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寨品牌名成为消费市场中的顽疾。从“胖都来”对“胖东来”的模仿,到“康帅傅”对“康师傅”的碰瓷,再到“清场”洗发水对“清扬”的恶意混淆,这些山寨品牌通过文字游戏、包装仿制、商标抢注等手段,在城乡接合部、农村市场甚至电商平台肆意生长。
山寨品牌名成为消费市场中的顽疾。从“胖都来”对“胖东来”的模仿,到“康帅傅”对“康师傅”的碰瓷,再到“清场”洗发水对“清扬”的恶意混淆,这些山寨品牌通过文字游戏、包装仿制、商标抢注等手段,在城乡接合部、农村市场甚至电商平台肆意生长。
山寨品牌的核心策略是“以假乱真”。例如,浙江嘉兴的“胖都来”大卖场因名称与“胖东来”高度相似引发争议,其创始人曾解释“胖”寓意丰盈、“都”取自姓氏,但消费者普遍认为这是典型的“蹭热度”行为。
还有食品领域的“康帅傅”方便面、“粤利粤”饼干、“六个土核桃”饮料,以及日化领域的“清场”洗发水、“抡擂LUNLEI”柠檬茶。
这些品牌通过替换偏旁部首、调整文字顺序、使用方言谐音等手段,在视觉上与正品高度相似,甚至直接复制包装设计。
更恶劣的是,部分山寨品牌直接伪造防伪标识、生产日期,甚至伪造质检报告。2024年,四川公安机关破获的吕某娟伪劣牦牛肉干案中,犯罪嫌疑人以鸡肉干冒充牦牛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涉案金额达2000万元。此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扰乱市场秩序。
山寨品牌的主攻方向是监管相对薄弱的城乡接合部与农村市场。在山东禹城的农村大集上,消费者曾以13元的价格购得“Tibe”洗衣粉,其外包装与“Tide”汰渍仅一字之差,但条形码无法追溯。
还包括湖北汉川的“蕊澳RVIO”鸡尾酒、安徽凤台的“New Debao SOD蜜”。这些产品售价仅为正品的1/3至1/2,利润却高达100%以上。
山寨品牌的流通渠道也日益隐蔽。2024年,辽宁公安机关破获的邵某宏销售假冒服装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假冒品牌服装,累计销售50余万单。
而餐饮领域的山寨现象更为猖獗:2024年,上海警方打掉一条“假星巴克”加盟产业链,犯罪团伙通过中介公司招募加盟商,在全国开设50余家假冒门店,累计涉案金额4000万元。
这些门店往往避开一线城市,选择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利用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模糊性牟利。
山寨品牌的行为已构成多重违法。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擅自使用与他人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属于市场混淆行为。例如,杭州铁路运输法院曾判决“清凤”纸巾侵权“清风”,要求侵权方赔偿100万元。在餐饮领域,广州“塔诗汀”因抄袭“塔斯汀”品牌被罚没431万元。
然而,治理山寨品牌仍面临三大难题:
1、维权成本高:正牌企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证、诉讼,而山寨方往往通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规避处罚。
2、监管盲区:农村集市、流动摊贩、小型电商店铺等场景监管难度大,部分山寨品牌甚至利用跨境平台转移风险。
3、消费者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因价格低廉、缺乏辨别能力而主动选择山寨产品,甚至为山寨品牌辩护。
来源:晓杰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