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看到现场来自于2000多名三台中学的孩子们,在参与这个表演。之前看绵阳的比赛,觉得绵阳的开幕式已经是顶峰了,不能超越了。没想到我们想到了天花板只是人家的起点……这场比赛是让拥有120年历史的三台中学的孩子们来参与到足球的比赛。就像现在的这首主题曲,《最好的
“这真的是一个县级中学的表演吗?阵容和创意都绝了!”
“在现场,这场表演看傻了,论氛围营造,三台是懂球的。”
“从小就知道三台是足球之乡,直到今天看了表演,才直观感受到这四个字的分量。”
“我看到现场来自于2000多名三台中学的孩子们,在参与这个表演。之前看绵阳的比赛,觉得绵阳的开幕式已经是顶峰了,不能超越了。没想到我们想到了天花板只是人家的起点……这场比赛是让拥有120年历史的三台中学的孩子们来参与到足球的比赛。就像现在的这首主题曲,《最好的青春》遇到最好的‘川超’,真的是太让人感动,而且热血澎湃了。这个叫什么?这个叫落日归山海,足球归少年。”
这段来自现场直播主播“浪哥足球”的动情解说,在四川省足球超级联赛(川超)绵阳主场的第二场比赛日后,于社交媒体上激起了广泛的共鸣。它不仅道出了一场表演带来的视觉震撼,更戳中了所有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当千年梓州的文脉、百廿台中的底蕴与一座足球之乡的传承,通过两千余名少年的身姿在绿茵场上次第绽放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为足球助威的演出,更是一场深沉而炽热的文化输出。
体育场内,少年们队列严整,气贯长虹。手中折扇开合,犹如历史书页翻转;队形变换涌动,仿佛时代浪潮奔流。从“家国铸魂”的庄严肃穆,到“青春绽放”的活力迸发,再到“文脉赓续”的深厚底蕴,最终指向“征程启航”的壮阔未来。这场表演,不仅是为川超助威的青春礼赞,更是三台中学百廿征程的宏大史诗。而贯穿这部史诗最激昂的旋律,无疑是那黑白相间的足球——它滚动的轨迹,串联起这座“四川省足球之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摇篮初成:潼川学府与足球的世纪情缘
三台中学被誉为三台足球的“摇篮”,其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近百年前。据《三台中学:孕育足球人才的摇篮》记载,在校长袁诗荛的精心培植下,学校前身——潼川联合县立高级中学校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支足球劲旅“潼川足球队”。这支队伍很快展现出惊人实力:1927年,为迎接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全运会,四川省专程派人来三台选拔,潼高中学生温锦富、李贵华、余德明三人脱颖而出,被正式录取为省队队员。随后,在为一届全运会组建省队的选拔赛中,竟形成了成都、重庆、三台(潼川)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决定由成、渝各派5人,三台派4人共同组成四川省足球队。一个县级中学能与成渝两大都市平分秋色,三台足球的起点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1938年。抗战烽火中,由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内迁至三台中学。这所现代高校的到来,不仅传播了新思想的火种,更带来了系统、先进的足球理念与训练方法。东北大学师生与当地民众、学校师生之间组织开展的多场足球赛事以及首届“川北联合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三台足球的竞技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正如老球迷魏祥全所言:“当时东北大学南迁……我们三台的有识之士就接纳了他们,因为他们代表文化,代表一股新的力量。” 这颗由危难时期播下的足球火种,就此深植于三台的土地,并开始向更广阔的民间蔓延。
薪火相传:从“健康杯”到“足球之乡”的民间热土
得益于三台中学的源头活水,足球运动在三台县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早在1981年,县体委与总工会就以民办公助的方式筹办了“健康杯足球赛”,首届即有16家企业参加。到第五届赛事时,已发展为甲、乙、丙三级共27支队伍、700多名运动员参赛的盛大赛事。不仅国有企业、县办工厂踊跃组队,一些镇乡的“杂牌军”乃至男工稀少的布鞋厂、制线社、皮革厂也纷纷亮相球场,他们不在乎名次,只在乎“有自己的队伍在球场亮相”的那份自豪。
这种“周周有比赛、人人能参与”的狂热氛围,是三台荣获“四川省足球之乡”美誉最坚实的底座。1986年,全国青年足球赛在三台举行,北京、辽宁等国内劲旅齐聚于此。组委会制作的一万枚纪念章在赛前便被抢购一空,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至80年代中期,一份统计数据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全县拥有137支儿童足球队,145支少年队,6支女子足球队,37支中青年足球队,甚至还有一支20余人的老壮队。足球,彻底打破了年龄、职业和城乡的界限,成为三台人共同的语言。1988年,一支由地地道道农民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四川省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并获得第七名,引发了北京27家新闻媒体的集中报道。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耀眼的比赛成绩,1989年,三台县被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四川省足球之乡”,可谓实至名归。
