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股民肯定都记得2013-2015年的疯狂:“互联网+”一出来,不管是巨头还是小票,只要沾边就暴涨,随便买只TMT股都能赚得盆满钵满,那波行情让无数人实现了财富翻倍。如今10年过去,历史正在惊人地重演——“人工智能+”接棒“互联网+”,成为新的时代风口。政策力
最炸的点直接说:13-15年互联网+造富无数,现在AI+集齐政策、技术、资金三重利好,24-26年将复制甚至超越当年行情!
老股民肯定都记得2013-2015年的疯狂:“互联网+”一出来,不管是巨头还是小票,只要沾边就暴涨,随便买只TMT股都能赚得盆满钵满,那波行情让无数人实现了财富翻倍。如今10年过去,历史正在惊人地重演——“人工智能+”接棒“互联网+”,成为新的时代风口。政策力推、技术突破、资金疯抢,三大条件全部满足,和当年的互联网+行情一模一样。这不是简单的炒作,而是实打实的产业革命,24-26年,AI+将开启新一轮造富浪潮,现在上车,就是抓住下一个10年一遇的机会!
先认清楚:为啥说AI+是10年一遇的大机会?和互联网+太像了!
2013-2015年的互联网+能掀起波澜,核心是“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市场共识”的三重共振。现在的AI+不仅集齐了这三大要素,还在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上更胜一筹,这就是它能成为超级风口的根本原因。
1. 技术突破:从“能用”到“好用”,颠覆所有行业
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以前只能在电脑上做的事,现在手机随时随地能搞定,催生了电商、外卖、网约车等全新业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现在的AI+更猛!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执行特定任务”升级成“能思考、会决策”的通用智能体。以前AI只能做简单的语音识别、图片分类,现在能写代码、做设计、搞科研、当顾问,甚至直接参与生产制造。比如工厂里的AI质检能比人工精准10倍,医院的AI辅助诊断能快速识别疑难病症,办公室的AI助手能一键生成方案、处理报表,把工作效率拉满。
这种技术突破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对所有行业的重构。就像互联网当年改造了零售、餐饮,AI现在正在改造制造、医疗、金融、教育等所有领域,而且改造的深度和速度,都远超当年的互联网+。
2. 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全程保驾护航
当年互联网+能火,政策是关键推手——2013年国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互联网+”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上给行业发展定了调,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
现在的AI+,政策支持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国务院又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意见》,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还给出了具体的落地节奏:2025-2026年建算力中心,2026-2027年攻核心技术,之后推动AI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更实在的是,政策还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200亿元专项基金、魔力方舟实验室,还有政府和国企开放智慧城市、政务服务等场景当“试验田”,让AI技术有地方落地、有资金研发,不用担心“纸上谈兵”。这种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当年互联网+的政策环境一脉相承,而且更具体、更落地。
3. 市场共识:全球资金疯抢,形成共振行情
2013-2015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全球资本都盯上了移动互联网,纳斯达克指数屡创新高,A股也跟着升温,TMT板块成为领涨主线,资金扎堆入场,形成了全球热点共振。
现在的AI+行情,资金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全球巨头都在砸钱搞AI:美国的微软、谷歌,中国的华为、百度,还有无数创业公司,都在算力、算法、数据上加大投入。资本市场更是闻风而动,A股的AI产业链从算力、光模块、数据中心到应用端,都被资金反复炒作,而且资金结构比当年更健康——虽然杠杆资金还是重要力量,但合规性更强,场外配资大幅减少,加上被动投资崛起,行情上涨更坚定、更持续,不会像当年那样大起大落。
更关键的是,现在全球都认可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这种共识比当年的互联网+更强烈。毕竟互联网改变的是信息传播,而AI改变的是生产效率和决策方式,能解决的问题更多、创造的价值更大,自然吸引更多资金关注。
不一样的地方:这轮AI+行情,比当年互联网+更稳、更远!
虽然AI+和互联网+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时代在进步,这轮行情也有三个明显的优势,注定比当年更稳健、更有持续性,不会是昙花一现。
1. 科技实力今非昔比,不再受制于人
2013-2015年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核心技术上还相对落后,3G、4G技术落地滞后于欧美,很多核心零部件和软件都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10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5G时代我们和美国同步落地,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5个关键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另外7个领域也在快速追赶。在AI领域,我们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5%,超过美国5个百分点,存量有效专利数、科研期刊发表数量也大幅领先,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能自主开发全球领先的大模型,不用再依赖国外技术,而且能用更少的算力投入实现更好的效果。这种自主可控的科技实力,让AI+产业发展更有底气,不会像当年那样被“卡脖子”,行情的持续性自然更强。
2. 估值更合理,泡沫更少
2013-2015年的互联网+行情,后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很多公司只要加个“互联网+”的概念,不管有没有实际业务,股价都疯狂上涨,估值严重脱离基本面,最后导致行情暴跌。
这轮AI+行情虽然也有炒作,但估值相对合理。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投资者更理性,不再盲目追概念,而是更看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业绩兑现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股的估值长期低于美股,有估值修复的空间。随着AI技术落地,越来越多的公司能实现业绩增长,估值会有基本面支撑,不会出现当年那样的泡沫破裂。
3. 落地场景更丰富,直接对接实体经济
当年的互联网+主要集中在消费端,比如电商、外卖、社交,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相对有限。
这轮AI+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和实体经济深度绑定。工业领域,AI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农业领域,AI能精准灌溉、预测病虫害;医疗领域,AI能辅助诊断、研发新药;金融领域,AI能智能风控、提供普惠服务。这些落地场景能直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概念炒作。
