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年前年后划锄技术要点与增产增效作用分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6:34 1

摘要:在小麦栽培管理体系中,划锄是一项历史悠久且成本低廉的传统农艺措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理干预优化麦田土壤环境与植株生长状态,对提升小麦抗逆能力、奠定高产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越冬前的苗期管理,还是春季返青后的生长关键期,科学划锄均能针对性解决麦田生产中

在小麦栽培管理体系中,划锄是一项历史悠久且成本低廉的传统农艺措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理干预优化麦田土壤环境与植株生长状态,对提升小麦抗逆能力、奠定高产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越冬前的苗期管理,还是春季返青后的生长关键期,科学划锄均能针对性解决麦田生产中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小麦优质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

一、麦田年前划锄:筑牢越冬根基,培育壮苗

小麦越冬前(通常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即小麦3-5叶期)的划锄作业,核心目标是“控旺促壮、保墒防冻、灭草松土”,为麦苗安全越冬搭建稳定的生长环境,具体好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调控长势,培育抗寒壮苗

年前麦田易因播种后温度偏高、水肥充足出现“旺长”现象——旺长苗根系浅、茎秆细弱,抗冻能力极差,越冬期易发生冻害,且年后易倒伏。划锄通过机械作用切断麦苗部分表层根系(主要为细弱的须根),可暂时抑制地上部生长,促使植株将养分向深层根系转移,实现“控上促下”的效果。经划锄处理的麦苗,根系分布更深、须根数量更多,茎基部节间缩短、木质化程度提高,不仅能更好地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和养分,还能有效抵御冬季低温冻害,为年后返青生长储备充足能量。

(二)保墒提温,优化土壤环境

冬季土壤表层易因风吹、蒸发出现“跑墒”问题,尤其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墒情不足会直接影响麦苗根系发育。划锄可疏松土壤表层,打破地表板结层,形成一层1-2厘米厚的疏松“覆盖层”,这层土壤结构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较未划锄麦田可减少蒸发量20%-30%),起到“保墒锁水”的作用;同时,疏松的土壤导热性增强,晴天时能更快吸收太阳辐射热,使土壤表层温度提升1-2℃,避免低温对麦苗根系的冻伤,尤其在寒潮来临前,划锄后的土壤环境可显著降低冻害风险。

(三)灭除杂草,减少养分竞争

年前麦田杂草以看麦娘、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为主,此时杂草处于幼苗期,根系较浅、抗逆性弱,是化学除草之外的最佳防除时机。划锄可通过机械翻埋将杂草幼苗压入土壤深层,使其缺氧窒息死亡,或直接切断杂草根系,达到物理灭草的效果。与化学除草相比,年前划锄灭草无农药残留风险,且能避免低温条件下除草剂对麦苗的药害,同时减少杂草与麦苗争夺土壤中的氮、磷、钾及水分,确保麦苗在越冬前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

(四)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

小麦播种后,若遇降雨或灌溉,土壤表层易形成板结层,板结层会阻碍土壤空气流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划锄可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透气性提升15%-20%,为根系呼吸提供充足氧气;同时,疏松的土壤结构能降低根系生长阻力,促使麦苗根系向深层土壤延伸,形成“深、广、壮”的根系体系,为麦苗安全越冬和年后返青奠定坚实基础。

二、麦田年后划锄:助推返青拔节,提质增产

春季小麦返青后(通常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即麦苗心叶开始生长、新根萌发期)的划锄作业,核心目标是“提墒增温、促根早发、控旺防倒”,直接关系到小麦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提升,具体好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提墒增温,加速返青进程

春季气温回升但土壤表层温度较低,且经过冬季蒸发,土壤墒情易不足,导致麦苗返青迟缓。划锄可疏松土壤表层,改善土壤导热性,使土壤温度在晴天时快速提升2-3℃,满足麦苗返青对温度的需求;同时,划锄能将土壤深层的水分“提”至表层(即“提墒”作用),为麦苗返青提供充足水分,尤其在干旱年份,年后划锄可使麦苗返青期提前3-5天,确保麦苗在有效积温期内快速进入分蘖、拔节阶段。

(二)促根早发,增强吸收能力

返青期是小麦根系第二次生长高峰,此时根系生长速度快、对养分需求大。划锄打破土壤板结层后,根系生长阻力减小,新根萌发数量可增加20%-30%,且根系分布更深(较未划锄麦田深5-10厘米);同时,疏松的土壤环境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释放更多速效养分(如氮、磷),供根系吸收利用,为麦苗分蘖成穗和茎秆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减少“小蘖”“弱蘖”的比例,提高有效分蘖率。

(三)控旺防倒,稳定群体结构

春季若遇高温、高湿天气,麦田易出现“春旺”现象——麦苗地上部生长过快,茎秆细弱、节间过长,后期易发生倒伏。年后划锄(尤其针对旺长麦田)可通过切断部分表层根系,暂时抑制地上部生长,促使养分向茎秆和根系转移,使茎基部节间缩短、加粗,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同时,划锄能调控麦田群体密度,避免因群体过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减少病虫害发生风险,为后期穗粒发育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

