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聊起这个让品牌出圈的设计,蓝盒子联合创始人卢召利的语气里,透露出一丝“佛系”的坦然:“最开始真没琢磨太多,就是单纯想解决线上运输的难题,没想到这种从盒子里蹦出来的巧思,偏偏让年轻人记住了蓝盒子。”
拆开快递盒的瞬间,压缩成圆筒型的床垫像被唤醒的云朵,带着蓬松的张力慢慢舒展,最终平铺开来。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开箱画面,构成了无数消费者对蓝盒子的初印象。
很多用户记住这个品牌,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体验:一个盒子、一次舒展,就把“睡个好觉” 的期待具象化了。
当聊起这个让品牌出圈的设计,蓝盒子联合创始人卢召利的语气里,透露出一丝“佛系”的坦然:“最开始真没琢磨太多,就是单纯想解决线上运输的难题,没想到这种从盒子里蹦出来的巧思,偏偏让年轻人记住了蓝盒子。”
在与天下网商的对话里,这份“佛系感”贯穿始终。聊到蓝盒子第一款爆品Z1记忆棉弹簧床垫时,他坦言:“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业中间水位的产品,做了一个有性价比的定价,我觉得这是一款‘不犯错’的产品。”
从这样一款“不犯错”的床垫起步,这个由李迟、卢召利在2019年创办的品牌,已经走到了年GMV近十亿的关口。在他的叙述中,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略转折,没有铺天盖地的噱头营销,蓝盒子靠着对用户需求的捕捉和产品的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床垫赛道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蓝盒子的故事,早在2013年就埋下了伏笔。那时卢召利和李迟是睡一个寝室的“哥们儿”,几个年轻人还没毕业,就揣着一股创业热劲,捣鼓出了一家视频工作室。此后的日子里,他们没正经进过公司上班,反倒在不同领域里折腾:拍过企业宣传片,开过咖啡馆,甚至玩过小众的蓝染手艺,在山里洗过牛仔裤,但始终没找到能“长期扎根”的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工作室接到了知名床垫公司的订单,为这家床垫行业巨头做展会设计。原本是抱着“恰饭”的想法,两人却就此一头扎进了床垫这个陌生的领域。
“那场展会跟我们以前做的都不一样,来的不是消费者,是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卢召利回忆道,采购商们不关心展位的设计多精致,只关心床垫睡感怎么样、弹簧参数是多少、物流成本能不能压下来。为了把这些专业的供应链逻辑转化成采购商能直观看懂的视觉语言,他和李迟几乎泡在了工厂里,时常在车间记参数,听生产线运作,两人慢慢就摸清了床垫行业的底。
这种把复杂逻辑变简单的能力,后来成了蓝盒子的核心基因。2018年底,蓝盒子起步之时,他们把床垫简化成三层结构:底层弹簧撑住身体,顶层记忆棉贴合曲线,中间转换层避免硬着陆,“当时就觉得,床垫不用搞那么复杂,这三层够了,支撑够、柔软度够,就是好床垫”。卢召利认为。
定价也是“凭直觉”,当时第一款产品Z1床垫定价2400多元,而当时线下有些类似的产品要卖到上万元。“那时候没算过什么溢价、运营成本,就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会买这个价格的床垫,而且能赚钱。”卢召利笑着说,消费者想要的,不过就是睡得舒服、价格合理的床垫。
起步时的艰难,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第一个月,蓝盒子只卖出了一张床垫,但是卢召利很开心,“一家只有两心的小店,卖出了单价不便宜的床垫,而且没有退货。”那时,两人觉得,这事儿能成。但他们对电商一窍不通,只能对着千牛后台一点点琢磨,研究关键词排名,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跟工厂沟通调整产品。
