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农民朋友手里攥着一把锄头、守着一块地,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庄稼丰收,可丰收后地里那一堆堆秸秆,却成了让人犯难的“烫手山芋”。每年到了收割季,玉米秆、麦秸、稻壳堆在田埂边,以前图省事,划根火柴一把火烧了,浓烟一冒,地里干干净净,可现在不行了——全国好多地方都明令
咱农民朋友手里攥着一把锄头、守着一块地,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庄稼丰收,可丰收后地里那一堆堆秸秆,却成了让人犯难的“烫手山芋”。每年到了收割季,玉米秆、麦秸、稻壳堆在田埂边,以前图省事,划根火柴一把火烧了,浓烟一冒,地里干干净净,可现在不行了——全国好多地方都明令禁止烧秸秆,一来污染空气,二来容易引发火灾,要是烧着了邻村的庄稼,那麻烦可就大了。
不让烧,秸秆又不能一直堆在地里占地方,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在那儿招虫子吧?这时候,“秸秆还田”就成了最实在的办法。说白了,就是把收割后剩下的秸秆切成小段,再用锄头或者犁翻进土里,让它们在地里慢慢腐烂,最后变成能滋养庄稼的“天然肥料”。这法子不用花啥冤枉钱,长远看比买化肥划算多了,虽说要弯腰切秸秆、费劲翻地,比烧秸秆麻烦不少,但好歹在政策要求和咱们种地的实际需求之间,找到了个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现在你要是问村里老人“秸秆不让烧咋办”,十有八九都会说“还田啊,这是最靠谱的招儿”。
为啥大家都推荐秸秆还田?从科学角度来讲,它可比烧秸秆强太多了,至少有四大好处,每一条都说到咱农民心坎里。
第一,那必须是省钱省化肥!秸秆烂在地里,就成了实打实的有机肥,土里的肥力能慢慢提上来。我邻居王大爷家的地,连续三年搞秸秆还田,现在种玉米只撒以前一半的化肥,收成反倒比以前好。你别觉得烧秸秆能留灰当肥料,其实秸秆里的养分,烧完就剩点草木灰,还田却能把氮、磷、钾这些营养都留在土里,跟给土地“喂营养餐”似的,越喂越肥。
第二,能把板结的“死土”变“活土”。咱都知道,长期用化肥的地,踩上去硬邦邦的,种子难发芽,庄稼根也扎不深。但秸秆还田后,土里的有机质多了,用锄头一挖能看到松松软软的土块,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变好。去年我家菜园子之前板结得厉害,种啥菜都长得蔫蔫的,后来把油菜秸秆切碎翻进去,今年种的番茄、黄瓜,根都扎得深,挂果也多,这就是“活土”的好处。
第三,减少污染还安全。以前烧秸秆,一到傍晚村里就浓烟滚滚,呛得人睁不开眼,有时候火星子飘到柴房,还得提心吊胆防火灾。现在还田,地里安安静静的,没有烟也没有火,秸秆烂在土里回归自然,既不污染空气,也不用担心引发意外,对咱自己和邻居都好。
第四,能省不少除草的功夫。尤其是种果树、桑树的朋友,把秸秆铺在树行间,就像给土地盖了层“被子”,能挡住太阳,杂草见不到光就长不出来。我表哥家种了三亩桃树,以前每年夏天都得雇人除草,后来学了秸秆还田,把麦秸铺在树下,一年下来除草的钱省了好几百,还不用打除草剂,结的桃子又大又甜。
这么看来,秸秆还田能推广开,真不是没道理,可为啥还有不少人觉得“麻烦”“不好操作”?其实就是没掌握住技术要点,学会了根本不费劲。接下来我就把干货分享给大家,不管是水田、旱地,还是果园,照着做就行。
先说说水田咋还田。水田最关键的就是“赶早不赶晚”,收割完水稻,别等秸秆干了,立马用粉碎机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接着用犁把秸秆翻进土里,然后灌上浅水,让水没过土面就行。水田温度高、湿度大,秸秆烂得快,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分解完,等插秧的时候,土里都是松软的腐殖质,秧苗扎根特别稳。要是拖到快插秧了才还田,秸秆没烂透,插秧时会往上浮,秧苗站不稳,后期还容易倒伏,那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说旱地,比如种玉米、小麦的地,还田时间得掐准——播种前15到45天最合适。旱地不像水田那么潮湿,秸秆烂得慢,得提前让它在土里“发酵”。还田的时候,先把秸秆切碎,撒在地里,然后用耙子耙匀,再翻进20厘米深的土层里。这里要注意,不能让秸秆堆在一块儿,不然局部土壤会变酸或者变碱,影响种子发芽。我去年种小麦,一开始没耙匀,有一块地的麦苗长得又黄又矮,后来才发现是秸秆堆在下面没烂透,后来补种的时候特意耙匀了,麦苗就长得齐整了。
要是家里有果园、桑园或者茶园,那就更简单了,冬闲的时候就能还田。冬天果树、桑树都休眠了,把秸秆切成小段,铺在树行间,或者翻进土里,让它慢慢腐烂。这样做不仅能给土壤补养分,还能保温保湿,冬天土冻不死,春天土壤也不会太干。我家后山的橘子园,每年冬天都把玉米秆铺在树下,开春后橘子树发芽特别早,结的橘子也比别人家的甜,而且一年到头都不用怎么除草,省了不少力气。
除了时间,还田的量也得控制好。像稻草、麦秸这种比较细软的秸秆,一亩地(也就是667平方米)还150到200公斤就够了,要是还太多,土壤一时消化不了,反而会板结。但果园、桑园这些常年种植的地,就能适当多还点,因为这些地常年消耗养分,多还点秸秆能补充有机质,让土壤一直保持“活力”。我表哥家的桃树园,一亩地能还250公斤左右的麦秸,几年下来,土里的蚯蚓都多了,说明土壤越来越肥了。
还有个关键点,就是“补水”和“补氮”。秸秆腐烂的时候需要水分,要是土壤太干,秸秆就烂得慢,还会和庄稼抢氮肥。所以还田后,水田要保持浅水层,旱地得浇一次透水,让秸秆吸足水分。同时,秸秆里碳多氮少,腐烂时会消耗土里的氮,这时候就得额外加氮肥。比如一亩地还玉米秸秆,就配15公斤碳酸氢铵,或者浇点腐熟的人粪尿,这样既能中和秸秆的碳氮比,让秸秆烂得更快,也能防止庄稼缺氮长得黄。
最后还有个重要提醒:带病的秸秆可不能直接还田!比如水稻得了白叶枯病、小麦长了霉病、玉米有黑穗病,这些病菌会附着在秸秆上,直接还田会传染给下一季庄稼。这类秸秆要么集中烧掉(要是当地允许的话),要么堆起来发酵,用高温杀死病菌后再用,不然来年庄稼生病,损失可就大了。
其实说到底,秸秆还田就是“变废为宝”,一把锄头、一块地,不用花啥钱,就能把没用的秸秆变成滋养庄稼的好肥料,种菜、种庄稼都不用买化肥,既环保又划算。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多试两次掌握了要点,就会发现这法子真省心。咱农民种地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还能让土地越种越肥,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小白看世界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