的匹配性至关重要。小米汽车在宣传SU7 Ultra时,过于强调其高性能和豪华配置,但却在实际交付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企业应该在产品设计、研发和宣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大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最后,企业与用户信任的重建与维护是小米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经历了这一系列风波后,小米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这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等。只有通过真诚的努力,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尽管小米在近期遭遇了诸多挑战,但我依然对小米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汽车业务方面,小米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要加强对汽车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优化产品宣传策略,避免过度夸大和误导消费者。同时,小米还应该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
在多元化业务方面,小米需要实现协同发展。小米不仅有汽车业务,还有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众多业务板块。如何将这些业务板块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是小米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打造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系统,小米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从而提升用户对小米品牌的忠诚度和粘性。
汽车业务:技术与体验的双重提升小米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小米需要加大投入,确保其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同时,对于车辆的内饰、配置和售后服务,也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针对SU7 Ultra碳纤维舱盖的问题,小米可以在后续的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此外,小米还可以通过与专业的汽车设计团队合作,提升车辆的整体设计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于豪华感和科技感的双重需求。多元化业务:构建智能生活生态
小米的多元化业务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将汽车、手机、智能家居等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小米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活生态系统。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汽车的启动、空调、车窗等,实现车机与手机的无缝对接。同时,小米智能家居设备也可以与汽车进行联动,用户在回家的路上就可以提前打开家中的空调、灯光等设备,实现真正的智能生活体验。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提升用户的生活便利性,还可以增强小米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长期战略布局:品牌与市场的平衡
在长期战略布局方面,小米需要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小米需要继续巩固其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另一方面,小米也需要逐步向高端市场进军,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在汽车领域,小米可以通过推出更多高端车型,提升其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小米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小米可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小米的水逆期虽然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小米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通过深刻反思和积极调整,小米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正如雷军所说,小米的使命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我相信,只要小米能够坚持这一使命,不断努力和创新,它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小米汽车 #危机管理 #品牌建设 #智能生活 #市场策略
来源:炎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