好在,广告人出身的审美基因,让蓝盒子在视觉呈现上带着优势。无论是电商页面设计,还是床垫包装风格,都跳出了传统床垫品牌的厚重感,在同质化的市场里格外亮眼。
从策划床垫宣传视频,到敲定品牌清新、简约的核心调性,他们把广告人对视觉表达的敏感度,揉进了品牌表达的细节里。也正因如此,早期只靠Z1一款单品打天下的蓝盒子,才能以黑马之姿突围,在床垫这个细分赛道里,长成了气质独特、让人一眼记住的品牌。
这些年,蓝盒子慢慢从一款产品,拓展到Z1 Pro、Z1小石头、电动床等系列,但蓝盒子始终没丢掉“不犯错”的初心。在卢召利看来,做产品不能贪多,得先把床垫这件事做透。
天下网商总结了蓝盒子能在五年时间里快速成长的三个关键点:
一、用100天免费试睡,破解线上信任难题。床垫是非常注重体验、决策周期又较长的低频消费品,蓝盒子深知线上选购床垫的痛点,从创立初期便推出“100天免费试睡”服务:用户收到床垫后可全程体验,不满意随时退,来回物流成本全由品牌承担。
这一服务在早期曾让团队面临不小压力,逆向物流成本超正向,展开的床垫需重新打包,单趟运费就超200元,且退回的床垫也无法再二次销售。蓝盒子将退货反馈转化为产品迭代的指导,团队每天梳理退货原因,带着问题扎根工厂调整,在解决用户痛点的同时,优化产品品质。
二、不追求渠道数量,守体验标准。在渠道拓展上,蓝盒子始终保持“稳扎稳打”的节奏,从淘宝店起步,站稳脚跟后,蓝盒子才逐步入驻京东、小红书等渠道,每拓展一个新平台,都先做内容运营与用户沟通,确保品牌调性与服务质量统一。
这种谨慎,也体现在线下渠道拓展的节奏上。目前,蓝盒子自营店仅开了两家,第一家因体验未达标被定位为“试错店”,第二家落地上海园区,核心任务就是打磨服务流程,沉淀可复制的优质体验。对合作店,蓝盒子也严格要求,统一培训床垫陈列距离、产品讲解重点,确保无论线上线下,用户都能体验到一致的品牌服务。
三、以“不犯错”逻辑打造核心竞争力。蓝盒子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打造产品,核心逻辑是“做一款自己愿意买、用户用着放心的不犯错产品”。在产品迭代中,蓝盒子也拒绝跟风追热点,将精力集中在床垫核心品类。
如今,床垫行业的玩家越来越多,传统品牌加速子品牌布局圈层更多消费人群,新锐品牌则提出差异化概念,切入细分人群市场,但蓝盒子似乎没那么着急。卢召利说自己不会盯着行业榜单,不刻意找差异化,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团队和产品上,客服全是自己人,在上海总部办公,能跟用户聊不同人群适合怎样的床垫。在蓝盒子的叙事中,团队很少谈到KPI,更看重用户需求。
“我们不是不看重增长,是觉得把产品做好、把内容讲清楚,增长是水到渠成的事。”这种反行业惯性的管理方式,不追求短期的流量与销量爆发,更在意品牌能稳稳扎根,自然生长。
以下为天下网商和蓝盒子联合创始人卢召利的对话,经编辑整理:
天下网商:目前蓝盒子品牌整体规模如何?
卢召利:去年蓝盒子GMV接近十个亿,目前我们的团队规模大概是两百多人。
天下网商:很多用户对蓝盒子床垫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它特别的打开方式,床垫是装在盒子里寄过来的。如果现在你跟一个不认识它的人介绍品牌,你会怎么说?
卢召利:我觉得会说得简单一点,我们是卖床垫的,再补充一句,我们的用户群体中年轻人多一些。
天下网商:你会通过目标人群来和品牌做关联。
卢召利:是这样的。
天下网商:每次行业榜单都把蓝盒子归为弹簧床垫,这是从材质定义的,你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弹簧床垫呢?
卢召利:我们最开始其实考虑过做海绵床垫,但最后放弃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成本和用户认知问题,海绵成本其实比弹簧高,在国外很多国家海绵是很安全的材质,但如果把床垫里的弹簧换成硬海绵,国内不少用户会觉得海绵是化工产品,接受度不高;第二是用户体验感,纯海绵材质产品会特别轻,没有重量感。我们最初开发过海绵床垫,最后还是定了弹簧床垫的方向,弹簧在底部支撑层,最顶层是记忆棉。
天下网商:除了底层的弹簧支撑层和顶层的记忆棉,还有其他分层吗?
