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roquine 别名:氯喹(AbMole)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0:30 1

摘要:化学名:N‘-(7-氯-4-喹啉基)-N,N-二乙基-1,4-戊二胺化学式:C18H26ClN3分子量:319.87 g/mol纯度:99%厂商:AbMole外观:通常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溶解性:其磷酸盐和硫酸盐形式在水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而游离碱形式在

化学性质

化学名: N‘-(7-氯-4-喹啉基)-N,N-二乙基-1,4-戊二胺化学式: C18H26ClN3分子量: 319.87 g/mol纯度:99%厂商:AbMole外观: 通常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溶解性: 其磷酸盐和硫酸盐形式在水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而游离碱形式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pKa: 氯喹是一个弱碱,具有两个可质子化的氮原子,其pKa值分别约为8.1和10.2。这一特性对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功能至关重要。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稳定,但应避光、密封保存。


原理机制

氯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工具试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基于其弱碱性和与某些分子的相互作用,核心在于其对溶酶体功能的干扰。

氯喹在生理pH值下不被质子化,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和溶酶体膜。一旦进入酸性的溶酶体腔室(pH ~4.5-5.0),它会被质子化并带上正电荷。质子化的氯喹无法再穿过溶酶体膜,从而在溶酶体内大量聚集,这个过程被称为“离子捕获”效应。其直接后果是:1) 中和了溶酶体内的酸性pH,使环境碱化;2) 破坏了溶酶体膜上的质子梯度,而该梯度是溶酶体酶(如组织蛋白酶)激活和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溶酶体功能的破坏会产生一系列下游效应:首先,它强烈抑制自噬流。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的自噬溶酶体无法降解其内容物(如受损的细胞器、蛋白质聚集体等),导致自噬过程在最后一步被阻断。其次,碱化的环境和功能受损的酶会影响溶酶体参与的多种细胞过程,包括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抗原呈递和蛋白质分泌等。此外,氯喹还可以与DNA和某些血红素分子相互作用,这可能在其抗疟和免疫调节作用中扮演角色。


实验应用

在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氯喹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作为溶酶体抑制剂自噬抑制剂

作为自噬抑制剂:这是氯喹最经典和广泛的应用。在研究自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常常使用氯喹来阻断自噬的晚期阶段。通过将氯喹与自噬诱导剂(如雷帕霉素或营养剥夺)联合使用,可以导致自噬底物(如LC3-II和p62)在细胞内显著积累,从而更容易通过Western Blot或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量化。这种“自噬流检测”是评估自噬活性的关键实验策略。

研究溶酶体功能与疾病:氯喹被用于模拟溶酶体贮积症或研究溶酶体在各类疾病中的作用。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研究中,利用氯喹破坏溶酶体功能,可以观察其对异常蛋白(如Aβ、α-突触核蛋白)清除的影响。在癌症研究中,氯喹常被用来测试抑制自噬能否增强化疗或放疗的疗效。

免疫学与炎症研究:氯喹可以抑制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传导,并通过干扰内体/溶酶体的抗原加工过程来影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分子介导的抗原呈递。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模型中。

抗病毒研究:由于其能够提高内体和溶酶体的pH值,氯喹可以干扰某些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等)依赖pH的细胞进入和复制过程。在新冠疫情早期,它曾被广泛研究作为潜在的治疗药物,尽管后续临床实验证实其无效且可能存在风险。


注意事项

在使用氯喹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工作浓度需要根据细胞类型和实验目的进行优化,通常在细胞实验中使用的浓度范围在10至100微摩尔之间。其次,必须注意其非特异性效应,因为溶酶体功能被广泛抑制会影响众多细胞通路,解释实验结果时需要谨慎。最后,氯喹本身具有一定细胞毒性,长时间或高浓度处理可能导致细胞死亡,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予以考虑,并设置合适的对照。

来源:AbMol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