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聊城,一位农民突发脑溢血陷入昏迷,家中6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无人收割。当地的村支书在村民群中发了一条信息,上百位村民响应号召,自发集结。他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三轮车、电动车,踩着泥泞下地干活。
山东聊城,一位农民突发脑溢血陷入昏迷,家中6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无人收割。当地的村支书在村民群中发了一条信息,上百位村民响应号召,自发集结。他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三轮车、电动车,踩着泥泞下地干活。
这不是命令,也不是安排。而是一个村子里最朴素的互助,也是一场没有人缺席的自发行动。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事情发生在今年的10月10日,地点为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王庄村。当天,村里一位45岁村民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医抢救。
该村民昏迷不醒,其妻子在医院陪护,两个孩子在学校就读,家中60亩玉米刚刚成熟待收。但是因其家中无人,60亩玉米面临着无人收割的困境。
这个季节,再加上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收割机根本就进不了地。可是如果再继续拖延,玉米就要霉在地里了,这不是一点点损失,而是一整年的辛苦可能都要打水漂。
王庄村的村支书王先生得知此事后,立即行动起来。这位63岁的村支书已在村里任职26年,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没多犹豫,就在村里的村民群里发起号召,呼吁有时间的村民帮生病的人收一下玉米。
他没提及报酬,也没有分配具体任务。10月14日下午,首批村民便集结出发。100多人组成队伍,浩浩荡荡前往玉米地。
因为玉米地里太湿,机械无法下地作业,只能依靠人工采摘。村民们一排排站在地头,用手一根根掰下玉米,脚下泥泞不堪,手上磨出伤痕,却没人抱怨。
10月15日下午,又有100多人来帮忙,并且人数比前一天还多。而且这次不仅参与人数增加了,村民们还带来了运输工具。
村民们自发将自家车辆开至田间,帮着把掰下的玉米运回去。参与人员中,既有年轻人,也有60多岁的老人。66岁的李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李女士表示,王支书在村中威望颇高,发起号召时,她家的秋粮已收割完毕,所以14日和15日两天的下午,她都去帮忙收玉米了。
很多村民还开着自家三轮车到地里帮忙拉玉米,她家的电动三轮车也去拉玉米了。
王先生介绍说,王家村的村民大都姓王,乡亲们的关系很好,平常谁家遇到困难,都会互帮互助。
这是一个同姓村落,也是一个熟人社会。谁家遇到困难,大家都知道,谁家缺人手,村里就有人去帮。
玉米收割完成后,王先生又组织了村民为患病家庭联系秸秆粉碎机和播种机。玉米收完了,还得种小麦。秋收秋播连着,不能断。
10月25日后,村民再次投入秋播工作,谁家有空,谁就去帮着播种。王先生负责协调农机、安排地块,确保患病家庭的地不会耽误时节。
患病家属孙女士始终在医院陪护,她表示:“非常感谢村支书和乡亲们帮忙收庄稼、种庄稼。”
目前,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治疗费用存在较大缺口,但患者表现出顽强意志,家人也期待其早日康复。短短两日,全村合力将这一家庭从困境中挽救回来。
没有口号,没有仪式。只有一群人,带着镰刀、麻袋、三轮车,下了地,干到底。王庄村的这次行动,一个村民群,一句话,100多人出动。
这背后,是村庄内部几十年形成的互信。是村支书的影响力,是村民之间的默契。更是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保有的那一份“人情账”。
60亩玉米,两个下午收完。这不是奇迹,而是一群人合力干出来的结果。王庄村的这件事,没有惊天动地,也没什么煽情语言。
但它代表了: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力量叫“邻里之间的互助”。
在这件事情传到网络上后,网友纷纷留言赞美说:“支书是称职的支书,村民是合格的村民”“好书记,好村民这个时代看到这样的场景,好感动,好温馨。”“这样的村干部好样的,有号召力,村民团结就是力量,正能量满满。”
此外,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身边的故事。“三十年前,我有一个嫂子生病住院了,正赶上收麦子,我们也是全村出动,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全是靠一双手,等嫂子出院,麦子颗粒归仓了。”
另一位网友也回忆道:“我外甥女摔伤了,大家都在医院忙,家里的地都没时间弄,他村里的人都帮忙给收了。”
来源:守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