卢召利:像我们早期的Z1型号,从材质上看其实就三层。最底层是支撑层弹簧,最上层是舒适层记忆棉,中间还有一层高密度支撑面,也就是转换层。我们当时定义床垫时,觉得三层就够了:底层保证支撑性,上层保证柔软度,中间的转换层是为了避免硬着陆问题。
天下网商:一开始就把床垫简化成三层结构,这让我想到李书福说过的“汽车就是沙发加两个轮子”、马斯克定义电车时也追求简单,有点外行闯行业的纯粹感。这种简单的背后,你们是否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尤其是床垫这种低频消费品,大家更习惯线下体验。
卢召利:是的,我们真正开始做蓝盒子这个事是2018年底,整个团队搭建完成是在2020年。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对电商一点概念都没有,算是个纯消费者。所以从2018年到2019年初,我主要在研究电商后台操作、琢磨付费推广逻辑、优化产品页面设计,慢慢把电商运营的基础打起来。
天下网商:为什么会选择床垫这个品类来做呢?当时定品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卢召利:真没想过这么多,更像是顺其自然的选择,这和我们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关。我跟合伙人2013年就开始创业了,最早做视频工作室,后来开过咖啡店,也做过其他行业。接触床垫行业,是因为当时我们有个床垫的客户。
天下网商:当时是怎样的合作模式?
卢召利:最开始是做视频拍摄,包括去工厂拍一些素材。到2017、2018年左右,我们开始帮他们做展会设计。不过这个展会不是面向C端消费者,也不是找经销商的,而是做代工业务的展会,来的都是采购商,当时品牌想展示OEM和ODM能力,吸引国内外需要代工的品牌方。
天下网商:你们当时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卢召利:其实就是把工厂的生产流程、材料优势,用视觉化的方式在展会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呈现出来。我们自身得先把供应链摸透,才能做好这种翻译,不然根本没办法准确表达。
天下网商:你还记得当时展会设计里,最有创意的“翻译”点是什么吗?比如把某个专业、难懂的环节,直观地呈现出来。
卢召利:比如国外采购商除了产品本身,很关注物流成本,而床垫的压缩卷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我们当时就用了很多类似集装箱的道具,外立面都做成压缩床垫堆叠的样子,搭成一面外墙。这样采购商一眼就能get到压缩包装在物流上的优势,能让他们快速产生兴趣。
天下网商:那时候你们团队就只有你和合伙人两个人吗?听起来你们通过这个过程,把床垫行业的know-how(专业知识)都掌握了,相当于从乙方服务端,摸到了行业核心。
卢召利:最开始做创业项目时,团队最多有过二三十人,但后来人慢慢变少,到做床垫展会这个阶段,就只剩我们两个人了,也确实是在这个过程里,摸透了床垫行业的基本常识。
天下网商:从乙方服务转型到甲方品牌方,完全是换赛道了,而且你们之前开咖啡店、做工作室也都和床垫无关,怎么就突然有了做品牌的想法呢?
卢召利:当时也没想着做多大的品牌,更多是各种因素凑在一起的偶然结果。一方面,之前做过牛仔裤等服装产品,后来就想能不能自己做一个标准化程度更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当时正好30岁,也到了一个需要重新选择方向的阶段,同时我们看到国外很多DTC品牌的做法,发现产品和品牌还能这么做,了解得多了,就有了做蓝盒子这个品牌的念头。
天下网商:很多人对蓝盒子的第一印象,是装在盒子里的床垫,美国床垫品牌casper,率先推出盒装床垫,在美国卖得很好,你们当时是从这个品牌得来的灵感,决定用盒装床垫这个理念切入市场吗?
