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程:守护正义的司法多面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3:26 1

摘要:盛夏清晨的玉米地里,刘鹏程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着被执行人,鞋和裤腿上沾满了泥浆。这是2013年刚从事执行工作的刘鹏程参与的第一起执行案件——农民工讨薪案,虽然标的额只有2400余元,但看到老张接过钱时眼角的泪光,他逐渐读懂了司法为民的真谛。

他,说话语速快、走路步频高。庭审中,言辞如连珠迸发,却让法理清晰可辨;走访调查中,步履似疾风掠过,却将每个案件的细节稳稳嵌进正义轨道。

他,从事过刑事、民事、环资审判和执行工作,用效率和效果丈量公平的刻度,让司法温度在“快”与“准”的平衡中悄然传递。

他,就是临沭县人民法院经济开发区法庭负责人刘鹏程。

01

以真情融心锁,刚柔并济促执行

盛夏清晨的玉米地里,刘鹏程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着被执行人,鞋和裤腿上沾满了泥浆。这是2013年刚从事执行工作的刘鹏程参与的第一起执行案件——农民工讨薪案,虽然标的额只有2400余元,但看到老张接过钱时眼角的泪光,他逐渐读懂了司法为民的真谛。

蹲守时与蚊虫对峙的煎熬,烈日下追查财产线索的奔波,面对被执行人时斗智斗勇,刘鹏程深刻体会到,执行工作不仅是法律的执行,更是沟通的艺术、智慧的较量。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钻研学习,他迅速成长为执行岗位上的业务骨干。面对执行工作“骨头案多、压力山大”的严峻挑战,刘鹏程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到的办案技巧,在复杂案件中抽丝剥茧,让一件件“硬骨头”迎刃而解,以出色的成绩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老丁和老何是邻居,两家却因房屋之间的山墙发生矛盾,并闹到法院。执行时,双方一见面便吵得不可开交,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鹏程并没有急于强制执行,而是先把两人分开,避免冲突升级,“背靠背”做起调解工作。

刘鹏程先把老丁拉到树荫下,两人促膝而坐。他对老丁安抚道:“我知道你心里憋屈,搁谁身上都想讨个公道,现在如果强制执行,两败俱伤;依我看,不如找老何好好掰扯掰扯,让他补偿你,好歹能挽回点损失……”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劝解,老丁愤怒的情绪逐渐平复,刘鹏程又转而做起老何的工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咱确实占了人家的地方,输理在先,你得主动给老丁赔不是,也得把超出的面积补偿给他。”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远亲不如近邻”让双方明白邻居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鹏程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也逐渐意识到多年的邻里情不该被这面墙隔断,老何认识到自己不在理,主动向老丁道了歉,并将赔偿款交到老丁手中。

就这样,通过耐心劝导和调解,双方达成和解,两家的心结也随之解开。

回去的路上,同事问他到了执行阶段为何还要费这么番功夫来调解,刘鹏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回答:“虽然司法程序是刚性的,但执行工作应该是有人情味儿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纠纷,让老百姓从心底里信服。”

以心换心解纠纷,情理交融解民忧。十三载春秋流转,刘鹏程早已从一名司法新兵成长为临沭法院执法办案的中坚力量。

02

持匠心解千结,法理同辉促人和

6年的执行一线工作后,刘鹏程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从执行一线转战民商事审判,刘鹏程需要完成一场彻底的角色蜕变。这份蜕变,是从“雷霆出击”到“春风化雨”的艺术升华。面对民商事案件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与当事人的诉求,不仅要精准把握法律条文,更要以共情之心搭建沟通桥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鹏程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摞厚厚的资料,左侧是各种办案指导用书、典型案例汇编,边角被反复阅读卷起毛边,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标注着对不同案件争议焦点的拆解思路。桌子右侧是他自己总结的民商事审判常见争议点,不同颜色荧光笔将婚姻家庭、合同纠纷等区分开来,每个焦点后都写满了他总结的说理模板。几年下来,他整理的案例笔记已超过5万字,总结的裁判规则已成为年轻法官的“办案字典”。

