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当地气候选耐热抗病品种(如川椒 5 号、陇椒 2 号),挑饱满无霉变种子。晒种 1-2 天杀菌,再用 55℃温水浸种 15 分钟(不停搅拌),降至 30℃后浸 8-12 小时,捞出用 0.1% 高锰酸钾消毒 20 分钟,清水洗净后用湿毛巾包裹,30℃恒温催
一、育苗前准备:选对种子与苗床,奠定壮苗基础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气候选耐热抗病品种(如川椒 5 号、陇椒 2 号),挑饱满无霉变种子。晒种 1-2 天杀菌,再用 55℃温水浸种 15 分钟(不停搅拌),降至 30℃后浸 8-12 小时,捞出用 0.1% 高锰酸钾消毒 20 分钟,清水洗净后用湿毛巾包裹,30℃恒温催芽,60% 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二)苗床搭建与基质配制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沙壤土地,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苗床按 1.2 米宽整地,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 公斤 + 三元复合肥 30 公斤,翻耕细耙。育苗基质可用腐叶土:园土:蛭石 = 4:3:3,每立方米加 5 公斤腐熟羊粪,喷施 50% 多菌灵 800 倍液消毒,堆闷 3 天后使用。
二、播种技术:把握时间与方法,提高出苗率
(一)最佳播种时间
露地育苗在当地终霜前 6-8 周(华北地区 2 月中下旬,长江流域 3 月初),小拱棚可提前 10 天。温度稳定在 15℃以上,幼苗定植时需避开低温寒潮,确保移栽后日均温≥20℃。
(二)播种操作要点
种子与细沙按 1:3 拌匀,均匀撒播或穴盘点播(每穴 1 粒),覆土 0.5-1 厘米,喷施清水至基质湿润,覆盖地膜保温保湿。穴盘育苗可用 72 孔标准盘,基质装填至孔口 2 毫米处,播种后叠放 3 层,覆盖遮阳网,出苗率达 70% 时揭膜。
三、苗期管理:控温控水控肥,培育健壮幼苗
(一)温度分级管理
播种至出苗:白天 25-30℃,夜间 18-20℃,地膜覆盖增温;
出苗至 2 叶 1 心:白天 20-25℃,夜间 15-18℃,中午通风降温,防高脚苗;
炼苗阶段(定植前 7 天):白天 15-20℃,夜间 12-15℃,逐步揭开覆盖物,增强抗逆性。
(二)水肥精准供给
浇水:播种前浇足底水,出苗前不浇水;2 叶期后 “见干见湿”,晴天上午用喷雾器补水,保持基质湿度 60%-70%,忌大水漫灌。
追肥:3 片真叶后,每 10 天施 0.2% 尿素 +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或随水冲施,连施 2 次,弱苗可增施腐殖酸水溶肥(浓度 1:1000)。
(三)光照调节技巧
晴天保持 12-16 小时光照,温室育苗遇阴雨天开补光灯(每平方米 20 瓦);夏季强光时盖 50% 遮阳网,避免叶片灼伤,幼苗期光照不足易导致节间过长、抗性下降。
四、病虫害防治:提前预防,减少苗期损失
(一)主要病害防控
猝倒病 / 立枯病:出苗后每周喷 1 次 72.2% 霜霉威盐酸盐 800 倍液,或撒草木灰降低湿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撒生石灰消毒。
病毒病:蚜虫是主要传播媒介,育苗棚入口设 40 目防虫网,定期用 10% 吡虫啉 2000 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喷施 20% 吗胍・乙酸铜 1500 倍液。
(二)虫害防治要点
蚜虫 / 蓟马:黄板诱杀(每亩挂 30 块,高出幼苗 10 厘米),药剂可用 5% 啶虫脒 1500 倍液,重点喷叶背。
地下害虫(蝼蛄 / 蛴螬):播种前苗床撒施辛硫磷颗粒剂(每亩 2 公斤),或用敌百虫晶体 1000 倍液灌根,发现缺苗及时补播。
五、壮苗标准与移栽准备
(一)优质壮苗判定
苗龄 50-60 天,株高 15-20 厘米,茎粗 0.4-0.6 厘米,具 6-8 片真叶,叶色深绿无病斑,根系发达呈白色,无老化或徒长现象,抗逆性强,移栽后缓苗快。
(二)定植前炼苗
移栽前 5 天停止追肥,控制浇水,白天加大通风量,夜间覆盖保温,逐步适应外界环境。起苗前 1 天浇透水,带土移栽(土坨直径≥5 厘米),减少根系损伤,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覆盖地膜保墒提温。
六、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一)出苗不齐怎么办?
播种前精选种子,催芽时每天翻动 1 次,露白度达 80% 再播种;播后保持基质温度均匀,局部不出苗可补撒湿润基质,覆盖小拱棚增温。
(二)幼苗徒长如何处理?
立即降低夜温至 15℃以下,控制浇水,叶面喷施 5% 矮壮素 2000 倍液,同时拉大苗间距,增强通风透光,3-5 天可恢复健壮生长。
通过以上科学育苗技术,可使辣椒种子发芽率提升至 90% 以上,幼苗成活率达 95%,为后期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当地气候调整管理细节,确保每个环节精准到位,实现从 “育苗新手” 到 “种植能手” 的跨越。
来源:农民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