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商闯潘家园市场亲身体验:地摊界天花板,捡漏淘玉值得来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3:11 1

摘要:北京的秋风有一股子文火,吹在脸上不烫不凉,正好把人心里那点儿好奇鼓出来。这几天和玉大叔来北京旅游+拜访客户,终于抽出空来做了一件心心念念许久的事——去潘家园转转。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扎根新疆和田玉市场的玉商,对于这个在全国文玩圈里如雷贯耳的地方却从未涉足,心里

转自 和玉大叔

北京的秋风有一股子文火,吹在脸上不烫不凉,正好把人心里那点儿好奇鼓出来。这几天和玉大叔来北京旅游+拜访客户,终于抽出空来做了一件心心念念许久的事——去潘家园转转。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扎根新疆和田玉市场的玉商,对于这个在全国文玩圈里如雷贯耳的地方却从未涉足,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好奇劲儿。那种感觉,既是朝圣,也是探秘。

很多人只知道潘家园热闹,却少有人知道这名字的前世今生。旧时候北平城外这片地是个小村,有窑场,砖瓦烧得旺,叫“潘家窑”。六十年代往后改造,坑洼被填居民楼建起来,名字也跟着由粗粝转温软,“窑”没了“园”字落地,寓意“家园”。

这次改名暗中契合它后来承接的民间烟火与文化集市的双重身份。故事起源于1985年那个偶然的开端。一个原本在白桥市场卖自行车零件和小电器的摊主,因为白桥市场城市改造取消,回到了刚建成的潘家园小区继续摆摊。这一摆,就像是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小区居民慢慢开始把家里的旧物搬出来卖,后来市民越来越多,又带来了新旧瓷器、古旧书籍……就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旧货集市悄然生长。

到了1992年,这团散乱又旺盛的市井小火苗被扶上正轨。临时聚拢的摊点搬去劲松南路,潘家园街道办牵头,有了固定摊位。摊数从几十,长到数百,上千,直到1997年占地21亩的新市场在潘家园路南侧落定,也就是现在这个位置。门垛、石狮、影壁、围墙、七个大棚……一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宣告着一个正规化市场的诞生。

2007年作为北京奥运的对外接待点之一,整体升级再提档:停车楼、绿化带、餐饮小憩区配套上全;2008年奥运期间潘家园的名字借着世界目光,飞出北京,落到更多国家游客的口口相传里。2009年亚欧会议期间,它再度成为重点接待单位,国际化的名片被擦得更亮,大叔最近看新闻说智利总统都跑到潘家园来淘宝,看来这名声在外是绝对不虚。

由于时间关系,和玉大叔这次没能去周边那些附属街道转悠,只是简单把市场内部零零散散地走了一圈。潘家园市场整体是个标准长方形布局,从中间的仿古小楼分开,左右两侧的大棚密密麻麻分布着地摊,其余一些商业的楼里散落着一些经营字画、家具的店铺。

没有高楼大厦是对的,说实话大部分人来这儿的主要目的,还是奔着地摊淘宝去的——那种在成堆的杂物里翻出一件宝贝的刺激感,是再豪华的商铺都给不了的。最可惜是时间紧,和玉大叔这回没赶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鬼市”。没亲眼见到难免留遗憾。只能把脚程留给白天的摊位。

走在市场里,和玉大叔能明显感觉到这里跟新疆市场完全不同的气质——新疆的玉石市场往往专一而纯粹,摊主们好几代经营和田玉,对玉的理解让人平静,很少特别主动的揽客。而潘家园则像个文化物件大杂烩——从高古玉器到现代工艺品,从菩提核桃到景泰蓝、大漆制品,从民国旧书到出土文物……应有尽有。这种包容性和多样性恰恰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玉石摊位:老料新工里的时光印记

既然是源头新疆来的玉商,和玉大叔自然把重点首先放在了玉石摊位上。不得不说,潘家园的玉石品种确实丰富,俄料、新疆料、青海料甚至韩料……各个产地的料子都能见到。大部分地摊属于比较固定大小的摊位,想要淘到好东西必须学得像老炮儿那样,在每个摊位前慢慢翻看。摊主见有客拿起东西看,立刻凑过来,操着一口京腔说:“您眼光真好,这可是新疆料,老坑的,十几年前我从新疆带回来的。”

