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三北精神:“绿色长城”崛起的生态密码
文/王海荣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7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20世纪70年代,我国“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曾以每年超15万公顷的速度扩展,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以及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必将永远载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册。
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领导力的集中体现
“三北”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建设绿色家园的伟大实践,谱写出“绿色长城”崛起的壮丽诗篇,创造了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鄂尔多斯市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在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内布设沙障、栽植沙柳 视觉中国供图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还有面积广袤的戈壁。这一地区风蚀沙埋、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1960-1979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而严重退化,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决定启动实施“三北”工程,这是彼时为了减少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关键举措。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建设者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如同魔术师一般,让“三北”大地“由黄到绿、由绿生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三北”工程建设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42.4%,覆盖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建设任务之艰,举世罕见,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工程建设很难推行下去。
40多年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和关注“三北”工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深入“三北”工程区实地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擘画了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的宏伟蓝图。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北”工程作为地方重要的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持续奋斗。“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热烈拥护,发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工投劳、承包造林,为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据显示,1978—2022年,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各族群众累计投入50亿个工日以上,无偿投工投劳折合人民币491亿元,占“三北”工程总投资的近一半。此外,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在开展营区绿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防护林建设。
“三北”工程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而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各行各业、各部门协同共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可以说,除了我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如此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公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如此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走向世界的“绿色名片”
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工程持续推进,在绘出美丽中国新画卷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树立了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解决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20世纪50年代,河北塞罕坝风起沙涌,黄沙弥漫,不见草木。塞罕坝及其周边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成为京津地区主要的沙尘起源地和风沙通道。而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提供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30多年前,这里植被覆盖度不足3%,每年刮沙尘暴50多次,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动植物由100多种增至530多种。
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独特沙漠治理模式,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治沙提供了中国样本。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大会发布《鄂尔多斯宣言》,充分肯定库布其“沙漠绿色经济”模式。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针对乌兰布和沙漠风沙肆虐、掩埋农田、侵蚀家园、沙逼人退的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磴口县各族干部群众扛锹抡镐,战沙建绿,向荒漠化发起了“阻击战”,建成了闻名全国的154公里防沙林带,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等生态治理工程,在乌兰布和沙漠上写下了生态建设的华美篇章。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显著 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磴口县沙区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沙漠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科技力量支撑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构建起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光伏治沙区为主的“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打造了“防沙治沙+系统治理”、“防沙治沙+光伏产业”、“防沙治沙+有机奶业”、“防沙治沙+特色有机农业”、“防沙治沙+全域旅游”的样板。
时光荏苒,在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耕耘与执着坚守下,曾饱经风沙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放眼祖国北疆,青山叠翠、碧水潺潺,湛蓝的天空下绿意盎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三北精神”照亮美丽中国
在“三北”工程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并锤炼了宝贵的“三北精神”。而今,“三北”大地逐绿而行,“三北精神”也深深扎根于此,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三北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三北”工程具体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8年“三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2018年“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提炼并提出“三北精神”。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锤炼的“三北精神”进行了凝练概括,要求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三北精神”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诠释着荒漠变绿洲的成功密码。“三北精神”既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又集中体现了内蒙古各族群众心向党、心向中央的红色传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北疆文化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
历经风沙淬炼,锻造英雄品格。“三北精神”体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可贵品质,深深融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血脉,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
大力弘扬 “三北精神”,引导鼓舞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植厚培北疆儿女忠诚维护、感恩奋进的情感之基和力量之源,激励全区上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进姿态,全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生态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代代接力、久久为功。“三北”工程建设是与风沙较量的攻坚战,更是守护家园的持久战。
当前,“三北”工程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高扬“三北精神”,让绿色在沙海中延伸,让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更加牢固,用绿色丹青描绘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5年度重大委托项目“北疆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编号:2025PTWZ05)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初审:谷伟
复审:刘智博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