卢召利:当时确实看到casper了,但那时候做事情没那么细,觉得这种模式挺好的。再加上之前几年已经摸透了供应链,跑了很多工厂,发现床垫行业里年轻人很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有对行业、供应链的清晰认知,也有想做一款自己产品的一腔热血,最终做了这个决定。
天下网商:casper的供应链有一部分是中国的,你们走访过那些为它供货的工厂吗?
卢召利:走访过,但我们的产品和casper不太一样,比如睡感就有差异。casper不管是产品表达、产品本身的视觉设计,还是产品整体的完整性、辅料细节,都做得很到位。我们想借鉴它好的地方做本土化。
天下网商:DTC模式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跳过中间环节、压缩费用,给消费者更合理的价格,你们早期的床垫卖多少钱,如果放在传统渠道,大概会卖多少?
卢召利:现在回头看,当时定价算是做对了。2013年—2018年那几年,我做过很多行业,吃了很多亏,那些经验虽然和床垫行业以及定价没直接关系,但让我有了一种产品“直觉”,在后续的创业中,我们会根据市场反馈再一点点微调。
我们第一个产品是现在的Z1,最初定价比现在低,1.8米规格的床垫当时差不多2400元。如果放在前几年的线下渠道,部分类似的床垫大概要卖到上万元左右。
天下网商:这样的价格要保证酷炫的设计和体验,算过溢价、成本这些吗?
卢召利: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算交付成本、运营成本的概念,更多是凭直觉,首先得保证能赚钱,其次是自己作为消费者,会不会买这个价格的产品。
天下网商:除了定价,在产品以及服务上,你们当时还做了哪些差异化?
卢召利:产品本身其实不算创新差异化,我觉得这更多是一款没犯错的产品,比如很多独立弹簧床垫主打独立静音,有的产品会在弹簧上加棕垫,相当于加了块木板,完全抵消了弹簧的静音效果,这就是明显的错误。我们是做了一个功能正常、没有犯错的产品。
真正的差异化我觉得是在服务上,最开始我们推出了“100天免费试睡”,这在当时是比较特别的。
天下网商:“100天试睡”的确很关键,传统床垫依赖线下体验,你们靠盒装设计解决了线上运输问题,又靠试睡解决了信任问题。“100天试睡”期间,退货的人多吗?最高退货率到过多少?
卢召利:肯定有退货的,最开始正常退货率大概10%。最高的时候到过34%,不过当时销量基数还很小。也正因为有退货,才逼着我们必须不断升级、调整产品,保证产品舒服、不出错,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天下网商:casper上市后曾披露过,因为试睡政策亏了8000万美元,你们的试睡也是来回包邮,这部分成本大概多少?以及你们是怎么处理退回来的床垫?
卢召利:最开始得用大件物流,像德邦、顺丰物流这种,那时候快递还承载不了这么大的件,这几年快递发展了才能用快递送。当时物流成本大概占总成本的7%左右,的确不低,加上床垫展开后是非标准化的,还要重新装箱,以至于逆向物流比正向贵不少。
最开始退回量少的时候,没什么好办法,后来到2021年左右,我们开始和红十字会还有一些小公益机构合作,退回来的床垫清洗、检修干净后,捐给有需要的人,虽然这个过程要额外付出检修和物流成本,但产品能发挥更大价值,比单纯浪费掉好。
天下网商:后来你们有没有调整退货政策?现在还是100天无条件退吗?
卢召利:现在依旧还是100天无条件退,但会看用户ID,一个ID 只能退一次。比如用户买了产品,哪怕到第99天想退,客服会先问原因,是产品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最终我们还是会负责退货。
天下网商:有点像开市客会员的逻辑,退卡两次就不能再办会员,核心是避免滥用。你们现在觉得合理的退货率是多少?这个退货比例会倒逼产品升级吗?
卢召利:我们的退货率在5%~8%之间,我觉得是在合理范围内的。这也让我们去主动做产品升级,比如品质不能出问题,别人可能做抽检,我们会尽可能全检;像污渍这类问题绝对不允许发生,把我们能做的都做了。
天下网商:随着品牌规模变大,消费者对你们的认知也在变,之前靠开箱体验、100 天试睡建立差异化,现在很多线上品牌都跟进了这一策略,那蓝盒子竞争的核心差异点在哪?
