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福县名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化。据《永福县志》记载,南北朝时道士在艮水西岸建“永福庵”,取“长流水边的优良居所”之意。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设“永福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乡名置县,沿用至今。县境自秦代起为楚越交通要冲,现存秦城遗址、灵渠支渠等遗
一、永福县整体名称来源
永福县名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化。据《永福县志》记载,南北朝时道士在艮水西岸建“永福庵”,取“长流水边的优良居所”之意。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设“永福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乡名置县,沿用至今。县境自秦代起为楚越交通要冲,现存秦城遗址、灵渠支渠等遗迹,体现其“楚越咽喉”的战略地位 。
二、乡镇(街道)名称来源
1. 百寿镇
因境内百寿岩得名。岩上刻有宋代楷书大寿字,笔画间嵌入99个小寿字,合为“百寿”奇观。历史可追溯至晋太康二年(281年)的长安县,宋绍定二年(1229年)知县史渭因当地“一族多寿”而刻岩纪事 。1952年与永福县合并后,成为“福寿文化”核心区。
2. 罗锦镇
相传因明代织锦产业兴盛得名。清康熙年间《永福县志》记载,当地“家家养蚕,户户织锦”,产品经湘桂古道远销湖广。现存崇山村明清古民居群,其建筑木雕纹样保留织锦工艺元素。此外,罗锦镇还是广西彩调发源地,林村被确认为彩调成型地。
3. 堡里镇
因明清时期军事堡寨得名。明代在此设“堡里营”,驻军防御古田农民起义。境内甲浪屯为宋代武状元李珙故里,现存侯氏古民居“五门四巷”格局,体现防御与宗族聚居功能。镇名“堡里”取“下六堡”与“上九里”各一字组合而成。
4. 三皇镇
因祭祀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的古庙得名。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三皇庙始建于唐代,为桂北重要道教场所。镇内现存明代“三皇祠”残碑,碑文记载“岁时祭祀,祈五谷丰登” 。
5. 苏桥镇
原名“苏桥渡”,因宋代苏氏家族建桥得名。清乾隆年间《永福县志》载,苏桥为洛清江重要渡口,“往来商埠,日逾千艘”。现存清代石拱桥“永宁桥”,桥体刻有“苏桥遗址”字样
6. 广福乡
因明代“广福寺”得名。寺内曾藏《广福经》石刻,相传为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前留下 。乡境多喀斯特溶洞,其中“百寿岩”与“飞凤山”构成“福寿双全”的地理象征。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江头村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后裔聚居地。因村后“江头岭”得名,明清时期文风鼎盛,涌现200余名官员,以“爱莲文化”和“百年清官村”闻名。现存120余座明清民居,门楣雕刻“出淤泥而不染”等《爱莲说》典故 。
2. 古城村
因秦代零陵县治遗址得名。1987年考古发现汉代城垣、古井及大量陶瓦,证实其为岭南最早行政建制之一。村名直接体现永福作为“楚越走廊”的历史地位 。
3. 凤山屯
因凤凰山得名。传说北宋时有凤凰在此筑巢,山形如凤展翅,故名“凤山” 。屯内现存宋代“状元岩”,相传为文状元王世则读书处,岩壁刻有“凤巢”二字。
4. 闸里村
清顺治年间王氏家族迁居至此,因全村设8座闸门防御匪患得名。现存清代闸门门槛长1.65米,门页厚0.1米,与炮楼构成完整防御体系。村内保留“大岭面银子”的民间传说,反映清代商贸繁荣 。
5. 东岸村
因位于洛清江东岸得名。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村内丹砂井为“长寿之源”,廖扶家族饮此水多百岁。现存宋代《百寿图》摩崖石刻,笔画间嵌入100个异体“寿”字,被誉为“福寿文化活化石” 。
永福县地名体系深刻融合了自然地理、历史事件与福寿文化。乡镇名称多源于军事防御(堡里镇)、商贸交通(苏桥镇)和宗教信仰(三皇镇);村庄命名则紧扣地形特征(东岸村)、宗族聚居(江头村)与历史遗存(古城村)。从秦代城址到明清商道,从灵渠水运到彩调发祥,地名不仅是空间标识,更是一部浓缩的岭南开发史。例如“永福”一名的道教渊源,既体现中原文化对岭南的辐射,又保留了本土生态智慧;而“百寿镇”的石刻与丹砂井,则生动记录了古人对长寿的追求 。这些地名承载着永福作为“中国长寿之乡”的文化基因,成为解码桂北历史的重要载体。
来源:妹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