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单日有效播放量过亿,创下央视八套年内收视新高,无疑是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同时,原著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的作者赵德发,得到广大读者与观众的关注。
“如果没有在山大读书的经历,我就圆不了作家梦。”
今年夏天,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热播,单日有效播放量过亿,创下央视八套年内收视新高,无疑是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同时,原著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的作者赵德发,得到广大读者与观众的关注。
热度背后,是三十载冷凳孤灯的坚守。从文字到光影,从书页到荧屏,他以坚定的信念与热忱,让作品成为一方精神沃土。
赵德发
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大海风》,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1970年代 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学海之鲸》《黄海传》等,2018年出版12卷《赵德发文集》。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泰山文艺奖等。长篇小说《经山海》《缱绻与决绝》分别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和《生万物》,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自卑的种子,求知的起点
“自卑的种子,是在14岁那年的春日播下的。”
1969年,赵德发坐在圈子村联中西边的岭上,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退学,回生产队挣工分,减轻家里的负担。当他望向在读的学校,看着同学们进出教室,想到自己未来可能再也无法读书,心中的遗憾涌上心头,并在往后与日俱增。
15岁,他被派到粉坊干活,兼任会计。秋后,村里小学缺老师,他又成了民办教师。只上过四个月初中的赵德发,认为自己的知识不足。但村里缺文化人,选老师的原则是“识仨教俩”。一种生怕误人子弟的压力,让他深陷“自卑”,拼命找书读书,几乎每天读到深夜。
1978年秋天,山东省从民办教师中招收公办教师,赵德发成为全公社三个被录取者之一。按理说应该告别“自卑”了,但还是不行——“尤其是填各种表格时,填到‘文化程度’一栏就尴尬:写‘初中肄业’吧,觉得让人瞧不起;去掉‘肄业’二字,心又发虚,觉得欺骗了组织。”
第二年,24岁的秋天,他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
“作家哪能随便当上?尤其是像我这样没上过几年学的人。”他寄给《无名文学》的小说被退回,在日记里哀叹:“无名尚不许,何望成名哉?”但他不忘初心,即使25岁被调到行政岗位,仍坚持业余写作。这期间,他用三年业余时间读完了电大中文专业,拿到第一张文凭。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88年。
山大作家班:圆梦的起点
1988年,赵德发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决定:从县委组织部辞职,报考山东大学作家班。
当时赵德发33岁,业余写作八年,却成果寥寥。当他得知山东大学招收作家班,立即决定报考。这个决定,源于内心深处对写作的执着和对山大的向往。他向单位请了假,每天到县城东面的山坡上苦读,终于在成人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于这年秋天去山大报到。
1988年11月14日,山大作家班邀请中文系部分老师和省城文艺报刊主编、编辑,举办“当代文学走向和文艺报刊态势”座谈会,赵德发(站立者)主持
入学后,他一度后悔自己14岁辍学,“从而在家乡蹉跎这么多年”。但很快,孔范今教授的一堂课改变了他。
孔教授以几位现代作家为例,讲人生与创作的关系。“人生经验能成就作家,那些坎坷与困顿,反而成为作家跃升的阶梯。”赵德发听后醍醐灌顶,回望家乡,回忆经历,回想起许多写作素材,“强烈的创作冲动在胸间激荡”。
课后或周末,赵德发会到山东大学新校(现在的中心校区)图书馆大量借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灵感和素材,为之后的写作夯实基础。他虽然是作家班班长,投出去的稿子却大多被退,鼓鼓囊囊的信封装着“完璧归赵”的稿件,也装满赵德发的苦恼。好多个黄昏时分,他独自到洪家楼街头散步,看到上空盘旋的飞鸟,心中怅然若失。
孔范今教授觉察到赵德发的沮丧,鼓励他多读多思、厚积薄发。赵德发听取了孔教授的建议,回望历史、观察当下,在读书上多下功夫,用书本垫高自己,不断积累许多新的认知。再回忆起家乡,那些以前积累的经历竟然满目珠玉,都焕发出文学光芒。
后来,他写出短篇小说《通腿儿》,在《山东文学》发表,被《小说月报》转载,并获得第四届百花文学奖。
“我到天津领奖,与多位名家一起登台,心中郁积了多年的自卑情结终于解除。”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方向:“家乡对我来说是一片丰饶的土地,那里的山山水水都藏着故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挂着文辞。”
1990年6月,山东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毕业合影
从山大毕业后,赵德发迎来了真正的创作爆发期。
1993年起,他着手创作“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其中,《缱绻与决绝》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
1995年大年初二,他打开电脑开始写作,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小说。写完那天晚上,他严重失眠,觉得意犹未尽,决定再写两部长篇小说,组成“农民三部曲”。
《缱绻与决绝》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人民文学奖,并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但真正的广泛传播,在近三十年后的2025年。
2025年8月13日,根据《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播出,成为央八2025年首部收视率破4的剧集。这一次,《生万物》的呼唤,得到了万物的回响。
赵德发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看片会,观看了前三集后,他感到非常震撼、惊喜和感动,中间甚至几度掉泪。随着电视剧热播,原著小说也“重焕生机”——新版《缱绻与决绝》已经加印了多次,销售情况十分可观。
“麦浪滚滚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象”
完成“农民三部曲”后,赵德发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宗教文化题材的《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后来又转向海洋文学的探索。2019年,他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在央视播出。2025年1月,他酝酿三十年的长篇小说《大海风》出版,被誉为“海洋版的《子夜》”。
从乡土到海洋,赵德发的创作领域不断拓展,但内核始终未变——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厚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他对农村更是一往情深。他说:“麦浪滚滚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象。”
从1979年24岁立志当作家,到2025年整70岁成为知名作家,赵德发在创作道路上走了45年,创作了约900万字的作品。如今,他受聘山东大学文学院,成为特聘教授、作家书院执行院长。他把自己的创作经验整理成《小说创作十六讲》,传授给年轻一代。
“之所以保持创作激情,是因为我觉得文学是美好的,创作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写作,“手抚键盘,一下下敲击,感觉那是在播种,屏幕上的一行行字,便是一垄垄庄稼。我的心情,和老农的心情是一样的了,幸福感无与伦比。”
从14岁辍学的农村少年,到70岁的知名作家,为一事终一生,赵德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真正的好故事在土地的深处拔节生长。赵德发用一字一句,让这些故事开花结果,让一些人的悲欢被看见、被记住。在快节奏的读秒时代,赵德发依然坚信文学是精神灯塔,而作家应该做一个灯塔的建造者,以作品筑起高塔,以思想与文化注入能量,使其发光,照亮后来者的路。
来源: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