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润置地今年“甩卖”资产的动作有点密集,最新被摆上货架的资产是,润地康养(深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华润置地今年“甩卖”资产的动作有点密集,最新被摆上货架的资产是,润地康养(深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这应该是华润置地加速退出康养业务的重要一步!
华润置地要退出康养?是的。
早在2023年8月底的中期业绩会后,华润置地就已经明确表态:“十四五”期内有序退出建筑总承包业务、家俬业务、装修业务、康养业务。
今年就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留给华润置地的时间不多了!
华润置地真正做康养还不到10年,说退就退了?!
2016年12月,华润置地在沈阳获得华润集团第一个康养地产项目,从此开始逐步布局康养业务,通过自营、收购、合作等试开发多种养老业态,打造了“悦年华”康养服务品牌,重点布局一线城市和养老热门城市。
2020年6月,华润置地首次对外披露了公司康养业务的发展情况,“目前已落地20余个项目,覆盖全国6个大区超过10个核心城市,提供床位超10000张。”
当时华润置地对进军康养赛道还信心满满:
做康养有着天然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城市综合投资开发运营商的高质量空间营造和物业管理积淀;
另一方面积极导入华润医药、华润双鹤、华润三九、华润医疗等大健康领域兄弟单位的协同资源,并与国内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健康保障体系。
甚至还暴露了一点野心:未来还致力于通过养老科技和养老金融延伸产业链,积极衔接政府利好政策与公众现实需求,以康养综合服务构建城市医养新生态,打造全龄全业态综合养老生态圈。
也是在那一年,为了实现“十四五”的战略目标,华润置地将此前确立的“开发物业+投资物业+X”的商业模式变更为新的“3+1”业务模式。
即构建开发销售型物业、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一体化发展。
其中,康养业务被列入生态圈要素型业务。当年,生态要素型业务为华润置地贡献的营业额为154亿元,其中城市建设运营业务为主,营业额约为149亿元。
也就是说,当时的康养业务对华润置地的业绩贡献还小到不值得专门提起。
现在再回过头看,2020年可能已经是华润置地康养业务的高光时刻了。
因为,截至2023年底,华润置地的康养业务进入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南京等9个城市,落地15个项目,康养床位超过5000张。
短短三年过去,进入的城市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落地项目也从20余个减少到15个,康养床位更是从10000张降到5000张,直接腰斩。
当初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凄凉。
华润置地康养业务的困境,早在2021年就已经显现。在2022年1月的“华润置地康养业务2021年工作总结会及2022年工作启动会”上,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孔小凯就要求康养团队要“力争在三年的时间里,走出困境,实现业务的正常运行,探索出未来的发展路径。”
也是在这次会上,孔小凯的发言预示了康养业务如今的命运:“置地总部也会在康养业务实体化之后,‘扶上马,送一程’,各大区和城市公司也还要继续对康养业务给予支持和协同。”
从润地康养的财务数据上看,康养确实不是一个能对华润置地的利润增长有显著贡献的业务。
根据公开资料,润地康养成立于2018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020年的一笔对外投资,就是湖南润地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100%持股。在湖南长沙,华润置地只有一家悦年华颐养中心。
数据显示,润地康养2024年营收1630.94万元,亏损14.06万元。2025年业绩有所改善,前三季度营收346.45万元,终于扭亏为盈,实现37.13万元的净利润。
相比华润置地今年上半年100亿元的核心净利,这点利润真是微不足道了。
退出康养只是华润置地这一轮业务调整的“冰山一角”。
就在9月,华润置地刚刚把所持的华城新产业(深圳)有限公司40%股权全部挂牌转让,底价约1.8亿元,这是华润置地与万科“旧将”刘爱民创立的中城新产业共同成立的,中城新产业持股60%。
这是华润置地旗下专注于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的投资平台,转让的原因大概率也是发展不及预期。
同时转让的,还有华润置地(西安)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更早之前上海嘉定南翔的华润五彩城项目。
华润置地产也是没办法了。从2024年中期开始,曾连续保持了18年增长纪录的核心净利润发生了下滑,2024年核心净利润下滑幅度较上半年进一步扩大。
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的核心净利润约100亿元,同比下降了6.6%,还是没能止住下滑的趋势。
这一系列“甩卖“资产的操作,华润置地不仅可以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还能进一步将公司资源更聚焦于房地产开发和商业运营等主业上。
持续出清低效资产,已经是华润置地的必选项。
-END-
来源:城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