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在官网发布《关于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的公示》,明确拟向教育部申报"宝鸡文理学院更名陕西文理大学"与"西京学院更名西京大学",公示期为10月28日至11月3日。这则消息迅速打破教育圈的平静,从高校发展历程的梳理到网友的
2025年10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在官网发布《关于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的公示》,明确拟向教育部申报"宝鸡文理学院更名陕西文理大学"与"西京学院更名西京大学",公示期为10月28日至11月3日。这则消息迅速打破教育圈的平静,从高校发展历程的梳理到网友的趣味调侃,一场围绕校名的讨论随即展开。
此次拟更名的两所高校,均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与长期的升级筹备,更名并非一蹴而就的决定。
宝鸡文理学院的更名之路可追溯至十余年前。早在2011年5月,宝鸡市政府便与学校签订筹建宝鸡大学的协议,最初目标是在2016至2020年实现挂牌。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与宝鸡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更名的协议书,2019年曾对其更名为宝鸡大学进行公示,却未达预期结果。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高校,本身就有"宝鸡大学"的历史校名,历经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宝鸡师范学院等阶段,1992年定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如今已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推进更名工作,学校在2023年12月还启动了更名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采购,预算达3.3万元,足见其筹备之扎实。
西京学院的更名则是对其民办高校发展成就的认可。学校创建于1994年,2000年曾用"西京大学"之名开展专科学历教育,2005年升格本科后更名为西京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本科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也是首批获得硕士培养资格的民办高校之一,2021年其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5年又新增陕西省液晶聚合物智能显示重点实验室。从民办西京大学(筹)到拟恢复"西京大学"校名,这一循环背后是学校从专科到硕士授予单位的三次跨越式发展。
从教育部规定来看,两所高校的更名均符合基本条件。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大学"需满足在校生8000人以上且研究生占比不低于5%、拥有3个以上一级学科学院、博士学历教师占比不低于20%等硬性指标。宝鸡文理学院的"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基础与西京学院的硕士培养资质,均为更名提供了支撑。
新校名一经公示,便在网络空间引发多元反响,专业讨论与趣味解读形成鲜明对比。
在理性声音层面,在校生与家长群体表现出明显期待。宝鸡文理学院的学生在群里调侃"分数线要涨了",同时也期待校名升级能为就业增添底气;西京学院的家长则认为"西京大学"的名头能提升学校认可度,避免被误会为"野鸡学校"。支持派直言"母校终于争气了,以后简历更好写了",但质疑派也提出警示:"不如多投钱搞科研,别搞表面功夫"。更有冷静观点指出,当下家长与考生更理性,单纯更名难以改变报考热度趋势,"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而网友的趣味调侃则让这场讨论充满烟火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京大学、西京大学,东西南北,齐了"的调侃迅速传播,有网友顺势补刀"中国还差一个东京大学",甚至喊话"开封快来一个东京大学",借历史地名与现有校名玩起文字游戏。还有网友注意到宝鸡文理学院校名的变化,对比"宝鸡大学"与"陕西文理大学"的差异,热议校名背后的地域定位考量。这些轻松互动,实则反映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与亲切感。
高校更名从来不止是名字的变更,其背后承载着资源配置、社会认可与发展定位的多重意义。从实践来看,泸州医学院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更名南京财经大学等案例,均显现出校名升级对生源质量、资金拨款的正向影响。对宝鸡文理学院而言,从"宝鸡"到"陕西"的地域前缀升级,意味着从地市高校向省属高校的形象跃升;西京学院则通过恢复"大学"校名,夯实其在民办高校中的标杆地位。
但教育部的命名规范也为更名划定了边界。《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明确,高校名称使用地域字段需遵循属地原则,学科字段应体现办学特色,且不得与其他学校名称相近或使用曾用名。此次两所高校的拟用校名,既符合"省级政府举办学校可使用省域命名"的规则,也未出现禁用情形,显示出申报工作的规范性。
当前,公示期仍在进行中,两所高校的更名最终需等待教育部审批。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围绕校名的讨论已超出事件本身——它既展现了陕西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的努力,也折射出公众对高校发展的双重期待:既要通过规范更名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更要以学科建设、师资提升筑牢实力根基。毕竟,正如网友所言,"大学不大学,关键还得看这毕业证能不能让老板多看两眼",校名的"面子"终究要靠办学的"里子"来支撑。
来源:云中w漫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