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读李睿秋的《打开心智》。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和经验分享,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用知识。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探索大脑运作的奥秘,讲解了深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为什么谣言最容易广泛传播?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人打标签?
为什么我们做事情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为什么我们刷起短视频来乐此不疲?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信息茧房?
这些都跟大脑的运行原理有关——大脑的本性就是喜欢省事、省力,而上述行为,基本上都是因为大脑天生懒惰。
最近在读李睿秋的《打开心智》。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和经验分享,将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用知识。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探索大脑运作的奥秘,讲解了深度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追寻日常行为习惯的本质,比如大脑运行的本质、奖励机制的本质、情绪的本质、拖延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思维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来揭示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从而对各类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整体来说,这本书比《认知觉醒》更专业和前沿,比《思考,快与慢》更接地气。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上有好多不足之处,却无力改变,比如经常焦虑、容易冲动、缺乏耐性、习惯拖延、懒惰、自控力差、学习低效率,或者不懂如何深度思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等诸多问题,这本书或许你给你带来很好的启发。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比较有颠覆性。比如大脑运作的最基本原理是节能。
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仅占我们体重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达到了我们全天耗能的20% 。为了确保我们能更好地生存、趋利避害,大脑总会倾向于走捷径、抄近道、省力,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资源,来处理更重要的问题。
也就是说,大脑的这种运行原理决定了,懒惰、不爱思考、焦虑、害怕风险等是人类的天性。
再比如,读过的书,不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是不是就表明没有效果?这本书从大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认为,“记住”大量信息,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大脑天生也不适合记忆,它的储存能力虽然非常强,但提取能力和工作记忆空间极其有限。
如果说非要去记住点什么的话,你需要记住的是知识的框架和位置,它跟其他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书里面有句话说得很直白——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读书的真正收获往往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你通过阅读这本书,想到了什么,想通了什么,在于你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碰撞。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并通过深度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何摆脱焦虑和迷茫、懒惰和拖延,打造终身受用的学习系统、培养好的行动习惯,实现高效学习和工作?这正是《打开心智》要解决的问题。
书中观点认为,大脑就是一个借由过往经验来预测未来的机器。你喂给它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的信息,大脑就会变得懒惰、懈怠,因为它发现这样就足以应对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给它高度复杂、需要反复咀嚼的信息,大脑就会努力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来适应信息的难度,直到得心应手为止。简单来说就是“用进废退”。
脑越用越灵,事越做越能。所以,我们的大脑不是固定不变的硬件,而是具有惊人可塑性的“软件”。这意味着,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比如,书中推荐的INKP知识管理法,就不失为一种系统管理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尤其是“主题笔记”与“概念笔记”的层级管理,更容易让读书得来的资讯和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捷化。
通过这本书介绍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巧,或许你也可以开启一次全面的心智成长之旅。
来源:左小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