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 聚力建支点】来凤县家风故事作品展播(十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1:40 2

摘要: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银杏叶上的家风纹络

作者:田芳

晨光漫过庆凤山顶时,我总爱在幼儿园那株银杏下驻足。露水沿着叶脉滚落,在青石板上洇开凤凰形状的水痕,恍惚间总听见父亲生前常念叨的:“来凤来凤,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宝啊,就是人心里的清风。”而这清风的源头,要追溯到祖父掌灯分粮的夜晚。

祖父的煤油灯

六十年代饥荒那年,祖父在公社粮站当站长。某个雪夜,祖母攥着空空的米缸来找他,灶台上的野菜糊糊早已熬不出半点油星。我父亲当时还是个半大孩子,躲在粮站仓库的木门后,看见祖父把最后半袋救济粮推给了断炊的五保户王大爷。他自己兜里揣着的窝头,掰了一半给父亲,另一半,硬是塞进了王大爷破洞的棉袄兜。

“爹,咱家缸底都能照见人影了。”父亲捏着窝头渣子掉眼泪。祖父用指甲刮掉煤油灯玻璃罩上的烟炱,灯芯猛地爆出个火星:“粮站的秤星,是老祖宗拿良心淬的,少一两都得遭雷劈。你看这灯芯,歪一点就冒黑烟,人要是歪了,心就该长霉了。”

后来我在父亲的旧木箱里见过一本泛潮的账本,某页边角画着盏煤油灯,旁边一行小字:“1962年冬,借王大爷家玉米种三斤,待新粮下来还五斤。”那是祖父用自己的口粮抵上的缺口,那笔“债”,直到三年后,他才用省下的工分粮还清。

父亲的搪瓷杯

八十年代父亲在供销社当会计,办公桌上总放着个豁了口的搪瓷杯,杯底沉着经年的茶垢。有次粮贩子送来两包“大前门”香烟,用报纸裹着塞进父亲的抽屉。父亲把烟原封不动地退回去时,我看见他从裤兜里掏出自己卷的旱烟,烟纸上还隐约印着供销社发票的蓝色底纹。

“人家都收,就你傻。”隔壁的李叔替他可惜。父亲把搪瓷杯往桌上重重一磕,茶垢簌簌掉在摊开的账本上:“你看这杯子,豁了口,可用了再久也漏不了底。人要是贪了这口烟,心就该漏风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月父亲悄悄把折算的烟钱塞进了五保户王大爷的窗缝——那动作,像极了他记忆中祖父的身影。

我的粉笔灰

去年冬天检查食堂食材时,供应商热情地塞给我一袋自家晒的红薯干,笑说让我“尝尝鲜”。那红薯干裹着亮晶晶的糖霜,隔着纸袋都能闻到诱人的甜香。夜里备课,对着教案本,我忽然想起父亲退休时郑重交回的那支钢笔,笔帽上“廉洁奉公”四个字,是供销社老主任用钢戳亲手敲上去的,深深嵌在铜胎里。

第二天晨会,我捧着那袋红薯干走进办公室,当着全体教职工的面,将它转赠给了幼儿园的点心制作区:“这份心意我们收下,但按规矩,得折算成采购经费,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这份香甜。”阳光透过窗棂洒落,红薯干上的糖霜在光线下闪烁着细碎的光点。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父亲搪瓷杯底那层厚厚的茶垢,也在这样的光里沉淀着岁月的清正。转身在黑板上画下一片银杏叶。“老师,为什么银杏叶有这么多筋?”露露举着彩笔问。我捏起粉笔,在叶脉的纹路上顿了顿:“这是树的骨头,就像人心里不能弯的那根筋。”阳光把我的影子投在黑板上,与银杏叶的轮廓重叠。粉笔灰簌簌落在袖口,像极了记忆里祖父煤油灯上,爆落的灯花。

此刻山风穿廊而过,满园银杏叶沙沙作响,如清泉漱石。我蹲在廉洁文化长廊前,看孩子们用彩色的橡皮泥,笨拙又认真地捏着祖父的煤油灯、父亲的搪瓷杯,还有我办公桌上那盆常青的文竹。露露把一小条黄色橡皮泥搓成灯芯的形状,小心翼翼地粘在纸板做成的“粮站”模型上:“这盏灯,要永远亮着才行。”

晚霞为金叶镀上最后一层釉彩。孩子们捧着自制的“清风银行”储蓄罐跑过走廊,罐身上贴着他们画的银杏叶,在霞光里舒展。有个孩子,将一张爷爷珍藏的旧粮票,仔细地贴在罐口。票面上“壹市斤”的字样已被岁月磨得发毛,边缘却依然可见整齐锐利的齿纹——那纹路,多像祖父账本上那道用钢笔划出的、笔直的分界线;多像父亲搪瓷杯底,任凭岁月冲刷也永不脱落的沉厚茶垢;多像我每天清晨在银杏叶上凝望的,那些永远执着朝向阳光生长的清晰脉络。