卢召利: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做消费品一定要刻意找差异化。很多所谓的差异化是品牌或产品开发时的逻辑,但如果这个差异用户不买账、对他们没用,就算知道也不会下单。所以我们倾向于让更多人知道品牌,先建立认知,等用户有需求时能想到我们,毕竟床垫是刚需,只有装修、搬家、换床时才会买,先让用户有印象更重要。
天下网商:很多人觉得蓝盒子是很会营销的团队,页面设计、内容调性都很出彩,这可能和你们拍过营销宣传视频的出身有关。你们比较欣赏哪些消费品公司?
卢召利:我们会看不同品牌的优点,比如三顿半的“返航计划”(即收集咖啡包装盒换取权益或周边),既能和用户持续沟通,而且产品完整性做得好;小米的使命感和信念感很强,他们是一群务实做产品又有浪漫想法的人;也会看宜家、苹果这些公司。
天下网商:蓝盒子从最开始只有一款产品,到现在有Z1 Pro、Z1小石头、电动床等多款产品,你们是怎么划分这些产品的?拓展产品是为了服务更多人群吗?
卢召利:首先肯定是为了服务不同用户。最开始只有一个型号,后来出“Z1小石头”,就是因为产品销量上去后,收到很多用户反馈,发现有人需要偏硬的床垫,所以就做了这款偏硬的产品,对我们来说,它更像是同一产品逻辑下不同软硬度的选择。
天下网商:目前你们的供应链是不是自己在把控?
卢召利:最开始半年到一年是代工,但生产流程、材料、二级三级供应商全是自己盯。后来我们投了一家工厂,前年又建了独立的产线和仓储,慢慢把供应链补全。
天下网商:你们还拓展了电动床垫,之前也试过耳塞、眼罩这类睡眠周边。现在怎么定义蓝盒子?未来还会加更多品类吗?
卢召利:未来会加,但不会盲目按品类扩,核心还是围绕睡眠相关产品,只是定义形式可能不一样。
天下网商:感觉你们做产品偏谨慎,不太从竞争视角看市场。但现在睡眠赛道玩家越来越多,客单价也被拉得很高,你们会着急吗?
卢召利:我们做事时不会先想打败竞品,而是先想“产品能不能说服自己”,我们更想做真需求的产品,哪怕看起来保守。
天下网商:床垫是低频消费,几乎没有复购,蓝盒子年年增长的动力来自哪儿?
卢召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持续拓新,比如电商渠道一直在触达新用户,还有过去几年里看过我们内容的用户,到有装修、换床需求时会下单,转化周期长但一直在积累;二是口碑传播,老用户推荐带来的新客户;三是渠道拓展,2020年我们只有一个渠道,后来慢慢加了更多线上、线下渠道,比如杭州上城区第六空间附近有个小的线下体验店,满足部分用户“先体验再买”的需求。
天下网商:现在蓝盒子的线下布局是什么样的?
卢召利:线下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店铺,比如和京东超级体验店合作;另一种是自营店,目前自营店只开了两家,把设计风格、产品沉淀、服务流程打磨好,等标准确定了再开更多店。我们不排斥直营、经销、入驻家具城这些模式,但核心是先定自己的标准。
天下网商:合作店铺是采购你们的床垫来卖吗?如何控制好价格和陈列?
卢召利:价格和陈列我们管得比较严,比如陈列上,如果家具店给我们40平的空间,我们要求里面只能放一款床搭配床垫,不能放多款,避免给消费者决策干扰,也保证风格统一。价格上确保线上线下价格一致。
天下网商:未来会拓展海外市场吗?
卢召利:想做,但不想做电商逻辑的跨境出海,那更像生产制造逻辑,意义不大,我们要做的是品牌逻辑的出海,虽然物流成本会更高,但我们想让更多国家的用户可以使用蓝盒子。
来源:天下网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