1986年全国青年足球联赛(三台赛区)的纪念徽章,通票。
体教融合:三台中学的育人智慧与人才辈出
在民间足球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三台中学作为足球发展的核心,展现出卓著的远见。学校的足球理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层面,升华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的教育哲学。
“以前足球教练的思维和目标就是把运动员送到专业队,在1985年后,我们就把这个目标转向为大学。” 这一转向,极大地拓展了足球少年的未来路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学校足球发展有三大特点:活动经常化、比赛制度化、训练常年化。教练们不仅在场上传授球技,更在场下对球员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约束,践行着“既爱又严格”的育人理念。
这种将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三台中学不仅是“通向名牌大学的传送带”,更是培养足球人才的摇篮。截至2023年,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50多名二级运动员,为全国重点高校输送了70余名足球尖子,其中包括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子。更不乏佼佼者,如胡骁入选2004年中国中学生足球队并赴德参赛;赵鹏、唐浩入选教育部校园足球中国中学生国家队。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确保了学生在追寻足球梦想的同时,不荒废学业,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往开来:新时代的青训体系与崭新荣光
进入新时代,我县在传承百年足球底蕴的基础上,构建了更为科学、系统的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全县构建了“以小学为基础,中学为纽带,品牌赛事为平台”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并特别注重梯队建设,形成了“各年龄段有球队,班班有球队、年级有球队、学校有校队”的“金字塔”机制。
我县坚持遴选优秀足球苗子,在七一小学、三台一中、三台中学开设从小学到高中的足球特长班,专项制定学生文化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评价方案。同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招募优秀教练补充到县业余体校。目前,全县拥有专兼职199名足球教师、104名具有教练员证书者,还有60名培育国家各级足球裁判员。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庞大而专业的青训支持系统在高效运转。
足球青训过程中,从U9到U18的男女足各年龄段梯队,配备了专职教练,利用三台一中、七一小学、足球广场等多处场地进行常年化、制度化的训练。这套成熟的青训体系,正是三台足球人才持续涌现的保障。
近年来,三台青训成果显著。共有12人进入华夏幸福、成都蓉城等职业足球俱乐部,5人入选校园足球国家集训队,1人入选U12国家队,18人入选省青少年足球队,13人入选省级最佳阵容。更令人欣喜的是,共有90人凭借足球特长被全国知名大学录取,8人就读足球专门学校。足球,真正成为了三台青少年通往未来的“金色桥梁”。
而三台足球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2024年8月,在贵州榕江县结束的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足球比赛即备受瞩目的“村超”赛场)上,一支由三台中学往届学子和教练组成的四川三台代表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荣获西南区冠军,顺利闯入全国总决赛夺得第五名。这支从“足球之乡”走出的“乡土之师”,在全民健身的广阔舞台上,再次证明了三台足球深厚的底蕴与不凡的实力。
从百年前传教士梅益盛带来的那个旧网球
到今日“川超”主场专业草坪上的激烈角逐
从三台中学播下的第一粒文明之火
到如今遍布全县的标准化球场和蓬勃发展的青训体系
从看台上的自发呐喊
到今天“梓州龙”球迷协会的有组织助威
三台人对足球的热爱,历经百年风雨,未曾褪色,反而在传承中愈发炽烈。
当三台中学的千名学子在“川超”的舞台上以团体操演绎足球之乡的魂与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希望的生动隐喻。那些在绿茵场上每一次精准的传递、每一次奋力的冲刺,都是三台足球基因的鲜活传承。
历史荣光已写入年轮,未来期许正握在手中。对于三台而言,足球滚动的,永远是下一个更加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段更加充满希望的征程。
三台发布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