莫言廉者寂,星火可燎原。当我在孩子们稚嫩的陶土存钱罐上,用指尖蘸墨写下古朴的篆书“廉”字时,陶土的粗粝感硌着掌心。刹那间,我豁然明了:祖父那盏摇曳的煤油灯、父亲那只磕碰作响的搪瓷杯,还有这满树沙沙作响的银杏叶,原是同一条血脉里汩汩流淌的清辉,在时光深处凝结成永不生锈的纹络,静待我们用一生的言行去临摹、去延续。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作者:彭秀菊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教如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家教传承始终是维系家族血脉、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更是社会廉洁文化的根基。正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教的传承与廉洁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是“清风润来凤·廉心映初心”主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家教传承:廉洁文化的根基

家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这些经典的家教文献无不传递着廉洁自律、勤俭持家的价值观。家风正,则民风淳;家教严,则社风清。家教传承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在来凤这片热土上,廉洁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家教的传承。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教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一个注重廉洁教育的家庭,必然会培养出正直、清廉的下一代;而一个忽视家教的家庭,则可能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因此,家教传承是廉洁文化的根基,是“清风润来凤”的重要保障。

二、家教传承中的廉洁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家教传承的廉洁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比如,北宋名臣包拯,他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家训,严格要求子孙廉洁自律。包拯的家教不仅影响了他的家族,也为后世树立了廉洁的典范。再如,明代清官海瑞,他以“勤俭持家,廉洁奉公”为家训,一生清贫,却赢得了百姓的敬仰。

在来凤,也有许多家庭通过家教传承,将廉洁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的心中。比如,某村的一位老党员,他从小就教育子女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的儿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始终坚守父亲的教诲,廉洁奉公,深受群众爱戴。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家教传承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财富。

三、家教传承与清廉来凤建设

清廉来凤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家教传承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从家庭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廉洁的防线。在来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家教传承与廉洁文化的结合。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廉洁家风”评选活动,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廉洁家庭故事,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重视家教传承。其次,可以在学校开设廉洁教育课程,将廉洁文化与家教传承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廉洁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活动、文艺作品等形式,将廉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廉洁成为每一个家庭的自觉追求。

四、家教传承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家教传承的意义更加凸显。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人逐渐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家风家教也随之淡化。然而,家教传承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现代社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来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家教传承的价值,将其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家教传承,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为清廉来凤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教传承是廉洁文化的根基,是“清风润来凤·廉心映初心”主题中的重要一环。从古至今,家教传承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来凤这片热土上,我们应当以家教传承为纽带,将廉洁文化融入每一个家庭,让清廉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清风润来凤,廉心映初心”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从家庭做起,从家教传承做起,共同为建设清廉来凤贡献力量,让廉洁之光照亮前行的路,让初心在清风中永驻。

传承勤俭家风,助力绿色支点建设

作者:刘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密码,也是我家代代相传的珍贵家风。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在传承家风的同时,也努力把这份珍贵的“礼物”传递给孩子们,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小小的“勤俭力量”。

我的奶奶,是勤俭家风的“播种人”。在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奶奶把“俭”字融入生活每一处。衣服破了,她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仔细缝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一件衣裳能“服役”多年,布满岁月痕迹却依旧挺括;饭菜做好,绝对“光盘”,连掉在桌上的饭粒也会轻轻捻起吃掉,她常说:“浪费就是丢了福气,东西省着用,日子才能长长久久。”小时候,我总在一旁看着奶奶,不懂为何对一粒米、一块布如此执着,后来才明白,这是对生活最质朴的敬畏。这些点滴,像种子埋进爸爸心里,也在我成长中不断发芽,让我幼时便懂得珍惜的意义。

爸爸传承了奶奶的勤俭,却也添了新时代的“环保味”。他习惯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旧物改造更是拿手。一个废旧奶粉罐,经他打磨、上色,变成漂亮的笔筒,摆在书桌上,实用又好看;旧自行车零件,在他巧妙组合下,摇身一变成了庭院里独特的摆件,成了邻居们眼中的“创意小景”。他总说:“勤俭不只是省钱,更是对资源的珍惜,对环境的负责,咱们小家庭做好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更好!”耳濡目染下,勤俭、环保成了我家生活的底色,家里的旧物都有了“二次生命”,垃圾也被精细分类,仿佛在践行一场无声的绿色承诺。

如今,我站在幼儿园讲台上,把勤俭家风变成孩子们听得懂、能参与的“小行动”。在班级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变废为宝”:喝完的牛奶盒,洗净、裁剪、装饰,做成可爱的“动物收纳盒”,摆在美工区收纳彩笔、黏土;用过的彩纸边角料,拼成漂亮的“创意贴画”,装点教室的墙面,成了独特的风景。带着孩子们给植物浇水时,我会讲爸爸用洗菜水浇花的故事,教他们“一水多用”,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用剩水浇花,眼神里满是认真;吃饭时,用奶奶“光盘”的例子,鼓励大家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开始还有孩子会剩饭,慢慢地,餐盘都变得干干净净,还会互相“监督”光盘。看着孩子们把“勤俭小贴士”带回家——督促家长垃圾分类和爸妈一起“旧物改造”,我知道,勤俭家风的种子,正从家庭走向更多家庭,汇聚成社会的“勤俭合力”,就像星星之火,在更多小家庭里燃起绿色生活的光。

