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谈期间,特使德米特里耶夫提出一项震惊全球的构想:联合国际合作伙伴斥资80亿美元,耗时八年修建一条横跨白令海峡的铁路与货运隧道,将俄罗斯楚科奇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直接相连。
编辑:欣阅
10月24日,据知情人士消息,在总统特朗普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实施制裁数天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经济合作特使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已抵达美国展开会谈。
会谈期间,特使德米特里耶夫提出一项震惊全球的构想:联合国际合作伙伴斥资80亿美元,耗时八年修建一条横跨白令海峡的铁路与货运隧道,将俄罗斯楚科奇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直接相连。
这一被命名为“普京-特朗普隧道”的工程,不仅承载着人类连接欧亚与美洲大陆的百年梦想,更被视为俄美关系破冰的潜在支点。
白令海峡的工程执念可追溯至1864年。当时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工程师首次提出修建电报线隧道,尽管因技术限制搁浅,却为后世埋下想象的种子。沙俄时期铁路大亨、冷战时期美国工程师均曾尝试突破,但战争、资金与技术瓶颈始终横亘在前。
直至21世纪,随着盾构机技术、永冻层处理工艺和抗震设计的突破,这一“周期性幻觉”才迎来技术可行性窗口。
德米特里耶夫的方案核心在于成本控制。传统跨海峡隧道造价普遍超过650亿美元,而他提出的80亿美元预算依赖马斯克旗下The Boring Company的创新技术。
该公司研发的Tunnel Boring Machine(TBM)盾构机在拉斯维加斯地下交通项目中展现高效挖掘能力,通过模块化设计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将单公里隧道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法的1/5。
然而,北极海域的极端环境对设备提出全新挑战:海水腐蚀、零下50摄氏度低温、永冻层热稳定性控制,均需对现有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
白令海峡的工程难度堪称“地质博物馆”。该区域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近十年记录的4.5级以上地震达23次,隧道结构需承受8级地震冲击。
海底沉积物厚度超过200米,其中永冻层占比达60%,施工需采用热熔加固技术防止冻土融化导致的结构塌陷。俄罗斯国家地质研究所的模拟数据显示,若未解决冻胀问题,隧道寿命可能缩短至传统设计的1/3。
生态保护则是另一道“紧箍咒”。白令海峡栖息着全球1/3的灰鲸种群、50万只海象及数百万只候鸟,施工产生的噪音可能干扰鲸类声呐系统,泥沙扰动或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
美国环保组织“北极守护者”已提交评估报告,指出油污泄漏风险可能导致海域生态恢复周期延长至50年以上。为此,项目规划包含封闭式泥浆循环系统、声学屏障和生态监测卫星网络,但这些措施的成本尚未纳入80亿美元预算。
提案发布的时机充满政治隐喻。2025年10月16日,普京与特朗普通电话商讨乌克兰问题,次日德米特里耶夫便在社交平台披露隧道计划。
这种“技术提案+外交节点”的组合,被战略分析人士解读为俄方的双重试探:既测试美国对基础设施合作的接受度,又试图将俄美对话从安全议题引向经济合作领域。
美国政界的反应呈现明显分歧。特朗普在10月18日与泽连斯基会面时,以“有趣”形容该项目,但未明确表态;泽连斯基则直接反对,称“资源应优先用于战后重建”。
这种态度差异折射出美国内部的战略权衡: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24年俄美贸易额达780亿美元,隧道建成可降低30%物流成本,但国会中的对俄强硬派担忧技术合作可能削弱制裁效果。
德米特里耶夫的规划远不止于单点突破。在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的蓝图中,白令海峡隧道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铁路”网络的关键节点。
该网络若建成,将形成贯穿北极圈的洲际物流通道: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可通过管道接入,中国东北的制造业产品经铁路直达北美市场,阿拉斯加则成为能源中转枢纽。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预测,项目可带动楚科奇地区GDP十年增长18%,但需解决每年仅3万人口的劳动力缺口问题。
资金筹措方案显示,俄罗斯计划承担40%投资,剩余部分通过国际合作伙伴募集。除The Boring Company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和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已表达合作意向,前者关注天然气管道接入,后者拟参与铁路运营管理。
然而,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因制裁风险保持谨慎,项目融资结构仍存不确定性。
尽管德米特里耶夫宣称已完成可行性研究,但关键参数仍存争议。80亿美元预算仅涵盖隧道主体工程,未包括两岸200公里接驳铁路、抗震支座、通风系统等配套设施。
路透社援引工程专家测算,若计入这些成本,总造价可能突破150亿美元。此外,The Boring Company缺乏极地施工经验,其技术适配性需通过至少两年的实地试验验证。
地缘政治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美国国务院在回应询问时表示,将“关注项目对地区安全与经济的潜在影响”,这种模糊表述为项目推进蒙上阴影。
俄罗斯外交部则强调“平等互利原则”,暗示若美方将项目政治化,俄方可能调整合作策略。
从1864年的电报线构想到2025年的跨洲隧道,人类跨越白令海峡的尝试始终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
这项工程若成功,将成为全球首条穿越北极圈的永久性陆路通道,重塑欧亚与美洲的物流格局;若失败,则可能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当前,项目已进入双边协商阶段。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计划在2026年初召开国际研讨会,邀请中美技术专家、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共同完善方案。
无论最终命运如何,这场跨越地理与政治双重边界的尝试,已然成为检验人类工程技术极限与国际合作诚意的试金石。在北极的冰层之下,一场关于连接与隔阂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来源:怎么回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