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比1978年增长约24倍,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28元,增长约31倍。 这背后,正是无数像这些老物件一样,承载着记忆与智慧的产物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便捷、更高效的现代科技。
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如今难觅踪迹,触景生情,泪眼朦胧。 这些熟悉而亲切的物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比1978年增长约24倍,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28元,增长约31倍。 这背后,正是无数像这些老物件一样,承载着记忆与智慧的产物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便捷、更高效的现代科技。
推陈出新,是发展的法则。 以鞋夹子为例,它曾在五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庭中普及,而今却几乎绝迹。
鞋楦子,用于制作千层底布鞋的工具,如今也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 火镰,曾经是农村老人点烟的工具,六十年代后逐渐消失。
辘轳,曾是孩子们挑水的帮手,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塑料凉鞋,俗称“磨烙割”,因磨脚、烙脚、割脚而备受诟病。
那时,新鞋磨脚是家常便饭,用烧红的铁条焊接鞋跟,是家常便饭。 而如今,塑料凉鞋早已被各种时尚舒适的鞋子所取代。
七〇年代的台扇,上海华生牌,至今仍为许多家庭所珍藏。 那时的东西,比起现在的更加结实耐用。
汽灯,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照明工具,如今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 提子,曾是我们打酱油、醋的“神器”,如今却很少见。
蛤蜊油,我们叫它“蛤蜊瓢子”,那时用不起香脂,就用它代替。 糖精,爆米花、糖精水的回忆,如今却只能在记忆中找寻。
缝衣机,八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那时的姑娘找对象,往往以“三大件”为条件。 洋瓷盆、洋腊、洋灰、洋油、洋碱、洋镐、洋钉、洋娃娃……这些曾经被认为是洋货的物品,如今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煤油灯,我们叫它“起灯”,是早年间的照明工具,如今却已成为历史。 水鳖,热水袋出现之前,叫汤婆子,冬天时用来暖手暖脚暖被窝。
碾,是做爆竹纸筒的工具。 耧,播种小麦、豆类的农具。
织布梭子,是织布时常用的工具。 簸箕,用来晾晒粮食和簸去粮食中的轻质杂质。
擦床子,把地瓜削成薄片,晒成干,再磨成粉,蒸馒头等。 卫生带,九零后、00后的女性应该没见过这样的“卫生带”。老式避孕套,那个时期的厚度确实够厚的。
年画,那个时代有一句话:“生活好得像年画上一样”。这些年画,使我们回忆起那个时代的快乐。 朋友们,这些老物件,你还记得多少?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我们的记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珍惜那些曾经的美好,铭记那些曾经的艰辛。
来源:史海钩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