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种植豆角病毒病重点防控措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6:36 1

摘要:棚室种植作为豆角高效生产的核心模式,能有效规避露地环境中低温、暴雨、强光等不利因素,实现错季上市与产量提升。然而,棚室封闭、高温高湿、作物连作等特殊环境,为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豆角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发的系统性病害,以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

棚室种植作为豆角高效生产的核心模式,能有效规避露地环境中低温、暴雨、强光等不利因素,实现错季上市与产量提升。然而,棚室封闭、高温高湿、作物连作等特殊环境,为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豆角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发的系统性病害,以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番茄不孕病毒(TAV)等最为常见,一旦发生,可导致豆角叶片皱缩、黄绿斑驳、植株矮化、花器畸形、豆荚短小且品质劣变,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已成为制约棚室豆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基于病毒病“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结合棚室环境调控特点,需从源头阻断、环境优化、精准干预、科学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全周期重点防控体系。

一、源头防控:切断病毒传入与初始侵染链

病毒病的发生始于“毒源”与“传播载体”的结合,棚室作为相对封闭的生产空间,源头管控是遏制病害爆发的第一道防线,核心在于清除毒源、阻断传播路径、选用抗病种苗,从根本上降低初始侵染风险。

(一)严格种苗检疫与抗病品种筛选

种苗是病毒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带毒但未显症的幼苗,会成为棚室内病毒病的“隐形传染源”。首先,需从具备合法资质的育苗基地采购种苗,要求提供种苗检疫证明,避免引入携带病毒的幼苗;其次,优先选用经审定的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抗性差异显著,例如“绿领8号”“夏宝2号”等品种对黄瓜花叶病毒具有较强抗性,“豇豆王”“之豇19”对豇豆蚜传花叶病毒抗性突出,抗病品种的应用可使病毒病发生率降低40%-60%,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基础防控手段;此外,若采用自育苗,需在无病毒污染的隔离环境中进行,育苗基质需经高温灭菌(121℃蒸汽灭菌30分钟)或药剂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避免基质携带病毒或传播媒介。

(二)彻底清洁棚室与田园消毒

前茬作物收获后,棚室内残留的病株残体、杂草是病毒的重要越冬场所,必须进行彻底清理。首先,将棚室内所有豆角病株、残枝、落叶及杂草全部清除,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度不低于50cm),严禁在棚室周边堆积或还田,防止病毒扩散;其次,对棚室内部进行全方位消毒,包括土壤、棚膜、立柱、通风口等关键区域:土壤消毒可采用“高温闷棚+药剂处理”结合的方式,夏季休闲期密闭棚室,使地表温度升至55℃以上并持续15-20天,利用高温杀灭土壤中的病毒及传毒媒介(如蚜虫、蓟马的卵),随后每亩撒施50%辛硫磷乳油1000ml(与细土混合均匀),翻耕入土,进一步杀灭地下害虫;棚膜、立柱等表面消毒可采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次氯酸钠溶液喷雾,重点喷洒通风口、门口等易带入病毒的区域,消毒后通风2-3天再进行种植。

(三)强化人员与物资进出管理

棚室管理人员、农事操作工具、运输车辆等是病毒跨棚传播的重要媒介,需建立严格的进出管控机制。人员进入棚室前,需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套,手部用75%酒精擦拭消毒,避免携带外界病毒;农事工具(如锄头、剪刀、嫁接刀等)需专人专用,若跨棚使用,必须经高温(沸水煮沸15分钟)或药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消毒;运输种苗、肥料的车辆,需在棚室外指定区域停靠,车轮经2%福尔马林溶液喷洒消毒,避免轮胎携带病毒污染棚室周边土壤。

二、环境调控:创造不利于病毒传播与发病的棚室条件

棚室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状况,不仅影响豆角的生长发育,更直接决定病毒的活性及传毒媒介的种群数量。病毒病的高发期多伴随高温(25-30℃)、干旱、光照过强的环境,因此需通过精准调控棚室环境,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毒媒介活跃度,为豆角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一)精准调控温度与湿度

