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家人的调侃,李阿姨自己也有些不安,甚至在深夜刷手机时,看到“浑身疼痛是癌症信号”的说法后,心里越发紧张。
家住社区东头的李阿姨,今年刚满52岁。过去她一直自诩身体硬朗,可最近却变得异常“娇气”。
“不是腰酸就是手痛,后背、腿骨、肩膀总有点莫名其妙的疼。”
面对家人的调侃,李阿姨自己也有些不安,甚至在深夜刷手机时,看到“浑身疼痛是癌症信号”的说法后,心里越发紧张。
可现实中,这样的烦恼并不罕见。身边不少50岁以上女性都会有类似感受:明明躺着没事,起床后却浑身僵硬;家务做多了,一不小心就这里拉扯、那里隐痛。有人一查网络,越看越害怕、生怕自己中了“绝症”的圈套。
难道,浑身疼痛真的就是癌症的早期信号?其实,大多数时候,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很多常见健康问题都可能是元凶,真正的“关键”你也许还未曾留意。尤其有一种情况,医生直言:很多女性忽略后悔都来不及。
那么,50岁以后女人为什么常常感觉浑身疼?癌症风险到底高不高?哪些疾病才是背后的“真凶”?怎么科学判断和舒缓身体不适?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往下看看。
要明白,进入50岁后,女性身体代谢、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等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浑身疼”的高发。
医学研究指出,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平均下降30%-50%,而这一激素与骨密度、筋膜弹性、神经调节等密切相关。雌激素减少,骨质流失加快,出现骨质疏松或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比例会比未绝经女性高出3-5倍。
此外,“疼痛”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在年龄增长、压力累积、睡眠失调时都会被放大。如果只凭疼痛来判断疾病,非常不科学,更容易让人陷入焦虑。
重点要警醒的是,虽然癌症(如肺癌、胰腺癌)晚期可能出现全身疼痛,但其初期症状多伴有体重骤减、乏力、持续低热等,而单纯性“浑身疼”绝大多数和下述常见病变有关。
坚持疼痛日记,留意身体变化,才能真正早发现、早处理。
专家总结,中老年女性出现全身疼痛,最常见并非癌症,而是以下4种原因——尤其是第3项,最容易被当做“小毛病”长期忽视:
骨质疏松是头号“隐形杀手”
50岁后,骨密度相较于年轻时可下降10%-20%。骨头变脆,就像老旧的水管容易“跑冒滴漏”一样,无论是腰背、膝盖,还是手腕、脚踝,都可能出现慢性疼痛甚至压痛、胀痛。
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约39.2%。部分患者甚至在没明显外伤的情况下也会手指、腰背反复酸痛。
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温度、气候转变,对关节和周围组织影响极大。一旦免疫系统出现异常,疼痛会更明显。有统计显示,50岁以上女性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比男性高出2-3倍。
风湿疾病最典型特点是晨僵、关节肿胀和对称性疼痛。要注意,风湿病不只是单关节问题,炎症扩散还可能影响全身多个部位。
慢性软组织劳损和纤维肌痛综合征
这是一类极易被疏忽的“疼痛元凶”。家务、抱孙子、长时间站立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筋膜长期微损伤,形成慢性炎症。
据医学调查显示,50岁后女性约有15%-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或纤维肌痛综合征。体现在浑身无名酸痛、乏力,并伴随睡眠质量下降、易疲劳。
内分泌和免疫性疾病
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分泌失调可让血清钙磷代谢千头万绪,反映为肌肉疼、骨痛、全身乏力等。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还容易引起肌肉、关节、筋膜等多部位“泛疼”。很多患者常年找不到具体病因,只知道“哪里都不舒服”。
当然,少数情况下,多部位顽固性疼痛确实可能提示肿瘤或其他顽症。但如果只是间断、不伴随消瘦、高热、肿块等典型警戒征,癌症的概率并不大。不要被片面的“癌症信号论”乱了阵脚。
要想让腰腿轻松、身体不再钝痛,得从生活点滴做起,医生建议如下四招:
营养均衡,专注补骨
女性建议每日摄入钙量达到1000mg,多选择豆制品、奶类、小鱼虾、绿色蔬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小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
适度运动,每周坚持有氧与抗阻训练
每周应保证约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体操等,配合拉伸、舒缓瑜伽,有助提升骨密度与肌肉弹性,减缓衰老速度。运动前后注意热身,避免损伤。
监控免疫和内分泌健康,定期查体,不可偷懒
建议每年到院体检,重点关注骨密度、血钙血磷、免疫指标及甲状腺功能,做到早发现、早应对。身体异常疼痛超两周,莫自诊自医,要专业医生查明原因。
重视心理健康与睡眠调理
良好睡眠可降低50%以上慢性疼痛感发生率。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过劳与焦虑,适当听音乐、冥想,帮助身体放松。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人到中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指南》
《女性更年期健康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报告》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