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古话用来形容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再合适不过了。在中国古代,帝王们不仅追求生前的荣华富贵,更希望在死后继续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于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应运而生——活人殉葬。从商周时期开始,这种残忍的制度就像一条血色丝带,贯穿了中国数千年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古话用来形容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再合适不过了。在中国古代,帝王们不仅追求生前的荣华富贵,更希望在死后继续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于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习俗应运而生——活人殉葬。从商周时期开始,这种残忍的制度就像一条血色丝带,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考古发现显示,殷墟妇好墓中就有16人殉葬,而秦始皇陵虽然改用兵马俑,但据《史记》记载,修建陵墓的工匠们也被活埋其中。这种将活人视为"会说话的陪葬品"的做法,不仅反映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更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的冷酷心态。那么,这些被活埋的人,究竟能在暗无天日的地宫中存活多久呢?
走进历史的长廊,我们首先来到商朝。这个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王朝,同时也是活人殉葬最猖獗的时期。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经常能看到令人心惊的场景:主墓室周围整齐排列着殉葬者的遗骸,有的跪姿,有的俯身,仿佛还在向墓主人行礼。这些不幸的人大多是战俘、奴隶,也有少数是近臣和妃嫔。考古学家发现,很多遗骸的姿势扭曲,手指骨节突出,明显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现代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里,成年人最多只能存活34个小时。缺氧会导致意识模糊、抽搐,最终在痛苦中窒息而亡。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殉葬制度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孔子曾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表达了对人殉制度的强烈反对。有趣的是,这句话本意是批评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做法,认为这仍然是残忍思想的延续。但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正是这些陶俑,后来成为了替代活人殉葬的"进步"选择。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最好的例证。八千多个陶俑代替了活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下葬时,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这些没有子嗣的嫔妃们,终究难逃殉葬的命运。
历史总是螺旋式前进。到了汉朝,活人殉葬明显减少,但并未绝迹。汉武帝的茂陵中就有殉葬者的记载。而令人唏嘘的是,三国时期的吴景帝孙休,临终前特意下诏禁止活人殉葬,这恰恰说明当时这种陋习仍然存在。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活人殉葬几乎消失,但到了辽金元时期,这个陋习又死灰复燃。契丹贵族墓中常见殉葬的马匹和仆人,女真人的"烧饭"习俗也带有殉葬色彩。元代更是明确规定,主人去世,奴隶必须殉葬。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下葬时,沿途遇到的人都成了殉葬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这个出身贫寒的皇帝,却恢复了已经式微的活人殉葬制度。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死后有46名妃嫔殉葬,其中还包括一些为他生下子女的妃子。这些可怜的女子被迫吞金、上吊,或者被活埋。明成祖朱棣死后,殉葬的妃嫔也有30多人。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废止了这个延续千年的陋习。这位经历"土木堡之变"的皇帝,或许是在被囚禁的经历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清朝初期,殉葬制度又有回潮,康熙皇帝最终在1673年明令禁止,这才为活人殉葬画上了句号。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活人殉葬这个延续了三千多年的陋习,就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封建社会的野蛮与黑暗。从商朝奴隶主的肆意妄为,到明朝帝王的死灰复燃,这条由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写满了统治者对生命的漠视。今天,当我们参观那些宏伟的帝王陵墓时,在惊叹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同时,更应该记得那些无声的殉葬者。他们的悲剧提醒我们:文明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尊重生命的制度都是先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活人殉葬制度的兴衰,折射出中国人权观念的演变过程。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思想,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理念,再到今天"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是一条充满坎坷却方向明确的道路。那些殉葬者用生命发出的无声呐喊,穿越时空提醒着我们:任何将人物化的制度都是文明的倒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当我们讨论古代殉葬者能活多久时,其实是在追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类文明的底线在哪里?从活人殉葬到动物保护,从等级制度到人人平等,文明的标尺始终是对生命的敬畏程度。那些沉睡在地宫中的殉葬者,用他们短暂而痛苦的存在,为后世立下了一座警示碑:只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社会,才配称为文明社会。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来源:黄大仙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