豆角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而病毒在25-30℃时复制速度最快,传毒媒介蚜虫在23-27℃时繁殖力最强。因此,棚室温度管理需围绕“控高温、稳适温”展开:春季定植后至开花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2-25℃,夜间不低于15℃,避免低温胁迫导致植株抗病性下降;进入夏季高温期,通过覆盖遮阳网(遮光率50%)、开启棚顶通风口与侧窗、安装水帘-风机系统等方式,将白天温度控制在28℃以下,夜间降至20℃左右,高温时段(12:00-15:00)可每隔1-2小时向棚内地面喷洒清水(每次每亩用水量50-80L),既降温又增湿,破坏病毒适宜的高温干旱环境。

湿度管理需避免“高湿诱发病害、低湿助传播毒”的矛盾:豆角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湿度过高易引发霜霉病、灰霉病,过低则导致蚜虫、蓟马等传毒媒介大量繁殖。可通过以下措施调控湿度: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棚内湿度骤升;浇水时间选择在上午9:00-11:00,浇水后开启通风口,促进棚内湿气排出;棚内悬挂湿度计,当湿度高于75%时,加大通风量;低于55%时,通过喷雾增湿(清水即可,避免叶面长时间积水),营造不利于传毒媒介生存的湿度环境。

(二)优化光照与通风条件

充足的光照可增强豆角光合作用,提升植株自身抗病性,但强光直射(尤其是夏季正午)会导致植株叶片灼伤,降低抗病能力,同时加速病毒复制。因此,需根据季节调整光照管理:春季光照较弱时,及时清洁棚膜(每周用软毛刷擦拭1次,去除灰尘、露水),提高棚膜透光率;夏季强光时段,覆盖遮阳网或在棚膜外喷涂降温涂料(如二氧化钛反光涂料),减少强光直射,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5万lux(豆角适宜光照强度)。

通风是调节棚室温度、湿度,降低病毒浓度的关键措施,需构建“多层通风”体系:棚顶设置顶通风口(宽度1.2-1.5m),两侧设置侧通风口(高度1.5-2m),高温高湿时段(白天10:00-16:00)同时开启顶窗与侧窗,形成空气对流,加速棚内湿热空气排出;通风口处安装40目防虫网,既能保证通风效果,又能阻挡蚜虫、蓟马、粉虱等传毒媒介进入棚室,防虫网需定期检查,及时修补破损处,避免媒介昆虫钻入。

三、媒介防控:阻断病毒传播的核心路径

豆角病毒病的传播主要依赖“昆虫媒介”与“农事操作传播”,其中昆虫媒介是自然条件下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以蚜虫(桃蚜、棉蚜为主)、蓟马(西花蓟马、豆蓟马)、粉虱(烟粉虱)最为常见,这些昆虫通过刺吸带毒植株汁液,再转移至健康植株取食,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且传播过程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因此,媒介防控需坚持“早监测、早干预、物理与化学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降低媒介昆虫种群数量。

(一)物理防控:构建无虫隔离与诱杀体系

物理防控是绿色防控的核心手段,通过物理屏障与诱杀技术,减少媒介昆虫数量,避免化学药剂滥用导致的抗药性与农药残留问题。

- 防虫网阻隔:在棚室所有通风口(顶窗、侧窗、门口)安装40-60目防虫网,门口设置“缓冲间”(面积不小于2㎡),缓冲间门口同样安装防虫网,人员进入棚室需先经过缓冲间,避免直接带入媒介昆虫;防虫网需选用耐老化、抗撕裂的尼龙材质,安装时确保与棚体紧密贴合,无空隙,定期(每10天)检查防虫网是否破损,发现孔洞及时用胶带修补,防止媒介昆虫钻入。

- 诱杀技术应用:利用媒介昆虫的趋色性、趋味性,设置诱杀装置,减少成虫数量。一是黄板诱杀,蚜虫、粉虱对黄色具有强趋性,每亩棚室悬挂20×30cm黄色粘虫板30-40块,悬挂高度与豆角植株顶端平齐或高出5-10cm,当粘虫板粘满昆虫时及时更换,可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二是蓝板诱杀,蓟马对蓝色敏感,每亩悬挂20×30cm蓝色粘虫板20-30块,悬挂高度与豆角花穗平齐,针对性诱杀蓟马;三是性信息素诱杀,针对部分蛾类传毒媒介(如菜蛾),每亩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5-8个,诱捕器内放置配套诱芯,每30天更换1次诱芯,减少成虫交配与产卵。

(二)化学防控:精准施药,降低媒介昆虫基数

当物理防控无法有效控制媒介昆虫数量(如蚜虫百株虫量超过50头、蓟马百株虫量超过30头)时,需及时开展化学防控,核心是“选择高效低毒药剂、把握施药时机、优化施药方式”,避免药剂滥用。

