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上升,受环境、微生态、免疫及遗传影响

B站影视 2024-12-10 20:39 2

摘要:“自2009年关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来,2014年,我们医院累计病例在50例左右。2014年至今,已经增加至300余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12月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主任耿岚岚在2024年全国

“自2009年关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来,2014年,我们医院累计病例在50例左右。2014年至今,已经增加至300余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12月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主任耿岚岚在2024年全国儿科胃肠、肝脏、营养性疾病论坛上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12月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主任耿岚岚论坛中发言。主办方供图

耿岚岚提到,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程较长、容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受环境、微生态、免疫及遗传四方面影响,四者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中,饮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接触的食物大多都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加工类食品,人体长期食用这类食品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肠道问题。”耿岚岚说。

耿岚岚表示,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也是IBD的风险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合理饮食,少吃肥肉、油炸及高糖食品。这不仅有利于预防疾病发生,对IBD患者来说,也能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效果。

“食物最终改变的是肠道的微生态,肠道微生态趋于健康,肠道的免疫功能就会越好。”她进一步解释,健康的肠道菌群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IBD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相比是不一样的,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肠道的炎症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比于成人,儿童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一些。耿岚岚介绍,在儿童IBD发病人群中,部分患者与遗传明确相关,若父母或家族中有IBD患者,后代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耿岚岚建议,这类人群应该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有IBD家族史的儿童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基因对其影响的效率,做好提前预防。

耿岚岚表示,儿童IBD早期消化道症状隐匿,不具备特异性,临床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加之儿童年龄较小,消化道器官较细,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更高,其检测难度也会更大。

“在我们科室,IBD患儿最小的发病年龄为新生儿,最轻体重为2.3千克。我们通过儿童电子胃镜、结肠镜等设备,以及家系基因检测,能够对低龄儿童甚至新生儿进行较为完善的疾病诊断。”耿岚岚表示。

耿岚岚强调,炎症性肠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都有影响,因此,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IBD相关机制,研究更加灵敏的筛查方法,让儿童IBD的诊治更加及时且有效。”

责编:陈龙飞

主编:林敬

校对:齐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