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7000元到20万元,一只猴子的身价在5年内翻了近20倍。当美国科研机构为“天价猴”焦头烂额时,中国一场关于生物医药战略资源的争夺战早已悄然打响。
从7000元到20万元,一只猴子的身价在5年内翻了近20倍。当美国科研机构为“天价猴”焦头烂额时,中国一场关于生物医药战略资源的争夺战早已悄然打响。
2025年10月,生物医药圈流传着一组震撼数据:恒河猴价格从2019年的每只约1.5万美元暴涨至2023年的5-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万元)。这场被称为“猴荒”的危机,正让全球创新药研发陷入一场空前的资源争夺战。
恒河猴价格的飙升速度令人瞠目结舌。2019年,一只实验猴的价格还在7000-9000元人民币左右,到2022年已暴涨至16万-18万元,甚至一度突破20万元大关。
这种涨势在2023年达到顶峰。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显示,2023年4月恒河猴采购单价已达约12.3万元,而高端实验猴甚至标价20万元一只。这意味着短短五年间,恒河猴价格涨幅接近20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传导效应。一个标准的新药临床试验(IND)需要70-80只猴子,仅此一项成本就从过去的约50万元飙升至超过1000万元。许多中小药企直言“用不起猴”,只能暂停创新药研发。
这场价格风暴的导火索是2020年中国暂停实验猴出口政策。此前,美国85%的实验猴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一禁令直接切断了主要供应链。
美国科研机构瞬间陷入困境。匹兹堡大学微生物学家JoAnne Flynn抱怨道:“疫情前,实验猴即买即到,每只2000美元;现在要等至少1年半,价格涨到1.9万美元一只”。
更严峻的是,美国自身养殖能力有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七个基地加起来,仅能满足20%-30%的国内需求。而替代供应渠道如柬埔寨等地的猴子,又因“野生来源”问题被限制进口。
供应减少的同时,需求却在激增。新冠疫情期间,疫苗和药物研发对实验猴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数据显示,中国恒河猴需求量在2025年预计达到0.99万只,同比增长7.6%。与此同时,2018年至2021年,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从522件猛增至1886件。
实验猴之所以不可替代,源于其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约93%,是新冠疫苗有效性试验的“唯一指定非人群动物”。在单克隆抗体药物试验中,恒河猴的交叉反应率达82%,远高于兔子的17%和狗的11%。
面对“猴荒”,大型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开始疯狂“囤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等CXO巨头纷纷收购猴场,掌控上游资源。
昭衍新药旗下广西雄森拥有实验猴4万余只;药明康德子公司春盛生物饲养规模达2000余只,年可提供实验猴4000余只。这些巨头通过自养自繁控制成本,同时保证供应链安全。
然而,这种垂直整合也加剧了市场垄断。全国57家拥有生产许可的猴场中,多数已被大型企业收购或控制。中小药企不得不依附这些巨头,否则根本无法获得实验资源。
“猴荒”事件敲响了生物医药战略安全的警钟。实验猴已从普通实验材料升级为战略性资源,关系国家医药研发自主权。
中国从全球最大实验猴出口国转变为内需主导,凸显了战略思维的转变。随着中国创新药崛起,国内需求激增,优先保障本土研发成为自然选择。
专家建议,实验猴作为战略资源应掌握在国家手中,建立国家主导的养殖基地,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海南、四川等地已开始推进全国性非灵长类繁育基地建设。
当一只猴子的价格超过一辆家用轿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波动,更是全球生物医药主导权的争夺。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谁掌握了实验猴,谁就掌握了创新药的命脉。” 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波动,背后是大国博弈和战略转型的宏大叙事。
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恢复实验猴出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比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