- 药剂选择: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药剂,针对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针对蓟马,可选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3000倍液;针对粉虱,可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如甲胺磷、氧乐果),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与环境污染。

- 施药时机与方式:施药时机应选择在媒介昆虫活动旺盛期(蚜虫、粉虱多在上午9:00-11:00活动,蓟马多在傍晚活动),此时施药可提高药剂利用率;施药方式采用“喷雾+熏蒸”结合,喷雾时重点喷洒豆角叶片背面、花穗、生长点及棚室地面、立柱等媒介昆虫易栖息的区域,确保药剂均匀覆盖;若棚室封闭性好,可采用烟雾剂熏蒸(如22%敌敌畏烟剂,每亩用量300g),在傍晚密闭棚室后点燃烟雾剂,次日早晨通风,适用于大规模媒介昆虫爆发时快速压低虫口基数。施药间隔期根据药剂种类而定,一般为7-10天,连续施药2-3次,注意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如吡虫啉与噻虫嗪交替),避免媒介昆虫产生抗药性。

四、田间管理与应急处置:提升植株抗性,控制病害扩散

在做好源头、环境、媒介防控的基础上,科学的田间管理可增强豆角植株自身抗性,降低病毒病感染概率;而一旦发现病株,及时应急处置可防止病害扩散,将损失降至最低。

(一)科学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豆角植株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其抗病能力,均衡的水肥供应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升对病毒的抵抗力。

- 施肥管理: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如羊粪、牛粪)3000-4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0kg,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基础养分;追肥遵循“苗期轻施、花期重施、结荚期勤施”的规律:苗期(定植后10-15天)每亩追施尿素5-8kg,促进根系发育;花期至结荚初期,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15-20kg,补充开花结荚所需养分;结荚盛期,每7-10天追施1次,每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15kg,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硼砂溶液,每10天1次,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升豆荚品质与植株抗病性。避免偏施氮肥,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易受病毒侵染与媒介昆虫取食。

- 水分管理:豆角耐旱不耐涝,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即土壤表层干燥至2-3cm时再浇水,避免土壤积水导致根系腐烂,降低植株抗性。定植后浇透定根水,促进缓苗;缓苗后至开花前,适当控制浇水,防止植株徒长;开花结荚期需水量增大,每5-7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土壤相对湿度60%-70%),浇水采用滴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棚内湿度骤升与土壤板结。

(二)合理密植与整枝打杈,优化田间通风透光

棚室豆角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升高,为病毒病发生创造有利条件。需根据品种特性与棚室结构合理密植,例如蔓生型豆角(如豇豆),每亩种植2500-3000株,行距70-80cm,株距30-35cm;矮生型豆角(如菜豆),每亩种植3500-4000株,行距50-60cm,株距25-30cm。同时,及时进行整枝打杈,蔓生型豆角在植株长至30-40cm时,搭建“人”字形架,引导藤蔓上架,避免藤蔓匍匐地面;当主蔓长至1.5-2m时,摘除顶芽,促进侧蔓萌发与结荚;及时去除底部老叶、病叶、黄叶(保留上部功能叶),每株保留10-12片功能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毒病发生概率。

(三)病株应急处置,防止病害扩散

病毒病具有传染性强、扩散快的特点,一旦在棚室内发现病株,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病毒扩散至健康植株。首先,标记病株位置,避免农事操作时误触病株后再接触健康植株;其次,采用“一次性工具+密封处理”的方式清除病株,用专用剪刀(避免与其他工具混用)将病株从根部剪断,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带出棚外集中烧毁,严禁在棚室内丢弃或堆肥;病株拔除后,对病株周围1m范围内的土壤与植株,喷洒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局部消毒,杀灭残留病毒;最后,操作人员处理完病株后,需用75%酒精对手部、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再进行其他农事操作,避免人为传播病毒。

五、总结

棚室种植豆角病毒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摒弃“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观念,以“源头阻断、环境优化、媒介防控、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预防-监测-干预-处置”全周期防控体系。在实际生产中,需根据棚室环境特点、品种特性、病毒类型及媒介昆虫种群动态,灵活调整防控措施,将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与田间管理有机结合,既降低病毒病发生率,又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实现棚室豆角的绿色、高效、优质生产,为豆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