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广告又黄又俗,家长们崩溃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0:29 1

摘要:没想到都2025年了,“放我下去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这个古早梗,还能在宝宝巴士身上照进现实。

作者 I 清清 报道 I 电商天下

没想到都2025年了,“放我下去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这个古早梗,还能在宝宝巴士身上照进现实。

开屏擦边,宝宝巴士摊上事了

在数字时代摸爬滚打的我们,或许早已习惯各种软件中“开屏广告”的存在。

从最开始的读秒跳过,到后来的摇一摇跳转,再到如今,明明好像哪里都没碰,就已经打开了广告链接。

而比起花样百出的跳转方式,更令人恼火的无疑是广告内容——

除了无缝切换到电商平台,有些广告已经悄然越过红线,植入低俗擦边内容,甚至连孩子都不放过。

就在近日,有网友举报,在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的过程中,赫然跳出一张擦边直播封面,极具诱导意味。

图源:经视直播

根据网传录屏画面显示,彼时开屏页面上是一名躺在床上的女主播,嘴里塞着红布,穿着暴露,持续扭动着身体;

而画面旁边的文字说明更是露骨:“三女共侍一夫,每月50万生活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孤例——

不少家长反馈称,自家孩子点开早教APP后,手机后台自动跳转、植入了大量涉黄擦边内容,一不留神,手机里便多了几个“奇怪”的应用程序。

而如今,就连“宝宝巴士”这个早教领域的老面孔,都没能幸免,成了家长踩雷的典型。

要知道,作为服务全球超7亿用户的儿童启蒙品牌,宝宝巴士是万千家庭心中的“带娃神器”。

图源:宝宝巴士

从“宝宝学颜色”到“宝宝学水果”,一部部简洁易懂的启蒙动画,曾是无数儿童接触互联网的第一站。

可就是这样一个以“启蒙教育”为名、专供0-8岁儿童使用的APP,竟能在毫无预警的状态下推送如此不堪入目的擦边广告。

当学龄前儿童和擦边直播只隔着一次随机点击,当父母小心翼翼选择的“数字保姆”变成了“信息雷区”,我们不禁要问:

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免费背后,也有代价

电商天下必须必须指出的一点的是,宝宝巴士从创立伊始,就没有打算靠会员费或课程付费维持运转。

它的核心路径,始终是打着“启蒙”旗号,通过提供免费内容吸引流量,然后在APP启动、切换等界面埋入广告,向广告联盟收取费用。

换句话说,在这个表面童趣、内核精算的体系里,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是流量的等价物,而广告主,就是买单人。

根据其2021年IPO招股书披露,彼时宝宝巴士高达七成以上的主营收入,正是来自APP内广告合作推广;

主要通过接入谷歌等第三方广告SDK,在应用启动、切换、等待等界面展示商业内容来实现变现。

这一模式,在过去帮助宝宝巴士斩获超9300万月活的全球用户,甚至让其跻身全球热门APP下载榜单,风光无两;

但也在今天,成为了“低俗广告事件”的源头。

要知道,第三方SDK的推送机制相对封闭,平台方往往无法预判、审核广告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也就意味着,某些心怀不轨的广告主,会以“正常素材”骗取投放权限,待平台审核通过后再偷偷切换内容实现“擦边变身”。

图源:闪电新闻

也正是在这个黑箱之中,诸如上文中“三女共侍一夫”的广告,才得以越过技术与伦理防线,堂而皇之地呈现在数以万计的孩子面前。

更棘手的是,并非所有平台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据用户反馈,在iOS与鸿蒙系统上运行的宝宝巴士APP,并未出现类似的广告开屏,

问题更多集中在安卓生态下特定广告SDK上的内容监管漏洞。

这说明,宝宝巴士或许对部分渠道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广告审查机制,

但在更庞杂、更开放的安卓端,则可能因把控力不足而失控。

宝宝巴士要说的,不止“对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宝宝巴士于今日上午对此事做出了回应与处理。

据官方表态,此次出现的不良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事情引起了公司的高度重视,已开始紧急处理,

目前,平台已经将相应平台的所有广告下架,并通过技术升级自建拦截功能,请求用户尽快升级版本以规避风险。

图源:宝宝巴士

实话说,宝宝巴士的事后处理没毛病,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

第三方广告平台存在监管真空,广告平台自身亦承认“部分广告主行为不可控”。

换句话说,即使宝宝巴士不想“擦边”,只要其盈利模式仍然建立在不可控的第三方SDK基础之上,那下一次“事故”仍可能随时发生。

在电商天下看来,无论技术多么先进、生态多么开放,

如果平台不愿从根本上重塑审核机制、主动划清内容底线、对孩子负责到底,

那么所有的“升级”与“拦截”,都不过是缝缝补补的止痛药。

这场风波,对宝宝巴士而言已不仅仅是品牌公关危机,而是一次关于“是否值得用户继续信任”的生死拷问。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内容事故”,而是一次沉重的“价值滑坡”。

写在最后

“孩子和女人的钱最好赚”,这句刺耳的商业逻辑,在今天似乎变得越来越真实。

然而,以孩子为目标用户的商业模式,本该慎之又慎,而不是在流量焦虑中不断试探边界。

对于孩子们而言,如今的早教APP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启蒙入口。

一个广告、一张图片、一条推送,可能就是一扇门,通向什么样的内容,全看平台背后的价值选择。

在电商天下看来,广告不是原罪,变现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平台在面对未成年人用户时是否设立了更高的“安全线”,是否有能力把控流量逻辑之外的“价值阀门”。

如果企业只把孩子视为流量入口、市场份额的工具,那么最终崩塌的,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整个社会对“纯真”的基本信仰。

我们这一代人,早已习惯了在互联网上被算法喂养、被数据收割。

但至少,对下一代的容忍边界,该从这场风波开始,彻底画上一条清晰的线。

这条线的另一端,连着的不是用户增长曲线,也不是短期KPI,而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温度与良知。

因为童年不可重来,信任难以修复。

而守住孩子的世界,其实就是守住整个时代最后的净土。

来源:电商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