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市值管理之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4:12 1

摘要:严莉老师,有十多年的资本市场经验,曾任美的电器和美的集团证券事务代表,担任过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董秘,是美的集团持股计划项目以及创新业务激励项目的参与策划人,成功主导过并购和IPO项目,具备丰富的资本项目运作经验,擅长上市前后的股权激励设计。

作者:刘欣

刘欣导语:

严莉老师,有十多年的资本市场经验,曾任美的电器和美的集团证券事务代表,担任过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董秘,是美的集团持股计划项目以及创新业务激励项目的参与策划人,成功主导过并购和IPO项目,具备丰富的资本项目运作经验,擅长上市前后的股权激励设计。

严莉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们服务每一个客户开展公司治理或股权激励的项目过程中,她都会不断去对照和反思,看看美的当年是如何走过类似历程的,并能针对性地给出当前客户的实操做法。

继前两篇《美的十年激励的道与术》和《美的集团的公司治理之道》之后,严莉老师又花费大量时间,写成了这篇《美的集团市值管理之道》。

如果你的企业也面临市值管理的难题,这篇文章一定能让你找到解决之道。好了,我说的有点多了,让我们现在就进入正文。

美的于1993年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2013年,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原美的电器(000527.SZ)的方式,美的集团(000333.SZ)实现整体上市。2024年又赴港上市,成为一家“A+H”股上市公司。

从历史来看,美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老兵;从表现来看,美的是A股市场上知名的白马股。在A股市场中,美的市值排名第26位,作为与资本市场同步成长的企业,美的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确实每一步都不容易,其成长之路值得探索和借鉴。

本文将时间聚焦在美的集团整体上市之后的市值变化,即从2013年到现在为止。

2013年,美的集团整体上市,以44.56元/股换股发行,发行市值751亿,12年来累积派现1390亿,股息率近5%,截至2025年10月29日最新市值5723亿(合计港股),是整体上市之初的7倍多。

短时间的市值变化,会有偶然因素,但经过长达12年的检验,作为曾经的亲历者,美的的市值增长,就非常值得总结和借鉴了。

本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清楚以下三方面问题:

1. 市值管理的困境;

2. 市值管理的方法论——三部曲;

3. 美的市值管理的实践验证

市值管理的困境

1、什么是市值管理?

证监会公告〔2024〕14号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为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而实施的战略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应当聚焦主业,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运用7种方式促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一是并购重组,二是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三是现金分红,四是投资者关系管理,五是信息披露,六是股份回购,七是其他合法合规的方式。

对于从事市值管理的企业内部人,转译的能力很关键。

市值管理,通俗地讲是公司“被看见”,即公司的价值被市场认可,并给予正向反馈,生生不息。

企业经营与市值管理是体用关系,企业经营为本,市值管理为用。离开企业经营谈市值管理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坚实的基础,终将难以持续。而市值管理于经营而言,便是那雪中之炭,锦上之花,企业低谷时为企业拖底,辉煌时更上一层楼。

2、市值管理的困境是什么?

注册制以来A股的上市公司呈现井喷,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有上市公司,而资源总是有限,如何被看见就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关键。

市值管理困境是什么呢?——通俗讲是“低估”。几乎每一位老板都认为自己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公司应该值更多,毕竟身价相关,没人会嫌钱多了;于股民来说,最好一买就涨,还不停涨。然而,期望归期望,还有人性的作用,总有恐惧和贪婪,因此股价起起伏伏便是常态。

为何“低估”是困境呢?

低估,某种程度代表着企业面临的困境或低谷。资源的错配是常态,而只有错配才有机会,这某种程度又是种悖论。

但对于经营的企业来说,定力尤为重要,不看短期的波动,只为持续经营而努力,才是穿越低谷的唯一路径。

3、市值管理的目标

市值管理的目标或者说门槛:100亿、300亿、500亿、1000亿都是很大的门槛,看起来是数字,实则背后是企业发展规律的揭示,更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分量”与“能见度”。

不同市值要求,对企业能力的匹配差异巨大。核心说到底,还是企业的内功,内功练没练好,一看便知。

不同市值量级,对应着不同的资本生态位、投资者结构、估值逻辑与市值管理重点。下表是不同市值规模下,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市场认知、企业类型与核心挑战。

市值管理的目标,表面看是“数字增长”,本质是帮助企业建立信任、传递价值、获得资源、跨越周期,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大”到“伟大”的跃迁。

每一个市值量级的跃升,都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更多的资本选择、更严苛的市场审视和更大的战略责任。

A股上市公司总共5440家,截至2025年10月29日市值统计分布如下:

分布数量占比最小值~100亿3,56465.5%100-300亿1,24222.8%300-500亿2785.1%500-1000亿1803.3%1000-5000亿1502.8%5000-10000亿140.3%10000亿以上120.2%合计5440100.0%

上图的数据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仍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体,结构分化明显。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企业仍处于成长初期或发展中期,尚未实现市值的突破性跃升,换个角度看,也正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潜力层”。

管理的方法论——三部曲

撇开大环境的波动来看,市值管理的“被看见”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自己看见自己,二是让别人看见你。

由此衍生出了三部曲的方法论:

第一步,自我认知;

第二步,认识别人的认知;

第三步,和光同尘,达成共识。

1、我是谁?——灵魂拷问,即自我认知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对于企业也是如此,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禀赋、文化、战略、业务模式、发展路径与市场定位。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一理念对企业发展仍适用,这是市值管理的起点。

只有先看清自己,才能让别人看清,这便是企业的定位。

差异化优势,才会有差异化溢价。市场风云变幻,稀缺是不变的话题,从经营角度来说,过剩的时代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才是不可或缺的。

企业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内在价值、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行业地位、发展阶段、财务状况、战略方向等。

要真正弄清楚“我是谁”,需要回答好以下问题:

○ 主营业务是什么?

○ 核心竞争力(技术、品牌、渠道、团队等)在哪里?

○ 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有壁垒?

○ 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

○ 财务健康度如何?盈利能力、成长性、现金流状况怎样?

○ 未来去向哪里?

这一步的目标,是要建立清晰的自我画像,明确企业的“内在价值”——企业基本面,这是市值的“锚”。

信心来源于确定,而不是迷茫;价值来源于笃定,而不是模糊,那市值管理就可以做到锦上添花。

2、市场怎么看我?——别人的认知,即市场认知

企业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资本市场、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要弄清楚“市场认为我是谁”,需要回答好以下问题:

○ 公司股票被归类在哪个板块/赛道?(如新能源、半导体、消费、医药等)

○ 投资者对公司估值逻辑是什么?(是看成长性?盈利稳定性?还是概念热点?)

○ 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口碑如何?有无负面舆情或信任危机?

○ 媒体和公众如何评价公司?品牌认知度如何?

○ 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基本面是否匹配?是高估还是低估?

这一步的目标,是要理解市场认知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偏差,找到“认知差”,即市场尚未充分认知的价值点,进而通过有效沟通与行动,来弥合这种偏差。

3、如何让别人正确地认识我?——和光同尘,达成共识,即价值传播与市值运营

产业需要资本视角,资本也需要有产业的认知,这便是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资本逐利看重短期回报,而产业持续经营看长期发展,过程中便会存在分歧。资本有逐利的规则,产业亦有发展的规律,资本处在局外有份清醒,产业在局中亦有份主动。

在清晰自我认知和市场认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准确、持续地传递自己的真实价值、战略愿景与成长潜力,引导市场形成合理且积极的认知,从而实现市值与价值的统一

如何塑造与传递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法来实现:

信息披露:合规、透明、及时、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增强信任。

投资者关系管理(IRM):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保持良好互动,解答疑问,传达战略。

市值管理工具运用:如股权激励、股份回购、分红政策、并购重组、再融资等,传递信心与价值信号。

品牌与公关管理:塑造积极的企业形象,管理舆情,提升公众认知。

ESG与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影响资本市场评价的重要维度。

资本运作与战略沟通:通过定向增发、引入战投、分拆上市等动作,释放业务价值。

这一步的目标,是实现“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动态统一,让市值真正反映企业的长期成长性与核心竞争力。

我再用表格总结一下,市值管理三步曲。

步骤核心问题关键目标第一步:认识你自己我是怎样的企业?明确内在价值与核心竞争力,建立自我认知第二步:别人眼中的你市场怎么看我?理解市场认知,发现认知偏差与机会第三步:让别人正确地认识你如何让市场准确理解我的价值?主动管理价值传递,塑造积极市场形象,实现市值与价值统一

美的市值管理的实践验证

开篇已经说过,美的在A股市场中市值排名第25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名老兵。从2013年整体上市时市值751亿,到最新市值5723亿(合计港股,截至2025年10月29日),整整涨了近7倍。

下图展示的是,美的集团整体上市以来后复权走势图,虽有过程中的各种波动,但还是能看到很明显的整体趋势的上升。

▲ 美的集体整体上市以来后复权走势图

我所经历的美的发展的阶段,是美的集团整体上市期间,也是美的成功跨越千亿市值门槛的阶段。

下表总结了,美的集团整体上市12年来,一系列关键事件、对应市值以及产生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拉长周期来看其动作和变化。

回顾美的市值管理,具体做了哪些?