湖北“支点建设”里,绿色发展是重要一极。我们每个小家庭的勤俭环保,就是在为绿色支点添砖加瓦。奶奶缝补衣裳的“旧习惯”,契合了“低碳生活”的新潮流,让我们明白旧物延续使用就是减少资源消耗;爸爸旧物改造的“小创意”,呼应着“资源循环”的大理念,展现变废为宝的智慧;我和孩子们的“勤俭课堂”,传递着“绿色未来要从小守护”的信念。这股从家庭传承而来的勤俭力量,正化作无数个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小行动,融入湖北发展的血脉。就像一条条小溪,汇聚起来,能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河流,让湖北的山更青、水更绿,发展更具可持续的活力。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传承勤俭家风,是我们家的“必修课”,也是我作为教育者的“使命题”。未来,我会继续把勤俭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让小家的好家风,成为助力湖北支点建设的“大能量”。我期待着,当这些孩子长大,能带着勤俭环保的理念,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让勤俭之美,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开出更艳的花,结出更实的果,让湖北的绿色支点,因无数这样的力量,稳稳矗立,绽放无限光彩。

一本账本里的家风密码

作者:彭继荣

在叔父樟木箱底层,珍藏着一本布满岁月痕迹的账本。泛黄的纸页间叔父,用工整的小楷记录着半个世纪的家庭收支,这本看似普通的账簿,却承载着我们家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1978年春天的那页账目格外醒目。当时叔父在供销社工作,工资微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开支:煤油0.18元、盐0.15元、白菜0.08元……最下方用红笔标注着“本月结余:0.32元”。即便在那样拮据的日子里,叔父每月都会从牙缝里挤出几毛钱,悄悄资助老家辍学的孩子。那行红笔字迹,不仅是收支结余,更是一家人坚守善良的见证。

1992年的账本上,出现了第一笔“特殊支出”——500元助学款。那年叔父主动联系希望工程,资助了一名山区女童,当时堂妹不解地问:“咱家日子也不宽裕,为什么要帮别人?”叔父指着账本说:“你看,从你爷爷那辈起,我们家就有帮助困难人的传统,当年你太爷爷在灾年,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匀出粮食救济邻居。”原来,这本账本不仅记录着家庭开销,更镌刻着代代相传的仁爱家风。

2008年汶川地震时,账本上新增了“全家捐款:2000元”的记录。那年特叔父把全家人叫到一起,从这本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账本讲起,说起祖辈的善举,谈起国家的不易。在叔父的带动下,全家不仅捐出积蓄,还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服务,这本账本,成了凝聚家庭共识的精神纽带。

如今,堂妹也开始学着叔父的样子记账。在堂妹的账本里,除了日常开销,还多了“社区公益基金”“山区儿童图书捐赠”等项目。去年小侄女上小学,堂妹送给她一本崭新的账本,教她记录零花钱的使用。当她认真地在本子上写下“给流浪猫买食物:5元”时,我知道,这份温暖的家风正在悄然传承。

岁月流转,账本上的字迹从叔父的工整小楷,变成了堂妹的钢笔字,未来或许还会出现更多不同的笔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本账本所承载的善良、担当与奉献,永远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如同一条无声的纽带,将家族的精神血脉紧紧相连。

书香润心田,家风传久远

作者:卢霞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风是那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是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代的心田。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良好家风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我的家庭中,“崇德向善、勤学笃行、互帮互助”的家风,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品格,也为我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

我的祖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崇德向善的真正含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祖父省吃俭用,却常常帮助村里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家。记得有一年冬天,隔壁的王大爷家揭不开锅,祖父二话不说,把自家仅有的半袋粮食送了过去。有人说他太傻,自己家都不宽裕,还去管别人。祖父却总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互相帮衬着才能过好日子。”在祖父的影响下,父亲也继承了这份善良。父亲在村里担任村干部,他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村里修路、建学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挨家挨户做工作,协调各种事务。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祖父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常对我们说:“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才能改变命运。”为了供父亲和姑姑们上学,祖父起早贪黑地劳作,农闲时还会去镇上打零工。在他的坚持下,父亲和姑姑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业。父亲工作后,也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然后传授给村里的乡亲们,帮助大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父亲的带动下,学习在我们家蔚然成风。小时候,每天晚饭后,家里总是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的声音。我和哥哥姐姐们在灯光下认真写作业,父亲则在一旁看书学习。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勤学笃行的好习惯。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更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互帮互助也是我们家重要的家风。无论谁遇到困难,全家人都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记得有一次,叔叔家的生意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眼看着就要面临倒闭。父亲得知后,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借给叔叔,还发动其他亲戚一起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叔叔家的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互相帮助。我和弟弟妹妹们虽然各自组建了家庭,但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我们还会一起照顾年迈的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家的这些家风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崇德向善让我们懂得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勤学笃行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互帮互助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