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网友认为,开发观鸟旅游有效推动了农文旅融合。“观鸟+研学”“观鸟+民宿”等新业态不断兴起,餐饮、娱乐、交通等相关产业链也得以延伸,为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带来一系列正向效应。也有人担心无序开展观鸟旅游,不仅可能侵扰鸟类生存、降低游客体验,更可能损害地方文旅形象
转自:中国环境网
观鸟,原本是鸟类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工作。如今,在我国很多地方,观鸟已被开发成旅游休闲项目,加之社交平台热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观鸟地。
不少网友认为,开发观鸟旅游有效推动了农文旅融合。“观鸟+研学”“观鸟+民宿”等新业态不断兴起,餐饮、娱乐、交通等相关产业链也得以延伸,为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带来一系列正向效应。也有人担心无序开展观鸟旅游,不仅可能侵扰鸟类生存、降低游客体验,更可能损害地方文旅形象,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还有网友提出,观鸟不应被简单视为一种商业活动,而应更多注入环保与公益内涵,使其成为亲近鸟类、传递生态意识的可持续实践。
据报道,全球每年有超过6000万观鸟爱好者,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数百亿美元。然而,无序开发、游客过度集中等问题,可能导致鸟类栖息地被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例如,某地热门观鸟点因游客过多,鸟类被迫迁徙或繁殖受阻,生态链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取缔了当地所有的观鸟旅游活动,引发公众尤其是“摄友”们的不满和批评。
笔者认为,观鸟旅游的开发必须以保护鸟类栖息地为前提,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既不能任由观鸟旅游“野蛮生长”,也不能对其予以过度干预。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监督管理方法,促进观鸟旅游有序开展,增加有条件开展观鸟旅游地方的人气,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地方有关部门需积极开展工作,对当地观鸟旅游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根据评价结论和要求,以保护鸟类栖息地为前提,明确观鸟旅游的开发红线,指导项目业主采取划定观鸟区域、选择最佳观鸟路线、设定适当观鸟距离等方法。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鸟类活动与游客行为,采取控制观鸟旅游人数、动态调节人员数量、限制使用声电设备等管理策略。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差异化观鸟线路,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样做既可以分流游客、保护鸟类,又能提升旅游体验,增加景区旅游收入。
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有损鸟类栖息及其生存环境的观鸟旅游活动和行为,都应依法依规进行整治。同时,建立利益共享合作机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观鸟旅游的管理与服务,以便增加村民收入。
观鸟旅游景区业主应精心设计教育活动,着力开展公益实践,努力提升公众的生态素养特别是从业人员和观鸟游客的环境意识,带动大家积极参与爱鸟护鸟工作。比如,通过组织观鸟摄影展、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征集并传播优秀作品,呼吁公众关注鸟类保护;再比如,出台有关保护制度,打造“无痕观鸟”景区,限制电光、控制噪声、禁止投喂,鼓励游客参与护鸟公益活动等。
来源:曾闻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