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围绕创新,找出路——战略不守旧,一直在找增量与未来

从2011年起,美的就不满足于只做“传统家电”,而是早早布局:智能家居(IoT)机器人和自动化(收购德国库卡KUKA)、工业技术、新能源、医疗、智慧楼宇等ToB业务,提出并坚定执行“科技集团”战略转型,从“制造”走向“智造”,从“家电”走向“科技+制造+全球化”。

美的没有停留,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围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找新出路,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想象空间”和“成长逻辑”。

2、充分挖掘业务亮点与潜力——不只看现在,更讲清未来能做什么

持续向市场传递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亮点:

♢ 家电业务:全球领先,高端化、智能化、套系化。

♢ ToB业务: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新能源、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高速增长。

♢ 海外市场:自主品牌占比提升,全球研发制造网络布局完善。

通过定期业绩发布、战略发布会、路演、反向路演,把每个业务板块的亮点、增长点、潜力讲清楚。

美的善于挖掘自身业务的“闪光点”与“潜力区”,让资本市场不只看到今天的家电,更看到明天的科技与全球布局。

3、充分沟通,协同发挥——不是闷头做事,而是学会与市场“对话”

建立了专业、透明、高频的投资者关系(IRM)体系:

♢ 定期业绩说明会、全球路演、分析师交流、媒体沟通;

♢ 管理层(如方洪波等)亲自参与,与投资者坦诚沟通战略、经营与挑战;

♢ 通过回购、分红、公告、战略发布,传递长期信心。

不搞“短期刺激”、不“忽悠市场”,而是用长期、稳定、可信的沟通方式,建立信任。

美的通过高效、真诚、专业的IR与市场对话,让资本市场“看得懂、信得过、跟得上”。

4、经年累月,树立资本市场形象—— 信任是慢慢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

从2013年整体上市,到2016年提出科技转型,再到2017年市值突破2000亿,再到2021年高峰、2022年后企稳——每一步都走得稳健、透明、有逻辑。

多年来坚持高比例分红、稳健经营、不盲目跨界、不炒作概念、持续聚焦核心能力与长期价值,通过“时间积累+行为一致性”,在资本市场树立了“稳健、可靠、有战略、有未来”的龙头形象。

美的用“年复一年的坚持与透明”,从一家“家电公司”变成资本市场眼中“值得长期持有”的全球科技制造龙头。

5、管理与治理的全面融合——好公司,要有好治理,才能带来好市值

2012年,实现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平稳交班,是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的经典案例。

同时,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注重制度建设、流程透明、授权与监督并行。通过股权激励、合伙人计划、长期绩效机制,绑定核心团队,确保战略执行一致。

治理结构与市值管理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不追求短期爆炒,而是追求长期信任与价值增长。

美的通过治理现代化与战略一致性,让资本市场相信:这是一家“内部有定力、管理有章法、未来有盼头”的企业。

对于市场来说,“沉下去才有诚意”,“沉下去”是“深入一线、扎根业务、直面问题、真诚沟通、不浮夸、不做表面文章”;“有诚意”是“真诚面对市场、尊重投资者、展现自我、传递可靠信息、建立信任关系”。

最后,再用表格总结如下:

序号回顾总结美的实际行动核心价值1围绕创新,找出路布局科技、机器人、ToB、全球化,不依赖单一家电赛道提供成长空间与未来想象2充分挖掘业务亮点与潜力讲清楚家电高端化、ToB高增长、全球市场机会让市场看到“不止现在,更有未来”3充分沟通,协同发挥通过IR、路演、分红、回购,与市场透明对话建立信任,让市值被理解、被认可4经年累月,树立资本市场形象多年稳健经营、高分红、不炒作,用时间换信任成为资本市场“长期主义者”的代表5管理与治理的全面融合职业经理人治理、制度透明、团队稳定、激励到位让市场相信“这家公司能长久做好”

美的市值的成长,不是靠投机,而是靠创新找路;不是靠包装,而是靠实力说话;不是靠炒作,而是靠长期沟通与治理融合,最终在资本市场赢得了应有的位置与尊重。

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模仿者;伟大的市值,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源于那份不可替代的独特。

♢ 很多企业的市值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实际价值”上,而是出在“市场认知”上——即别人不了解你、不认可你、或者误解了你。

♢ 市值管理不是简单的“拉股价”,而是通过长期、系统性的价值塑造与沟通,让市值真正反映企业的未来潜力。

♢ 高质量的市值管理,既要有“基本面”的硬支撑,也要有“认知面”的软功夫。

你的企业如果也是上市公司,又是如何进行市值管理的呢?

欢迎在后台留言,继续和我们交流。

来源:卓越运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