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岁柳先生推着94岁母亲在深圳北站下车,站台绕了半天找不到轮椅能进的电梯,工作人员指点含糊、态度冷淡,一趟本该温柔的旅程忽然变成“连滚带爬”的翻版
61岁柳先生推着94岁母亲在深圳北站下车,站台绕了半天找不到轮椅能进的电梯,工作人员指点含糊、态度冷淡,一趟本该温柔的旅程忽然变成“连滚带爬”的翻版
那天是10月26日,他们从北京一路坐到深圳
靠站前,柳先生想着稳妥些,提前麻烦列车员联系一下深圳北站的帮助服务,毕竟他一手推轮椅,一手拖着大旅行箱
列车员回复说申请晚了,车站无法提供额外帮助
听到这句,柳先生心里“咯噔”一下,但也只能兵来将挡
车门一开,站台的灯亮得发白,人来人往,他先问了一位工作人员,哪儿有垂直电梯可以推轮椅下楼
对方随手一指,说往前走
柳先生见她不太愿多说,也没再追问
他们往前推着走,看到一台垂直电梯,刚想进去,就有人告诉他们“这不是出站口”
两人又继续往前走了很远,箱子轮子磕着地面,发出咔嗒声,老人衣袖轻轻颤
又有工作人员让他们回头,还是从那台电梯下去
这番折腾让柳先生又累又心焦,他直言“服务太机械、太冷”,并不指望有人一路搀扶,但至少能把路说清楚
他后来发了视频,话里有火气,但也有克制,“我喜欢深圳的包容,这城市有很多可称道的地方,发视频只是提醒深圳北站能不能把服务做细一点”
12306热线工作人员回复说,针对残疾人及其他出行不便旅客,车站可以提供帮助服务,但需在列车发车前6小时提出申请
这条规则不新,但很多人临时有需要,未必能做到“提前六小时”
热线还表示,暂未掌握柳先生视频中反映的具体情况,电梯分布因站而异,细节不清楚
话说到这,信息就断了线
截至10月30日,深圳北站尚未就此事发布进一步回应或整改措施公示,事件仍在舆论关注与相关方面待核查处理阶段
事情没完,但大家最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下一次遇到同样状况,能不能少走点冤路
这事为什么会被放大?
一个背景是,同城的机场刚经历过类似风波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指称深圳机场无障碍不完善,自己“连滚带爬”登机,引发热议
当天深夜,机场致歉并解释高度差的安全规范
同时公布整改方案,比如优先安排廊桥、增加远机位保障人员、启用带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
两天后,郑智化道歉,承认“连滚带爬”是气头上的夸张
这一来一回,至少让人看到“被指出问题—说明—改进”的完整链条
站在普通乘客的角度,真正难的是“软服务”
电梯在不在,其实是“硬件”;
把路指清楚、走两步带一下、把关键提醒说完整,就是“软环境”
我总觉得,哪怕现场工作人员不能离岗
也可以多说两句,把“不是出站口”的电梯指成“怎么走才能出站”的路径
一句话的温度,能替很多力气
从更大的版图看,无障碍建设已经被放到“民生实事”的位置
贵州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要抓住民心所向、民生所急,把无障碍环境建设做成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实事,推动“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落地
铁路系统也在提升级别
贵阳铁路方面提出,从“硬环境”无障碍入手,逐步向信息无障碍、社会服务无障碍等“软环境”拓展,完善客运列车无障碍设备,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水平
这些话如果逐条落实,很多“走不通”的焦虑会被消化掉
在贵州,“黔行无碍”服务品牌成立后,已有1000余人次投入服务,累计让1万余人次得到帮助;
2024年春节期间,就有2000余名残障旅客在高铁站获得助力顺利出行
更具体的变化是
发现问题145个后,修复和新建无障碍电梯10余部、规范标识60余处、改造通道30余处,还为各站配备轮椅70台,配套专人陪护与预约服务
这是一条“看得见”的改进清单,拿来对比,深圳北站的“路怎么走”其实并不难补
国外成熟做法也不神秘
比如东京车站,通道、电梯、轮椅租赁、清晰的多语言标识与语音播报配套齐全,工作人员细致,配合完善的设施,让老幼病残与推婴儿车的人都能平等出行
它不是更先进的钢铁,而是更细致的心思
回到这次事件,我有几条朴素的建议
其一,把电梯入口与出站路径通过一致的醒目标识与地面导向“串起来”,别让“不是出站口”的提示停在否定句
其二
优化“六小时提前申请”的机制,建立小范围弹性应急窗口,让临时需求有被看见的可能
其三
对站台岗位的工作人员做一次“无障碍友好”培训,明确“多说两句、走一步看一眼”的服务边界与鼓励
最后
信息无障碍别停在APP里,线下也要有“随手可见”的引导
柳先生说,他喜欢深圳的包容,只是希望这座城市把温度落在细节里
这句话,听起来不激烈,却很笃定
我们已经在机场看到了快速回应与整改的样子
来源:通宵补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