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皇帝采取了停止圈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开放矿禁、开海贸易、蠲免钱粮、改革赋税制度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扶助工商业,使经过半个世纪战乱的国家很快出现了人口增长、物资丰富、库有余粮的经济繁荣景象。
康熙皇帝采取了停止圈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开放矿禁、开海贸易、蠲免钱粮、改革赋税制度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扶助工商业,使经过半个世纪战乱的国家很快出现了人口增长、物资丰富、库有余粮的经济繁荣景象。
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明令各省废除匠籍制度,使工匠由工役变成了雇佣劳动,提高了窑工的生产积极性。
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提高民窑的烧造质量,有利于民窑烧制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下令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出海经滴贸易,允许外国人在我国设馆通商。刺激瓷业的生产发展。
清朝吸取了明末"中官督陶、严酷苛索"的教训,停止了宦官督陶。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朝廷从内务府挑选文化水准高,有进取心的官员任督陶官,这些人在督窑期间能体察民情、重视窑业,鼓励工匠发挥聪明才智,并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厘米。
清人陈浏曾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在位61年,在位期间,制瓷业高度发达,瓷器新品种不断涌现,在馆藏康熙朝瓷器中,按品种分有青花、哥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抹红、五彩、斗彩、素三彩、釉里三色、祭蓝、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釉里红、黄釉、米色釉、绿釉、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紫地绿彩、蓝地紫彩、茄皮紫釉、豆青釉、洒蓝釉、天蓝釉、乌金釉、茶叶抹釉、仿定釉、墨彩、珐琅彩等三十多个品种。
其中豇豆釉高温铜红釉,红釉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以铁为着色剂,低温烧造,比如矾红;另一种是以铜为着色剂,在原还气氛中高温烧成,豇豆红釉就属于这种。
豇豆红釉瓷器在中国瓷器中的品种和数量极为有限,它只有八种形式,且都有康熙六字款,被称为“八大码”。
豇豆红传世器物中有八种典型小件文房器,后人归纳为“八大码”(或“八大马”),包括太白尊、苹果尊、柳叶瓶、菊瓣瓶、蟠螭瓶、水盂、印盒、铴槌瓶等。
豇豆红釉的呈色极为复杂,依烧成效果可分为多个等级:
大红袍:正烧上品,通体红艳明快,釉色纯净均匀,极为罕见;
美人醉:色调淡雅,红绿相间,如朝霞氤氲,部分带有绿色苔点;
桃花片 / 娃娃面:淡粉夹红斑,娇嫩如婴儿脸颊或三月桃花;
苹果绿:以绿色为主,或红绿交融,呈渐变色系;
驴肝马肺:发色红褐灰暗,不匀不纯,属次品;
榆树皮 / 乳鼠皮:灰暗无光,粉调不足,亦为下品。
豇豆釉使用的是吹釉法,叫“吹红”,其做法是:匠人们把竹管一头绑上纱布,蘸釉后从另一端吹气,将釉水均匀吹到坯胎表面。其采用的是多层次吹釉法,第一步在器物表面直接上一层透明釉,等到第一层透明釉阴干后,用吹釉的方式上一层豇豆红釉,最后还要在豇豆红釉表面再罩一层透明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其制作工艺稍显复杂。豇豆红釉夹在两层透明釉之间,烧制成品就显现出层次感,更具有立体感。
豇豆红釉器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为主,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尊、柳叶瓶、洗和印盒等等,盘和碗很少见。
三行六字款始见于明代,在明代有两个帝国的年号出现过这样的款识,一个是宣德,一个是万历,至清代康熙则大量涌现,豇豆红的太白尊、水孟、苹果尊、印盒等等,落的都是三行六字款。这种款识基本上都没有双圈,但是就像明代的成化官窑款一样,康熙豇豆红的三行六字款也只有几种写法,有明显的特征。
豇豆红釉莱菔尊
豇豆红釉莱菔尊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大 ”,大字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横笔短,撤笔出头不长,撤至三分之二处有一个转折,向左下方横处,捺笔的捺脚明显,有T个三角形的顿笔转折;另一种大字横笔长,撇笔出头也较长,整个
撇笔不见转折,捺脚则转折明显。
“清”,清字的写法没有太多的奥妙,形制基本相同,关键是"青"字的第三横顿笔较重,康熙款识中的长横一般都有明显的顿笔,下面所要谈到的"年"字也是这种情况。
“康”,康字的写法比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康"字的一点有的是单独写的,有的和其下的竖钩连成一笔,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一横不出其右,但有第三横超出一竖的情况。
“熙”,熙字在康熙六字三行款中,一般把上半部分拆成左中右三个部分,左面是一撇,有时这一撇也写成一竖;中间是一个"目"字字但这个"目"有时写成"三折目":右面的"已"有时也写成"已下半部分的四点,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四点方向相同,都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点出;另一种写法是点子很小,一触即收,看不出点笔的方向。
“年”,年字可以说是鉴定康熙款识的一个标志,特征十分明显。康熙款中的"年"字,在大多数情况下三横笔挤得比较紧,尤其是第三笔和第二笔之间,且第三笔的顿笔非常的"沉重";竖笔较长下半部的长度往往超过上半部分。
康熙"制"字,特征明显,上半部左则不带钩,立刀亦不带钩:"衣"字不带点,这是康熙款所普遍见到的特色,"衣"字的T横整齐地承接"制"字的五竖,"衣"字的撇、捺、竖钩三笔从同T点出发,竖钩与短撇连成一线,有的甚至是一笔写成,捺脚转折明显。
这种三行六字款还出现于康熙朝的其它许多器物上,如白釉、蓝釉、天蓝釉、冬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等等,其中有些白釉、天蓝釉、天蓝釉、冬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等等,其中有些白釉、天蓝釉器上的三行六字款,与豇豆红上的款识非常相似,经过仔细对比,有部分款识甚至可以确定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这种情况类似明代成化的官窑款,这对研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制造工艺以及某些器物的年代划分是很重要的线索。
豇豆红釉莱菔瓶
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外底施白釉,书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分,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豇豆红釉菊瓣瓶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底部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太白尊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印盒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印盒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暗花团螭纹水盂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洗
榆树皮或称乳鼠皮
驴肝
马肺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来源:何事秋风悲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