和玉大叔笑了笑没有戳穿,只是淡淡地说:“我不太懂,再转转。”轻轻放下料子,继续往前走,这就是潘家园的规矩——即便你看出是假的,也千万别当场揭穿,说看不太准就行了。气氛源自古玩交易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专家也可能打眼。像明仿宋瓷、清仿明瓷也是老物件,也不能全冠以假货之名。直接说东西不对,店主会认为你是来砸场子的,容易起纠纷。

可惜对玉石消费者来说,在这些摊位上判断料子真伪的难度相当大。以和玉大叔现场走马观花的随机“检查”,至少大部分摊位销售的料子都存在染色现象,整体工艺很一般。随机挑了几个摊位仔细端详成品,发现雕工和器型基本都是十几年前的老款式。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潘家园市场里确实存在不少多年经营的老摊主,在长时间的积累中,慢慢囤积了各种各样渠道的货品。这些货品可能当年没卖出去,也可能是从别处盘来的老货,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摆在摊位上,等待着他的主人。潘家园的气质并不落于玉石,它还是文玩“串珠文化”的温床。

最热闹的摊位往往都是一串串菩提和大肚核桃。还有几家摊位专做搭配,有把景泰蓝的大件配上和田玉小件做点缀的,也有用南红、青金、朱砂、老琉璃穿成的“雍和宫”风。单做“配珠”生意的摊主也不少,按你的审美给你现串。

价格的“迷魂阵”:一场不见硝烟的心理战

聊完品质再聊聊价格,这可是潘家园最“江湖”的部分了。如果说新疆市场的价格是“高价待估”,围绕着一个市场公允值浮动;那潘家园的价格给和玉大叔的感觉,就像是北京的老胡同,七拐八绕,深不见底。

大叔也入乡随俗试着询了几个价。有个摊主大哥,面前摆着一堆所谓的“古玉佩”。大叔拿起一款个头很大的,随口问了句:“老板,这个怎么出?”

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摊主大哥并没有像新疆的玉商那样,脱口而出“这个XX元,实价”,而是眼神在我脸上一扫,嘴唇动了动,迟疑了几秒又转了转眼珠,才报出一个“这个开张价,8800”。就是这几秒的迟疑暴露了天机。在咱们这个行当里,一个能脱口而出的价格,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非是他的心理底价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而货品本来就不多,却需要“看人下菜碟”的迟疑,潜台词就是:“我得琢磨琢磨,看看你的衣着,感兴趣程度,能报个多高的价才能给你留足砍价的空间,同时还能博傻。”这里面的“水分”有多足就可想而知。

显然在潘家园,不会杀价,或者说不懂得这场心理博弈的人,那真是要交不少“学费”了。这里的“捡漏”很可能只是从一个珠穆朗玛峰的价格,砍到了泰山顶而已,离地面还远着呢。从新疆的专业玉石市场再到潘家园这种“大杂烩”,差别很鲜明。潘家园的优势在“多样”,材质跨度大,文化维度更厚,摊主里有做核桃的、有做旧书的、有做青铜器复刻的、有做古币的。市场面积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但文化氛围密度高,人多事杂,热闹气氛能把人心里的收藏火苗点旺。

这热闹里自然少不了直播。和玉大叔特意观察了几位走播的主播,口播专业水平不弱,有的是干脆夫妻一组,一人讲料,另一人控场附和。比如核桃这种“技术流”的垂类讲得头头是道,手里刷油的姿势都有“门道感”。

这种生态在新疆的线下市场里并不常见。环境会“带飞”新玩家的学习速度。其实这次和玉大叔在潘家园并没有淘到什么惊天动地的玉石,但也并非空手而归。花小价钱收了几件很有意思的民窑建盏,和一个京味儿十足的中古铜手炉。它们或许不太值钱,但它们身上附着的故事和淘换过程中的乐趣,却是无价的。

网上有人把潘家园说成“假货集中营”,也有人把它奉为“捡漏圣地”。对和玉大叔而言亲自走一圈,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就是几条热闹的街,一片真实的市,一方有规矩的江湖。它提醒每个玩家把学习当乐趣,把买卖当修行,把故事当收获,即便空手而归,也不算白来。

来源:笑容依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