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女则》简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0:00 1

摘要:在《女则》中,长孙皇后对东汉明德马皇后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批评。她写道:"后尝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这一批评直指要害:马皇后只关注外戚的车马之奢,却忽视了外戚权势的根源。长孙皇后认为,真正

《女则》不是如后世所误解的"三从四德"的训诫,而是长孙皇后以史为鉴,采撷历代女性得失事迹的智慧结晶。

她以"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的编纂方式,将历史上的女性故事分为两类:

一类是"善事",即值得称颂的德行;

另一类是"得失",即值得引以为戒的过失。

这种编纂方式,体现了长孙皇后对女性角色的深刻理解,女性不应被简单地定义为"贤妻良母",而应被视作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个体。

在《女则》中,长孙皇后对东汉明德马皇后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批评。她写道:"后尝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这一批评直指要害:马皇后只关注外戚的车马之奢,却忽视了外戚权势的根源。长孙皇后认为,真正的贤德在于"抑退外戚",而非"戒其龙马水车"。这种观点超越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普遍期待,将女性的智慧与政治智慧联系起来。

《女则》中,长孙皇后以"戒奢者,必先于节俭也"开篇,阐述了节俭与德行的关系。她指出:"夫澹素养性,奢靡伐徳。人率知之,而取舍不决焉。志不能帅气,理不足御情,是以覆败者多矣。"这种对节俭的推崇,不仅源于她作为皇后的身份,更源于她对民生疾苦的深切体察。她深知,一缕丝帛出自织女的勤劳,一粒粮食来自农夫的汗水,得来不易,却常被奢侈挥霍。因此,她倡导"锦绣华丽,不如布帛之温也;竒羞美味,不若粝粢之饱也",将节俭视为一种道德修养,而非简单的物质约束。

长孙皇后在《女则》中还强调了女性的自我修养与独立思考。她写道:"且五色坏目,五味昬智;饮清茹淡,祛疾延龄。"这种对"清"与"淡"的推崇,体现了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当时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倡导女性追求内在的智慧与修养,而非仅仅满足于外在的仪容与举止。这种思想,与同时代的班婕妤"居安思危,举贤纳谏"的智慧遥相呼应,展现了女性在政治与道德领域的独特视角。

《女则》的编纂与传播,对唐代乃至后世的女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后,唐太宗看到此书,恸哭不已,对近臣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并下令将其印刷发行。这不仅表明了太宗对皇后的敬重,更标志着《女则》成为官方认可的女性教育典范。《女则》的印刷发行,也标志着雕版印刷技术在官方典籍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成为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之一。

长孙皇后在《女则》中还透露了她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知。她曾对宫女说:"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这句话揭示了她作为皇后对权力的清醒认知:她将《女则》视为自我约束的工具,而非向皇帝展示的功绩。这种谦逊与自省,正是她作为一代贤后的独特魅力所在。

《女则》的失传,或许恰恰证明了它不是一本宣扬"三从四德"的书。正如明朝仁孝皇后徐氏在《内训》中所言:"有所谓《女宪》、《女则》,皆徒有其名耳。"长孙皇后的《女则》之所以"徒有其名",是因为它超越了传统女性训诫的框架,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有思想的女性的智慧。

《旧唐书》所载:"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长孙皇后以她的智慧与德行,为后世女性留下了一部超越时代的智慧宝典。

引用文献: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

《新唐书·长孙皇后传》:"后尝采古妇人事著《女则》十篇,又为论斥汉之马后不能检抑外家,使与政事,乃戒其车马之侈,此谓开本源,恤末事。常诫守者:'吾以自检,故书无条理,勿令至尊见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后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又尝著论驳汉明德马后以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

来源:红木手艺人阿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