而且政策也明确要求AI要嫁接制造与市场优势,推动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意味着AI+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需求支撑,不会像当年有些互联网+项目那样“烧钱不赚钱”,产业发展更健康,行情也更有根基。
重点机会:AI+三大主线,精准把握造富风口
既然AI+行情比当年更稳、更远,那具体该关注哪些方向?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核心机会集中在三大主线,每个主线都有明确的逻辑支撑,不是瞎炒概念。
1. 算力基础设施:AI时代的“水电煤”,刚需中的刚需
不管是大模型训练,还是AI应用落地,都离不开算力,就像当年互联网离不开服务器一样。算力是AI+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算力,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这是最确定、最刚需的机会。
政策已经明确,2025-2026年要主攻京津冀等区域的算力中心建设,2025年算力目标剑指300EFlops,加上各大企业都在加大算力投入,算力需求会持续爆发。
重点关注三个细分领域:一是算力硬件,比如GPU、CPU、服务器,这些是算力的核心设备,需求会随着AI发展持续增长;二是光模块,AI数据传输需要高速光模块,随着算力中心扩容,光模块的用量会大幅增加;三是数据中心,尤其是符合AI算力需求的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是算力落地的载体,会受益于政策支持和企业投入。
2. 核心技术与大模型:AI+的“发动机”,掌握话语权
如果说算力是基础,那大模型和核心算法就是AI+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当年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一样,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能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政策正在推动大模型、智能体等技术突破,200亿元专项基金和魔力方舟实验室都在为技术攻坚加码。而且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丰富,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速度会加快,从To B到To C,都会有大量的应用场景。
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是自主研发大模型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在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上有技术优势的公司,这些公司会成为AI+产业的核心;二是在算法、数据处理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AI的本质是数据和算法的结合,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就能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3. 行业应用:AI+的“落地场景”,业绩兑现的关键
技术最终要落地到应用上,才能产生实际价值,也才能让企业的业绩兑现,这也是行情持续的关键。就像当年互联网+的电商、外卖一样,AI+的应用场景会从点到面,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
现在已经有很多应用场景开始落地:自动驾驶领域,L3级乘用车已经获得上路许可,L4级试点正在扩容;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已经在很多医院应用;工业领域,AI质检、AI优化生产流程已经成为趋势;金融领域,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正在普及。
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智能制造,AI+制造是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相关的工业软件、智能设备企业会受益;二是智能出行,自动驾驶、Robotaxi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相关的传感器、算法、整车企业有很大潜力;三是智慧医疗,AI能解决医疗资源紧张、诊断精准度等问题,相关的医疗AI企业、设备企业会迎来发展机遇。
除了这三个主线,还有一些交叉领域也值得关注,比如AI+教育、AI+政务、AI+消费等,这些领域会随着AI技术的普及逐步爆发,是后续的潜在机会。
操作指南:抓住AI+行情,这三个原则一定要记牢!
面对这10年一遇的大行情,很多人容易犯两个错:要么不敢上车,错过机会;要么盲目追高,被割韭菜。给大家三个具体的操作原则,照着做就能稳稳抓住机会,不踩坑。
1. 选对主线,不碰杂毛股
AI+行情虽然火热,但不是所有沾边的股票都会涨,一定要聚焦核心主线,也就是前面说的算力、核心技术、行业应用,优先选有政策支持、有技术优势、有业绩预期的龙头企业。
那些只加了个AI概念,没有实际业务、没有技术储备、没有业绩支撑的杂毛股,虽然可能短期炒作,但涨得快跌得也快,很容易被套。而且现在的投资者更理性,资金会向优质企业集中,龙头股的涨幅会更大、更稳,别为了追短期收益而冒险。
2. 长期持有,不做短线投机
当年的互联网+行情,虽然中间有波动,但长期持有核心标的的人都赚了大钱;那些频繁短线操作的人,反而容易踏空或被套。这轮AI+行情比当年更有持续性,是一场长达3年甚至更久的产业革命,不是短期炒作,所以一定要有长期思维。
建议采用“长期持有+波段操作”的策略:对于核心龙头股,长期持有,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如果遇到大幅回调,可以适当加仓;如果涨幅过大、估值过高,可以减仓一部分落袋为安,但别轻易清仓,避免错过后续的上涨。
3. 控制仓位,不盲目满仓
不管行情多好,风险都不能忽视。这轮AI+行情虽然更稳健,但也会有波动,比如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政策落地节奏放缓、资金阶段性撤离等,都可能导致股价回调。
建议仓位控制在7-8成:对于确定的核心标的,可以重仓持有;对于一些潜在机会,可以轻仓布局;留2-3成现金,万一遇到回调,还能有资金抄底,避免满仓被套。而且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一个方向,要适当分散,比如同时布局算力、核心技术、行业应用,降低单一赛道的风险。
最后提醒:别再错过下一个10年!
2013-2015年的互联网+,很多人因为犹豫、怀疑,错过了造富机会,事后追悔莫及。现在10年轮回,AI+的风口已经来了,政策、技术、资金都已到位,而且我们的科技实力、产业基础、市场环境都比当年更好,这轮行情的潜力不容小觑。
当然,投资没有绝对的确定性,AI+产业发展也会遇到挑战,比如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变化等,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为这些潜在风险就放弃整个赛道。就像当年互联网+也经历过泡沫破裂,但最终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企业,改变了整个社会。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观望,而是主动学习、认清趋势,选对核心标的,控制好风险,长期持有。10年一遇的机会不多,错过了互联网+,就别再错过AI+了。
最后抛个钩子:你当年有没有抓住互联网+的行情?这轮AI+你最看好哪个主线?是算力、大模型还是行业应用?手里已经布局了哪些AI相关的股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和操作!
来源:牛市吹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