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芹菜作为我国广泛栽培的绿叶蔬菜品种,春茬栽培借助小拱棚设施可有效规避早春低温、霜冻等不良环境影响,实现提早上市、提升效益的目标。小拱棚春茬芹菜高产栽种需围绕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苗管理、定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严格把控技术要点,方能保障芹
芹菜作为我国广泛栽培的绿叶蔬菜品种,春茬栽培借助小拱棚设施可有效规避早春低温、霜冻等不良环境影响,实现提早上市、提升效益的目标。小拱棚春茬芹菜高产栽种需围绕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苗管理、定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严格把控技术要点,方能保障芹菜优质、高产、高效。
一、品种选择:适配春茬环境,奠定高产基础
春茬芹菜生长期间面临“前期低温、后期高温”的气候特点,且需兼顾耐抽薹性与商品性,品种选择是高产的首要前提。应优先选用耐低温、耐抽薹、生长速度快、纤维少、抗病性强的中早熟品种,避免因品种不适导致抽薹早、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
适宜小拱棚春茬栽培的品种主要有:
- 本地传统优质品种:如“天津实心芹菜”,具有耐寒性强、茎秆实心、口感脆嫩的特点,适合早春低温环境下生长,商品认可度高;
- 杂交改良品种:如“文图拉”“加州王”等,耐抽薹性突出,生长周期短(从定植到收获约60-70天),单株重量可达0.5-1kg,产量潜力大,且抗病能力优于传统品种,适合规模化栽培;
- 特色品种:如“玻璃脆芹菜”,茎秆翠绿、质地脆嫩,商品性极佳,虽产量略低于杂交品种,但市场售价高,可根据当地消费需求选择性种植。
品种选择时需注意:避免选用晚熟品种或南方耐热品种,此类品种耐低温性差、春化时间长,易出现生长缓慢、抽薹率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产量与收益。
二、茬口安排:科学规划时间,衔接生长周期
小拱棚春茬芹菜的茬口安排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华北地区为例)、小拱棚保温性能及芹菜生长周期,合理规划育苗期、定植期与收获期,确保各生长阶段均处于适宜环境中,具体时间节点如下:
1. 育苗期(12月中下旬-1月上旬)
采用日光温室或阳畦育苗,此时外界气温较低,需借助设施保温,保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所需温度(白天20-25℃,夜间10-15℃)。育苗期约60-70天,若育苗过晚,会导致定植后生长期缩短,错过最佳上市期;若育苗过早,幼苗易徒长,定植后缓苗慢。
2. 定植期(2月下旬-3月上旬)
当外界气温稳定在5℃以上、小拱棚内最低温度不低于3℃,且幼苗长至“4-5片真叶、株高15-20cm、茎粗0.3-0.5cm”时即可定植。定植过早易遭遇倒春寒,导致幼苗冻伤;定植过晚则会因后期高温(超过25℃)导致芹菜纤维增多、品质下降,且易引发病虫害。
3. 收获期(5月上中旬-5月下旬)
从定植到收获约60-75天,当芹菜株高达到60-70cm、茎秆充实、叶片翠绿无黄化时,需及时收获。收获过晚,芹菜易出现“空心”现象,且高温环境下易抽薹,丧失商品价值;收获过早则产量未达峰值,收益降低。
三、育苗管理:培育壮苗,提升抗逆能力
壮苗是小拱棚春茬芹菜高产的核心保障,育苗管理需重点把控种子处理、苗床准备、播种技术及苗期管理四大环节,确保幼苗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无病虫害。
1. 种子处理: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
芹菜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且种皮较厚、含挥发油,直接播种易出现发芽慢、发芽率低的问题,需进行预处理:
- 浸种:将种子放入50℃温水中搅拌15分钟(杀灭部分病菌),随后降至常温,继续浸种24小时,期间换水1-2次,确保种子充分吸水;
- 催芽:将浸种后的种子捞出,用纱布包裹,置于15-20℃环境中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避免种子发霉,待80%以上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 苗床准备:疏松肥沃,无菌无虫
苗床需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前茬未种植过伞形科作物(如香菜、胡萝卜,避免连作病害)”的地块,具体要求如下:
- 土壤配制:按“腐熟有机肥:园土:细沙=3:5:2”的比例混合,每10㎡苗床加入氮磷钾复合肥(15-15-15)0.5kg,充分拌匀后过筛,确保土壤疏松、肥力均匀;
- 消毒处理:播种前3-5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苗床,或撒施生石灰(每10㎡5kg),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与虫卵,减少苗期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
3. 播种技术:均匀播种,控制密度
- 苗床浇水:播种前1天,将苗床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在床面撒一层0.5cm厚的细土(防止种子粘泥);
- 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方式,将催芽后的种子与细沙按1:5的比例混合(便于均匀播种),播后覆盖0.3-0.5cm厚的细土,不可过厚(否则种子难以出土),也不可过薄(易受干旱影响);
- 覆盖保温:播种后在苗床表面覆盖地膜,再搭建小拱棚,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15-20℃,促进种子出土,待80%幼苗出土后,及时揭去地膜,避免幼苗徒长。
4. 苗期管理:控温控水,促壮抑徒
- 温度管理:出苗后至2叶1心期,白天保持18-22℃,夜间10-12℃,避免高温(超过25℃)导致幼苗徒长;2叶1心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15-20℃,夜间8-10℃,锻炼幼苗抗逆性,为定植后缓苗做准备;
- 水分管理: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不可干旱(易导致幼苗老化),也不可积水(易引发猝倒病)。浇水采用“小水勤浇”方式,每次浇水后适当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 间苗定苗:当幼苗长至1-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拔除弱苗、病苗,保持苗间距2-3cm;长至3-4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定苗),苗间距控制在5-6cm,避免幼苗拥挤导致生长瘦弱;
