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生心理问题需家校社合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7:03 1

摘要:李颖表示,作为一名身处校园一线的心理教师,这十条措施不仅是工作开展的纲领,更是一剂强心针、一场及时雨。教育部文件精准地回应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也给作为教师的“心灵守护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与路径。

李颖老师在为学生家长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本报记者 冯美琳 摄

面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其系统性和实操性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

针对该项措施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阳市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李颖。

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硬指标”

李颖表示,作为一名身处校园一线的心理教师,这十条措施不仅是工作开展的纲领,更是一剂强心针、一场及时雨。教育部文件精准地回应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也给作为教师的“心灵守护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与路径。

当下,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挑战前所未有。学业的压力、人际的纷扰、成长的迷惘、数字时代的冲击,交织成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网,困扰着许多年轻的心灵。焦虑、抑郁、厌学、网络沉迷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不再是遥远的个案,而是可能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孩子身上的现实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十条措施》的出台,无疑是从国家层面吹响了系统性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集结号,它将心理健康教育从以往的“软任务”提升到了“硬指标”的战略高度,体现了教育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深刻回归。

老师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

“文件中的具体措施,条条切中要害,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李颖认为,“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出,要求工作重心必须前移,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预防与发展。这意味着,心理教师的角色不应仅仅是“心理问题的消防员”,更应是“积极心态的播种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课,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辅导等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习得面对困境的韧性,积蓄内在的积极能量。

同时,“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的强调,体现了科学评估与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运用专业量表进行定期筛查,同时结合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日常观察,构建起一张严密的防护网。这要求老师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学生的只言片语、行为变化中捕捉到求助的信号,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

强化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强化家校社协同”与“建强心理教师队伍”等措施,更是道出了李颖的心声。学生的心理世界是立体的,深受家庭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影响。仅靠学校单打独斗,效果必然有限。必须主动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形成育人合力。文件对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会让更多老师持续学习、接受督导、参与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服务于学生。

李颖表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他们心灵的温度,将决定未来社会的高度。《十条措施》的颁布,赋予了老师们更强的使命感与更清晰的行动坐标。前路虽充满挑战,但有了这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老师们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态度,扎根于校园这片沃土,努力成为学生信赖的倾听者、智慧的引导者、温暖的陪伴者。

本报记者 冯美琳

来源:辽沈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