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赚钱真的好好玩啊!"当我裸辞两年后说出这句话时,连自己都吓了一跳。曾经我也深陷"赚钱=受苦"的思维定式,直到某天突然顿悟:我们与金钱的关系,本质上是与自我的关系。当我把赚钱当成一场大型真人游戏,财富反而像潮水般涌来。
"赚钱真的好好玩啊!"当我裸辞两年后说出这句话时,连自己都吓了一跳。曾经我也深陷"赚钱=受苦"的思维定式,直到某天突然顿悟:我们与金钱的关系,本质上是与自我的关系。当我把赚钱当成一场大型真人游戏,财富反而像潮水般涌来。
一、破除"赚钱苦役论":你的能量场决定财富流向
1. 金钱是面镜子,照见你的自我认同
我曾坚信"必须吃苦才能赚钱",结果在996的循环里越陷越深。直到某天看到镜子中憔悴的自己,突然意识到:当你把赚钱视为苦役,金钱就会像躲避瘟疫般远离你。就像我回看自己写的文章时,那种"我可真是太牛了"的自我欣赏,恰恰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2. 乐观不是强颜欢笑,而是能量共振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从不在挫折时才调用正能量。他们像太阳一样持续发光:
• 每天起床对着镜子说三遍:"我值得拥有财富"
• 完成小目标后立刻自我奖励(哪怕只是喝杯奶茶)
• 把"我做不到"换成"我暂时还没找到方法"
这种持续的自我肯定,会形成强大的能量场。就像我坚持写播客时,从未想过要赚钱,但当听众说"你的声音治愈了我",财富自然以赞助、合作的形式出现。
二、收费学习:把爱好变成印钞机的逆向思维
1. 打破"付费学习"的思维定式
传统观念认为要花钱买知识,我却反其道而行之:
• 想学咖啡拉花?直接去咖啡店应聘学徒(既有工资又能实践)
• 对短视频感兴趣?加入MCN机构当实习生(边干边学)
• 想提升英语?给国外博主做内容翻译(以练代学)
这种"带薪学习"模式,让我在两年内掌握了视频剪辑、内容运营、跨文化沟通三项技能,而成本为零。
2. 把自己变成能量场:收费的终极奥秘
当大多数人花钱买自律群时,我开创了"反向收费"模式:
• 组建早起打卡群,每人收费99元(完不成不退)
• 开设写作训练营,学员需提交押金(完成作业返还)
• 举办英语角,参与者按次付费
关键逻辑:当人们为你付费时,会本能地更认真对待。这种契约关系反而倒逼我保持高能量状态——毕竟收了钱却没带好群,比单纯自律失败更丢脸。结果奇迹发生了:我不仅坚持了下来,还通过学员反馈不断优化方法,最终形成可复制的自律体系。
三、玩出闭环:我的"无聊经济学"实践
1. 从碎片到系统的魔法
我的日常充满"无意义"的快乐:
• 追星时研究饭圈文化→写成《Z世代偶像经济观察》
• 刷短视频学剪辑技巧→接企业宣传片订单
• 玩AI绘画工具→开发数字艺术课程
这些看似散漫的行为,通过三个机制形成闭环:
1. 输入触发:看到社会热点立即输出观点
2. 技能迁移:把追星学的外语用于商务谈判
3. 价值放大:将播客内容整理成付费专栏
2. 被骂恐惧症的解药
我曾因公开表达被网暴三天,但发现:
• 100条评论里只有5条是恶意攻击
• 30条是中性讨论
• 65条是正向反馈
关键认知:你的内容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喜欢。专注服务那65%的受众,财富就会从认可你的人群中涌现。就像我的播客赞助商,全部来自长期听众的推荐。
四、可复制的"玩赚"心法
1. 找到你的"无聊红利"
列出你无意识中会做的事:
• 是不是总爱给朋友推荐餐厅?(可做本地美食测评)
• 是不是游戏段位很高?(可接代练或教学)
• 是不是擅长整理收纳?(可开发家居课程)
核心原则:当某件事你"不费劲就能做好",就是潜在的财富点。
2. 设计"玩赚"飞轮
以我的写作飞轮为例:
1. 追热点→写短评→发社交媒体
2. 收到正向反馈→扩大写作范围
3. 积累作品→接商业约稿
4. 约稿收入→投资学习设备
5. 设备升级→产出更高质量内容
每个环节都充满乐趣,金钱只是这个系统的副产品。
3. 建立"反脆弱"机制
为防止兴趣变成负担,我设定了三条铁律:
• 每周只工作4天(周五留白)
• 每个项目设置止损点(如播客连续3期播放量低于均值就调整)
• 保持至少3个收入来源(写作/咨询/广告)
这种结构让我既能享受创作自由,又不用担心收入波动。
写在最后:财富是玩出来的副产品
现在的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工作时间":追星时顺便练英语,写稿时听着喜欢的音乐,连回复邮件都像在和朋友聊天。这种状态不是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记住:当你把赚钱当成游戏,就会自动进入"心流"状态;当你享受创造价值的过程,金钱会像游戏积分般自然累积。现在,是时候重新定义你与金钱的关系了——不是"我必须赚钱",而是"让我看看这次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毕竟,人生最贵的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能把热爱变成事业的那种爽感。从今天开始,做个"玩赚家"吧!
来源:可靠晚风N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