每次遇到疑难复杂案件,刘鹏程会反复翻阅卷宗,透过繁杂事实和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找准争议焦点和裁判难点,斟酌再三后才敲开老庭长、老法官的门,虚心请教、抽丝剥茧、深入分析,通过思维碰撞逐渐拨开迷雾。正是这份对审判事业的执着与钻研,让他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一名业务能力精湛、深谙审判技巧的审判骨干。

尽管能凭借专业的审判能力在法庭上妥善化解疑难复杂案件,但刘鹏程始终认为,对于民商事纠纷而言,冰冷的判决书并非化解矛盾的最优解,刘鹏程始终将调解视为化解民商事纠纷的“黄金法则”。

2024年秋收时节,老张因10亩红薯减产将种苗商老王诉至法院,索赔1.26万元。调解中,老王坚称种苗无质量问题,指责老张疏于管理;老张则出示专家意见主张苗源缺陷。首次调解失败后,老张申请司法鉴定,但高额鉴定费及耗时问题让双方陷入僵局。

刘鹏程抓住红薯即将收获的关键期,二次组织现场调解,不断向双方分析利弊得失,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缩小差距。最终促成老王分期赔付1万元,并当场支付首期5000元。通过精准剖析经济账与法律风险,他以“调解止损”替代冗长鉴定,实现案结事了。

“调解就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真心换真心,就是用大白话、大实话结合法律条文与双方沟通,取得双方的理解。”刘鹏程将这段老庭长经常对他讲的话又传递给院里的年轻法官和法官助理。

03

秉初心守青山,司法护航筑屏障

2024年6月,刘鹏程因工作调整,来到经济开发区法庭工作。“从家长里短转到山水林田,不断面对新挑战、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时代赋予年轻法官的历史使命和成长密码。”刘鹏程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

环境资源审判不仅是运用司法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具体实践,更是以公平正义之尺丈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为此,刘鹏程带领全庭干警以“恢复性司法+预防性保护”为核心理念,结合临沭县“苍山叠翠、沭水蜿蜒”的生态禀赋,谋划打造了“苍山沭水,法护青蓝”环境资源审判司法品牌。

与此同时,刘鹏程牵头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案件多元化执行机制,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重大环资案件执行过程中的协调联动,构建“生态绿色执行+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执行中,探索性适用劳务代偿方式折抵损害赔偿费用。

2024年8月,袁某危害珍贵、濒危动物罪、非法狩猎罪一案经公开审理,依法判处袁某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同时判决袁某赔偿因其非法猎捕行为造成国家野生动物死亡损失人民币52600元。判决后,因袁某生活困难,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经法院、检察院等单位联合会商,确定袁某通过劳务代偿的方式赔偿生态资源损失。

生态环境怎么修复?如何在环境资源审判中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从事环境资源审判后,刘鹏程不断思索着。

为此,他积极联络苍马山管委会,联合设立苍马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融合了治理、审判、修复、教育等功能,旨在打造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实践教育于一体,灵活采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补偿修复,构建预防、打击、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

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刘鹏程带领法庭干警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在红石湖公园,他以案释法,向来往群众讲解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法律后果;在某公司,他发放《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手册》,提醒公司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守护生态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依靠的是一案一案地审、一寸一寸地守。”刘鹏程站在法庭办公楼走道里,透过窗户远眺着远处郁郁葱葱的苍山,目光明亮。

这份“坚守”,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章。当“苍山沭水,法护青蓝”环境资源审判品牌逐渐被辖区群众熟识和认可,刘鹏程依然带着他的巡回审判包,行走在田埂林间。

法槌起落间,他以严谨审慎守护着公平正义的天平;奔赴执行一线,他用无畏果敢敲开当事人的心门。从晨光熹微的案卷审阅到夜深人静的文书撰写、从庄严的审判庭到田间地头的调解现场,见证着他用满腔热情将司法为民的承诺化作不停歇的坚守。

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窗外华灯初上,刘鹏程又伏案整理明日开庭的材料,这个曾让无数当事人重拾希望的身影,始终以最纯粹的热忱守护着司法天平上永不倾斜的正义。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