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的罪名是网络骚扰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核心指控听着就让人匪夷所思,这些人在网上散播谣言,说布丽吉特出生时其实是男性,真名叫让-米歇尔・特罗涅。
巴黎正在审理一起特殊的刑事案件,10名嫌疑人被送上法庭。
他们的罪名是网络骚扰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核心指控听着就让人匪夷所思,这些人在网上散播谣言,说布丽吉特出生时其实是男性,真名叫让-米歇尔・特罗涅。
这10个被告里有8个男的2个女的,除了编造性别谎言,还拿布丽吉特和马克龙的年龄差做文章。
布丽吉特72岁,马克龙47岁,正常的婚姻关系被他们恶意污蔑成“恋童癖”。
这种毫无根据的抹黑已经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畴,按照法国法律,要是罪名成立,这些人最多能判两年监禁。
这些看似离谱的谣言,可不是在小圈子里打转。
最初是法国极右翼边缘群体编造的阴谋论,后来被美国极右翼播客主持人坎迪斯・欧文斯盯上了。
她在自己的高流量平台上反复放大这个虚假说法,一下子就让谣言传遍了全球。
涉案的10个人里,不少人都转发过欧文斯的帖文,成了这场跨国诽谤链条上的一环。
庭审现场的辩词简直让人开眼界,10个被告没一个认罪,还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49岁的杰罗姆・A被问到发过的“布丽吉特是男性”的帖子时,说自己只是在“开玩笑”,还称帖子有“讽刺精神”。
把恶意诽谤包装成玩笑,这套路在网络造谣案里太常见了,无非是想逃避法律责任。
另一个被告杰罗姆・C更有意思,说自己转发帖文只是为了“告知”别人,根本不算骚扰。
他的律师还帮着辩解,说当事人只是数百万转发者之一,言外之意就是“法不责众”。
但检方可不买账,明确指出这些帖文针对性强、持续时间长,妥妥的网络骚扰。
这里面还有个“老熟人”叫德尔菲娜・J,也就是阿曼丁・罗伊。
她三年前就因为诽谤布丽吉特被起诉过,2021年还在YouTube上和一个博主做了四小时访谈,一口咬定布丽吉特是改名换姓的跨性别者。
本来她和那个博主被判了赔偿,结果上诉成功撤销了原判决,现在马克龙夫妇已经把案子告到了法国最高法院,这次又卷入新的刑事指控,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场诽谤风波里,欧文斯算是关键人物。
马克龙夫妇没打算放过她,直接在美国对她提起了诉讼,一口气列了22项罪名,包括诽谤和虚假陈述。
他们的律师说,会拿出科学证据证明布丽吉特的女性身份,彻底戳穿谣言。
可跨国维权哪有那么容易,欧文斯直接提出驳回诉讼,理由是审理案件的特拉华州法院没有管辖权,让马克龙夫妇要么去法国告,要么去她居住的田纳西州告。
她的律师还抛出个“诽谤旅游”的说法,说马克龙夫妇是想规避法国三个月的诽谤诉讼时效。
这事儿也暴露了跨国网络诽谤的痛点,网络言论能随便跨国家传播,但法律管辖有地域限制。
不同国家的法律对诽谤的认定标准不一样,诉讼时效也不同,想追责确实难。
马克龙今年8月接受采访时就说,这些诽谤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不得不站出来回应。
他还特意强调,阻挠真相恢复根本不是言论自由,那些嘴上喊着言论自由的人,其实也在限制别人的表达,这事儿他可不能接受。
公众人物确实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但再容易被攻击,也不代表别人能随便造谣诽谤。
布丽吉特遭遇的这些谣言,不仅伤害了她个人,还试图抹黑她的婚姻和法国总统府的形象。
马克龙夫妇坚持维权,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名誉,也是在告诉大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说话得有底线。
现在巴黎的审判还在进行,对欧文斯的跨国诉讼也没个结果。
但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经让大家看到了网络谣言的危害,也引发了对言论自由边界的思考。
言论自由是权利,但不是恶意攻击别人的“免罪金牌”,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不管是针对普通人还是公众人物,造谣诽谤都该受到惩罚。
如此看来,这场为真相而战的维权,不管多久都值得坚持。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