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合肥西北郊的董铺水库岸边,有一片占地2,700多亩的科研园区。这里曾是一条碎石小径旁的神秘建筑群,高大的楼房、延伸至远方的专用铁道,以及夜幕中偶尔划破天际的光束,都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地居民充满好奇与遐想。
在合肥西北郊的董铺水库岸边,有一片占地2,700多亩的科研园区。这里曾是一条碎石小径旁的神秘建筑群,高大的楼房、延伸至远方的专用铁道,以及夜幕中偶尔划破天际的光束,都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地居民充满好奇与遐想。
这片区域的建设始于1965年的“6516”工程,197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7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此成立,统筹管理四个研究所: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当时,这里已拥有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汇聚了2,300多名职工,其中科技人员超过1,300人,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经过数十年发展,合肥分院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科研实验中心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园区面积不断扩大,科研人员已接近万人,新增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科学岛的科研实力在国际核聚变领域尤为突出。1994年建成的HT-7装置,是世界首个D形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为清洁能源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2006年,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成运行,至今已累计运行超过15万次,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技术上保持国际领先。2025年,EAST实现上亿度1000秒的高约束模持续放电,标志着中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
在固体物理研究所门前,矗立着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院士的雕像。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980年来到合肥,参与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并创立了“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实验室”,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
如今的科学岛,不仅是科研创新的高地,也是环境优美的科普教育基地。静谧的湖面、葱郁的花木与现代化的科研大楼相映成趣,吸引着国内外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交流。这里已成为合肥科技创新的重要名片,见证着中国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张国军)
来源:沸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