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名29岁的校外人员罗某选择在校园内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本应引发哀悼与反思,但事件的走向却令人心寒。
一、生命的终点,谣言的起点
10月25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名29岁的校外人员罗某选择在校园内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本应引发哀悼与反思,但事件的走向却令人心寒。
短短几小时内,网络迅速被“导师压榨导致学生自杀”的传言淹没。情绪化的指控、对高校导师群体的讨伐、对教育体制的质疑……无数人借着“正义”之名,将悲剧编织成一场流量狂欢。直到10月29日,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的一纸通报,才勉强撕开了谣言的裂口:罗某的死因是与一名在校女生的情感纠纷,与导师无关,更与“压榨”无关。
二、谁在制造“完美叙事”?
为什么“导师压榨”的版本能迅速引爆舆论?
因为它契合了人们对“高校黑暗面”的想象,满足了部分人对“弱者受欺”的共情需求。在真相未明时,一个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故事,往往比事实更容易传播。
可谁还记得那个在谣言中“被定罪”的导师?谁又关心罗某在情感困境中的挣扎?当逝者成为舆论的工具,活着的人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三、谣言的代价,由谁承担?
逝者蒙冤:罗某的死亡本是个体悲剧,却被扭曲成“制度牺牲品”,他真实的痛苦与纠葛被粗暴掩盖。导师受害:无端被卷入舆论漩涡的导师,职业生涯与个人名誉遭受重创,澄清之后又有几人愿意道歉?社会信任崩塌:每一次谣言的传播,都在透支公众对真实事件的敏感度。当下一次真正的不公发生时,人们是否还会相信?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情绪垃圾场
警方的通报中有一句值得所有人警醒:“网络绝非法外之地”。
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审判他人,却忘了每一个未经证实的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当事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愤怒取代理性,情绪掩盖真相,我们与谣言共谋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五、在真相与共情之间,守住人性的底线
面对悲剧,我们当然应该追问原因、反思制度,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让子弹飞一会儿:在信息未明确前,保持冷静胜过盲目站队。为逝者留一份尊严:不消费死亡,不利用悲伤。用理性照亮黑暗:只有真相配得上我们的愤怒,也只有正义配得上我们的呼声。
罗某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9岁,而网络谣言的杀伤力却不会随真相公布而停止。今天,我们为他发声,不仅是为了澄清一桩冤屈,更是为了呼吁:别让下一个悲剧,在谣言中重演。
来源:教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