(四)抑制杂草,减少后期危害

春季是杂草生长旺盛期,若年前除草不彻底,年后杂草会快速生长,与小麦争夺养分、光照和空间,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10%-15%。年后划锄可针对返青后的杂草进行二次防除,尤其对化学除草剂难以防除的阔叶杂草(如荠菜、婆婆纳),划锄的物理灭草效果更为显著;此外,划锄还能破坏杂草的生长环境,抑制杂草开花结籽,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库储量,降低下一年度杂草危害程度。

三、麦田科学划锄方法:把握“三看”“四适”“五忌”

划锄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需严格遵循“看苗情、看墒情、看天气”的“三看”原则,把握“适时、适深、适次、适法”的“四适”要求,规避“忌湿、忌深、忌晚、忌漏、忌旺苗不锄”的“五忌”误区,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一)划锄前“三看”:精准判断作业时机

1. 看苗情:弱苗(叶片发黄、分蘖少、根系弱)麦田需早划锄、浅划锄,通过松土提温促进根系生长,避免划锄过深伤根;旺苗(叶片浓绿、分蘖过多、茎秆细弱)麦田需适时划锄、稍深划锄,通过切断部分根系抑制旺长;壮苗(叶片青绿、分蘖适中、根系发达)麦田按常规时间和深度划锄即可。

2. 看墒情:土壤墒情适宜(手握土壤能成团、落地即散)时是划锄最佳时机,此时土壤不黏锄、不结块,划锄后土壤疏松度好;土壤过湿(手握土壤成团不散、黏手)时忌划锄,否则易导致土壤板结,形成“明涝暗旱”;土壤过干(手握土壤散碎、无黏性)时需先轻浇“跑马水”,待墒情适宜后再划锄,避免划锄时伤根。

3. 看天气:选择晴天上午(土壤表层解冻后)或下午进行划锄,避免在阴天、雨雪天或寒潮来临前划锄;冬季划锄需在土壤封冻前完成(通常地表温度不低于0℃),防止划锄后土壤受冻;春季划锄需在麦苗返青后、拔节前完成,拔节后小麦茎秆已开始木质化,划锄易伤茎秆,影响生长。

(二)划锄时“四适”:规范操作细节

1. 适时:年前划锄需在小麦3-5叶期、土壤封冻前15-20天完成,一般进行1-2次;年后划锄需在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完成,旺苗麦田可进行2次(返青期1次、起身期1次),壮苗和弱苗麦田进行1次即可,避免过晚划锄伤茎。

2. 适深:划锄深度需根据苗情和时期调整——年前弱苗麦田浅划(深度2-3厘米),避免伤根;年前旺苗麦田稍深划(深度3-4厘米),增强控旺效果;年后返青期麦田浅划(深度2-3厘米),促进新根萌发;年后起身期旺苗麦田可深划(深度4-5厘米),抑制旺长。整体原则是“浅-深-浅”,避免过深伤根、过浅无效。

3. 适次:划锄次数需结合麦田实际情况,年前一般1-2次(杂草多、墒情差的麦田可增加1次),年后1-2次(旺苗麦田2次、壮苗弱苗1次),过度划锄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墒情流失,反而不利于麦苗生长。

4. 适法:划锄时需保持锄齿与地面垂直,匀速前进,避免漏划或重划;靠近麦苗根部时需轻划,防止损伤麦苗;麦田边缘、地头需重点划锄,这些区域易发生杂草丛生和土壤板结;若麦田有灌溉条件,可在灌溉后3-5天(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划锄,增强保墒效果。

(三)划锄后“五忌”:规避操作误区

1. 忌湿锄:土壤过湿时严禁划锄,否则土壤会黏附在锄齿上,形成板结层,反而阻碍土壤透气,影响根系生长。

2. 忌深锄:无论年前还是年后,划锄深度均不宜超过5厘米,过深会切断小麦深层根系,导致麦苗吸收能力下降,出现“缺肥”“发黄”现象,尤其弱苗麦田更需忌深锄。

3. 忌晚锄:年后划锄需在拔节前完成,拔节后小麦茎秆已伸长,划锄易划伤茎秆,导致病菌侵入,引发病害,同时影响茎秆支撑能力,增加倒伏风险。

4. 忌漏锄:划锄时需全面覆盖麦田,避免漏划地块,漏划区域易滋生杂草、发生板结,与划锄区域形成生长差异,影响麦田整体长势均匀性。

5. 忌旺苗不锄:部分农户认为旺苗麦田无需划锄,实则旺苗麦田更需通过划锄控旺,若不划锄,旺苗会持续徒长,年后易倒伏、易受冻害,严重影响产量。

四、结语

麦田划锄虽为传统农艺措施,但其在调控麦苗长势、优化土壤环境、提升抗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至今仍无法被化学药剂或机械作业完全替代。无论是年前“保墒防冻、培育壮苗”,还是年后“提温促返、控旺防倒”,科学划锄均能以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关键支撑。在实际生产中,需严格遵循“三看”“四适”“五忌”的操作规范,结合麦田苗情、墒情和天气灵活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划锄的增产增效作用,助力小麦产业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