- 叶面追肥:定苗后,每亩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0.3%尿素溶液,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补充养分,促进幼苗生长。
四、定植技术:合理密植,确保缓苗成活
定植是小拱棚春茬芹菜生长的关键转折期,需做好定植前准备、定植密度控制及定植后管理,确保幼苗快速缓苗,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
1. 定植前准备:整地施肥,提升土壤肥力
- 地块选择:与苗床要求一致,避免连作,前茬作物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若前茬为蔬菜,需进行土壤消毒(同苗床消毒方法);
- 整地施肥:定植前15-20天,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5000-6000kg、氮磷钾复合肥(15-15-15)50kg、过磷酸钙30kg,均匀撒施后深耕30cm,耙平后做畦,畦宽1.2-1.5m(便于田间操作),畦高15-20cm(防止积水);
- 棚膜检查:定植前3-5天,搭建小拱棚(拱高0.8-1.0m,跨度1.5-2.0m),检查棚膜是否完好,如有破损及时修补,随后闭棚升温,使棚内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为定植后缓苗提供适宜温度。
2. 定植密度:因品种而异,兼顾产量与品质
定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目标商品规格调整,基本原则为“保证通风透光,避免拥挤徒长”:
- 中小型品种(如天津实心芹菜):株行距为15cm×20cm,每亩定植22000-25000株;
- 大型品种(如文图拉):株行距为20cm×25cm,每亩定植12000-15000株;
- 定植方式:采用“穴栽”,每穴栽1株幼苗,定植深度以“不埋住心叶、根系充分舒展”为宜,栽后及时浇水,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成活率。
3. 定植后缓苗管理:保温保湿,促进恢复
- 温度管理:定植后1周内,闭棚保温,白天保持20-25℃,夜间15-18℃,避免通风降温,促进幼苗缓苗;缓苗后(定植7-10天,幼苗开始新叶生长),适当通风,白天降至18-22℃,夜间10-12℃,防止徒长;
- 水分管理:定植当天浇透“定根水”,随后2-3天再浇1次“缓苗水”,保持土壤湿润;缓苗后减少浇水,待土壤表面干燥时再浇水,避免湿度过高引发病害;
- 中耕松土:缓苗后结合浇水,进行1-2次中耕松土,深度3-5cm,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清除杂草,减少养分消耗。
五、田间管理:精准调控,促进高产优质
小拱棚春茬芹菜田间管理需围绕“温度、水分、肥料、光照”四大要素,结合芹菜生长规律(前期长根、中期长叶、后期长茎)进行精准调控,确保各生长阶段养分充足、环境适宜。
1. 温度管理:分段调控,适应生长需求
- 营养生长前期(定植后10-30天):芹菜以长根、长叶为主,白天温度控制在18-22℃,夜间10-12℃,若温度过高(超过25℃),需及时通风(先开小口,逐渐加大),避免叶片徒长;
- 营养生长中期(定植后30-50天):芹菜进入快速生长阶段,需适当提高温度,白天20-25℃,夜间12-15℃,促进茎秆与叶片生长;
- 营养生长后期(定植后50天至收获):芹菜茎秆充实,需降低温度,白天18-20℃,夜间8-10℃,减少呼吸消耗,增加干物质积累,提升品质(避免高温导致纤维增多)。
此外,需关注天气变化,当外界气温低于0℃时,在小拱棚内加盖草帘或无纺布保温,防止幼苗冻伤;当外界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可拆除小拱棚,进行露天管理。
2. 水分管理:按需供给,避免干旱与积水
芹菜喜湿但不耐涝,需根据土壤湿度与生长阶段调整浇水频率与水量:
- 前期(缓苗后至生长中期前):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每隔7-10天浇1次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畦面不积水为宜);
- 中期(快速生长阶段):芹菜需水量增加,每隔5-7天浇1次水,浇透畦面,满足生长需求;
- 后期(收获前10-15天):减少浇水,每隔10-12天浇1次水,避免水分过多导致茎秆空心,影响品质。
浇水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避免傍晚浇水(夜间湿度高,易引发病害);采用“畦灌”方式,不可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板结。
3. 肥料管理:分期追肥,平衡养分供应
芹菜喜肥,且对氮、钾需求较高(氮促进叶片生长,钾促进茎秆充实),需遵循“前期轻施、中期重施、后期补施”的原则,分期追肥:
- 提苗肥(定植后15-20天):缓苗后,每亩追施尿素10-15kg,结合浇水施入,促进幼苗生长;
- 发棵肥(定植后30-35天):芹菜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20-10-20)25-30kg,补充氮、钾元素,促进茎秆与叶片生长;
- 膨大肥(定植后45-50天):芹菜茎秆开始充实,每亩追施硫酸钾15-20kg+尿素10kg,提高茎秆品质,增加单株重量;
- 叶面追肥:在发棵肥与膨大肥期间,每亩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硼砂溶液2-3次(每隔10天1次),补充微量元素,防止芹菜“裂茎”(缺硼导致),提升商品性。
追肥时需注意:避免化肥直接接触根系(易烧根),可采用“穴施”或“随水冲施”方式;收获前15天停止追肥,防止农药残留与硝酸盐超标。
4. 光照管理:合理控光,避免抽薹
芹菜属于“长日照作物”,春茬栽培中,若光照时间过长(超过12小时),易导致芹菜抽薹,需通过小拱棚管理调控光照:
- 前期(定植后1个月内):可适当覆盖遮阳网(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缩短光照时间(控制在8-10小时),抑制抽薹;
- 后期(快速生长阶段):需充足光照(每天10-12小时),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此时可拆除遮阳网,确保光照充足。
来源:风趣一半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