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再说准了,福耀科技宣布招收研究生,学籍归属挺心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8:17 1

摘要:福耀科技大学官宣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籍全部归同济、证书同济颁发,印证张雪峰早前判断并引发“大学版借读”之争

福耀科技大学官宣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籍全部归同济、证书同济颁发,印证张雪峰早前判断并引发“大学版借读”之争

先把底子捋清楚

福耀科技大学是2025年2月获批的新建民办研究型大学,由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福州市政府支持,学校定位不低,宣传过“本硕博贯通培养”,高考招生时吸引了一批高分生源

一句话概括当时的气氛:生源漂亮,志气很高,但牌照和资质得一步步攒

这也是后来争议的源头

很多家长当初就盯着“贯通培养”发问,硕士能不能真落地?

2025年3月,张雪峰在直播里给了直白提醒:“硕士点是说有就有的吗?”

这话不好听,但事实如此

我国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需要年限、师资、科研、管理一整套硬指标支撑

2024年全国新增的也就63所,清一色是办学多年的老校

说白了,新校短期内独立招硕,难于上青天

时间线往后推

2025年10月23日,福耀科技大学发布消息:2026年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30人,涵盖6个工科专业,包含计算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关键条款非常明确:学生前三个学期在同济修满学分,学籍归同济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由同济颁发

至于后续科研在哪做,由双方导师协商决定,可以在同济,也可以在福耀

模式成熟、流程清楚,这是好事

争议来得也很快

有人把它称作大学版的“借读”,听上去有点刺耳

但从规则看,这更像是“联合培养的标准做法”,核心是由拥有硕士点的高校负学籍和质量把关

用人单位到底怎么认,可不能一拍脑袋

证书层面,学生是同济硕士没问题;

背景层面,联合培养信息一查便知

最现实的影响是:你在同济的学习和在福耀的科研成果是否扎实,决定最后的含金量,而不是标签本身

这也是学生要面对的真功夫

说实话,联合培养在国内不稀罕,很多学校都在用,而且做得好的不在少数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给了个可参考的样本:自2015年以来,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生52名

75%的学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约30%毕业生进入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

更细的数据也挺亮眼:44.2%与科研院所联培,21.1%与985高校联培,国际化联培占7.6%;

学生发表论文中,中科院一区、二区占比达75%

这些都是硬杠杠

院长张修华说得直截了当:“联合培养是打破学科壁垒、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举措”

副院长任君也提醒:“双导师制要通过机制创新深入全程,理论与实践都要拔高”

简明扼要,关键在机制能否跑通

当然,联培也不是护身符

西安体育学院和西班牙武康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就给大家上了一课

计划很美,执行翻车:28名学生缴费后因政策调整、权责推诿等原因无法正常留学且退费困难,合作方被列入经营异常

这事把风险点全暴露了——政策研判不够、权责划分模糊、资质审核不严

一句提醒:联合培养不是免风险通行证,程序越严谨,坑越少

回到福耀和同济这次合作的“最新进展”

截至2025年10月30日,方案已把

学籍管理、课程设置、科研安排、毕业要求

这几个核心环节写清楚了

福耀方面也放出支持清单:专用科研设备、经费支持和优质住宿条件

,并把产业资源搬进来

部分导师来自福耀集团技术骨干,还有与宁德时代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学生可以参与产业实战

如果你对工程应用有兴趣,这些都是真材实料

方案越具体,执行越有底气

换句话说,联培的含金量不是一纸协议给的,是培养全过程打磨出来的

双导师怎么分工、怎么评价,课题怎么共研、成果怎么归属,资源怎么共享、责任怎么落实,这是学生要盯的“生存三问”

家长也别只看名头,至少把这些问题问到明白:能否平等使用同济的课程与平台资源?

在福耀做的课题如何计入毕业要求?

论文与专利的署名、归属怎么约定?

这些细节,决定你读书时的实际体验

我有个小感慨

联合培养像是把一扇门开在校园和产业之间,走过去的成色,全看个人和机制的配合

如果你目标是科研深度,盯住同济的学术训练与论文输出;

如果你偏向工程落地,抓住福耀的产业项目和现场问题

两条路不是冲突,关键是不要在中间摇摆得太久

你的作品集、你的论文和项目记录,远比“是不是本校统招”更能说明问题

再说回大家关心的“心酸”

民办新校要拿到独立招硕资格,确实要熬年限、补指标、过评估,这条路不可能按下加速键

张雪峰说准了,但准不等于否定;

联合培养是新校起步的现实解法,也是学生可用的桥

至于是不是“借读”,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借力”

借同济的学籍体系和质量标准,借福耀的产业现场和装备条件,借到手了,能不能练成自己的本事,这才是分水岭

最后留个问题给正在考虑报考的人:你希望这段硕士经历给你带来什么——可验证的学术成果、可落地的工程能力,还是一个可被认可的平台?

想清楚这点,再去看方案、问导师、跑实验室,站在真实的场景里评估自己

别被标签绑架,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质量”和“可展示的结果”上

与其纠结“心酸”,不如用功把它变成“心安”

来源:龙少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