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绑定长江+长鑫,企业咋赚麻?4张硬票是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6:49 1

摘要:在半导体圈,有个很实在的现象:只要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两家头部企业供货,基本不愁赚钱。这俩可是国内存储芯片领域的"顶梁柱",长江主攻闪存(NAND),长鑫主打内存(DRAM),撑起了国产存储的半壁江山。

在半导体圈,有个很实在的现象:只要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两家头部企业供货,基本不愁赚钱。这俩可是国内存储芯片领域的"顶梁柱",长江主攻闪存(NAND),长鑫主打内存(DRAM),撑起了国产存储的半壁江山。

为啥给它们供货能赚翻?不是靠运气,而是这些企业手里都握着4张"硬饭票"。这可不是虚的,从至纯科技134亿的在手订单,到闻泰科技38%的半导体毛利率,都能看出这几张票的分量。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到底是哪4张票这么顶用。

第一张票:绑定"刚需大户",订单稳如泰山

长江和长鑫现在正处在扩产关键期,花钱的地方多着呢。长鑫存储刚启动三期工程,光设备采购预算就超500亿;长江存储的12英寸产线要扩产,每年的设备和材料需求都是百亿级的。更关键的是,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爆发,而是持续三五年的长期规划。

能挤进它们供应链的企业,等于拿到了"长期饭票"。比如至纯科技,给长江存储供湿法清洗设备和高纯工艺系统,现在手里泛半导体行业订单占比94.7%,其中大部分来自这两家巨头。还有正帆科技,早期就投资长鑫,长期供应气体、化学品,跟着客户一起成长,订单根本不愁断。

而且这种绑定是"双向锁定",长江和长鑫为了供应链安全,不会轻易换供应商,毕竟验证新供应商要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对扩产节奏影响太大。所以只要产品没问题,企业就能稳定拿单,这比做消费电子那种季节性订单踏实多了。

第二张票:技术够硬,毛利比同行高一大截

存储芯片制造是"精细活",12英寸晶圆的工艺要求极高,不是随便什么企业都能供货的。能同时服务长江和长鑫的,技术上都有两把刷子,自然能拿到更高的毛利。

闻泰科技就是例子,它的半导体业务毛利率能到38.32%,比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还多。为啥?因为它的产品90%都符合车规级标准,还用PPB(十亿分之一)作为不良率标准,这在行业里都是标杆级的。至纯科技更厉害,它的"设备+材料"组合方案能把晶圆清洗良率从89%提至96%,直接击败国际厂商拿下长期订单。

技术硬还体现在自主可控上。现在地缘政治复杂,海外设备商供货常受限制,长江和长鑫更愿意用国产供应商的产品。至纯科技90%以上的设备供应链能自主可控,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快到70%了,这种"不卡脖子"的能力,本身就是议价的底气。

第三张票:踩中"国产替代"风口,政策市场两头沾光

国内存储芯片的自给率还很低,DRAM不足5%,NAND不到10%,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国家对这个领域特别重视,大基金三期光给清洗设备领域就准备投300亿,地方政府也给配套补贴。

给长江、长鑫供货的企业,自然能吃到政策红利。至纯科技在合肥、启东的生产基地,就能享受当地的产业扶持政策;深科技作为长鑫最大的委外封测商,拿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专项补贴。政策支持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加快项目审批和产能落地,比单打独斗快得多。

市场端的红利更明显。2025年存储芯片价格回暖,韩国六氟化钨供应商都涨价70%-90%了,下游需求起来后,上游的设备、材料企业跟着受益。长江和长鑫的扩产计划正好撞上这个窗口期,给它们供货的企业,等于站在了"政策+市场"的双重风口上。

第四张票:业务能"复用",客户越做越多

服务长江和长鑫积累的经验,是开拓其他客户的"敲门砖"。毕竟这两家的标准是国内最高的,能通过它们的验证,再对接中芯国际、华虹这些企业就容易多了。

至纯科技就是靠服务长江存储积累的经验,后来成功打入台积电供应链,还拿到了华为产业链的6亿订单。太极实业承接了长鑫的厂务机电工程后,又拿下了华虹、中芯国际的同类项目。这种"客户复用"效应,能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

更聪明的企业还搞"业务复用"。闻泰科技把车规级芯片的技术用到工业、消费领域,至纯科技从高纯工艺系统延伸到电子材料、驻厂服务,形成"设备+材料+服务"的模式。这样一来,就算某块业务短期波动,其他业务也能撑着,抗风险能力特别强。

看到这可能有人问,是不是只要挤进供应链就能躺赚?其实不是,这4张票得"配套使用",缺一张都可能掉链子。比如有的企业技术行,但没绑定头部客户,订单不稳定;有的企业有订单,但技术依赖进口,毛利上不去。

现在行业里也有很明显的分化,真正能赚翻的,都是把这4张票攥紧的企业。至纯科技手握134亿订单,技术自主可控,还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闻泰科技有高毛利产品,又能全球化布局;深科技绑定长鑫,还能做封测代工,都是多维度发力的典型。

往大了说,这些企业的崛起,其实是国产存储产业链成熟的信号。以前大家只关注长江、长鑫这两家巨头,现在才发现,它们的供应链上已经长出了一批有技术、有规模的"小巨人"。从设备、材料到封测,每个环节都有企业冒出来,这才是产业链最扎实的底气。

不过也要清醒,这个领域不是没有风险。技术迭代快,要是跟不上14nm以下先进制程的需求,很快会被淘汰;而且存储行业有周期性,要是未来价格回调,企业的利润可能会受影响。所以能不能持续赚,还要看研发投入够不够,能不能跟着长江、长鑫一起升级。

总的来说,同时供长江和长鑫能赚翻,不是因为"抱上大腿",而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具备了"被需要"的能力——有技术、能稳定供货、踩对风口,还能持续成长。这4张"硬饭票",本质上是企业实力、行业机遇和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想了解这个行业的普通人来说,不用只盯着存储芯片本身,多看看它们的供应链企业更有意思。这些企业不怎么高调,但实实在在地支撑着国产存储的发展,也在悄悄赚着"技术钱"。毕竟在半导体行业,从来都是"硬实力"才能换来"真收益",这比任何概念炒作都靠谱。

来源:yangjianhah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