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感觉到的恶意,都不是你想多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0:21 1

摘要:别怀疑你感知到的恶意,当你感受到别人对你的恶意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恶意不止一点。

别怀疑你感知到的恶意,当你感受到别人对你的恶意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恶意不止一点。

1. 注意隐秘排斥

变相打压,往往穿着“为你好”的外衣。

工作群里提个建议,没人回应,过几天别人说了类似的想法,领导立马说“这个可以试试”。

你想解释这就是你上次要说的,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因为一旦你说出来,对方会轻飘飘来一句“是吗?我没注意到呀”。

这就是隐秘排斥最可怕的地方,它让你找不到反击的靶子,只能被迫咽下这口窝囊气。

我有个朋友在部门里总是被“忘记”,开会忘了通知她,聚餐忘了叫她,项目资料忘了发给她。

每次她提出来,同事都道歉说“哎呀不好意思,太忙了没注意”,一次两次还能理解,十次八次之后,这就不是巧合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微攻击”,说的就是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行为。

它不会直接伤害你,但会持续消耗你的精神,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察觉不对劲的时候,已经被困住了。

2. 身体比大脑更诚实

说真的,我特别讨厌那种“你想多了”的论调,我们的直觉,是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预警系统。

当你感觉到某个人对你有恶意时,大概率不是你的错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心理学研究,说人类能在0.1秒内识别出对方的敌意,这种能力写在我们的基因里,是为了让祖先在原始社会避开危险。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没有老虎狮子了,但那些人际关系里的威胁依然存在,身体比大脑更诚实。

就像我每次遇到那个总是阴阳怪气的同事,就会莫名心跳加速,手心出汗。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社恐,后来才明白,这是身体在提醒我,这个人不安全。

所以别再用“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来否定自己,敏感没什么不好,它是在保护你,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让你自我怀疑的人。

3. 千万不能忍

面对恶意,我们不能只是忍着。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特别有用,区分清楚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1)确认恶意的真实性

记录下来,就是字面意思的记录,谁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连续记录一周你会发现很多模式。

如果是真的针对,证据会自己跳出来,如果是误会,你也能更清楚地沟通。

2)不为别人的恶意买单

别人讨厌你是别人的课题,要不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她,是你的课题,听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需要练习。

我以前总想搞清楚“我到底哪里得罪她了”,现在想明白了,可能我就是呼吸都会让某些人不爽,但那又怎样?

3)建立“不好惹”的气场

这个不是说要你去吵架,而是明确自己的边界,温和但坚定地守住它。

比如有人总是打断你说话,下次她再打断你就停下来看着她,等她说完然后平静地说“我还没说完”,语气可以很温柔,但态度必须清晰。

4)建设心理支持系统

找到那些真正支持你的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人,甚至可以是网络上的陌生人。

4. 守好自己的能量

恶意能伤害你,是因为你太在乎了。

被所有人喜欢,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你越想讨好所有人,就越会失去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弹性”,说的是一个人从负面情绪中恢复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以培养,可以通过写日记把情绪具象化,通过运动让身体释放压力,做自己喜欢的事重建掌控感。

我们总是容易被一个人的态度影响全部心情,但你想想,这个人在你人生里占多少比重?她的看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你感觉到的恶意真的不是想多了,但你要记住感受到恶意是你的权利,不被恶意击垮是你的本事。

保护好自己,建立支持系统,守住边界,然后抬起头,继续往前走。

那些对你有恶意的人,不配占据你的人生。

全文完,喜欢记得点赞、分享、转发哦!

来源:韩少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