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剧场《美木隆:月光王子》由艾依·阿查姆拉与吉打州文化遗产推动协会编写,全剧共八幕,首幕以女舞者与公主带领的歌舞拉开序幕,第二幕主角帕木隆与助手佩兰选定上演《月光王子》的故事;第三幕起进入正剧,月光王国的南玛拉王后因怪梦不安,经宫女长建议告知丈夫月光王子,王
当桂花香漫过邕江两岸
一大波跨国好戏正在南宁悄然绽放
来自东盟国家的艺术使节再度集结
以戏剧为舟
载满繁星般的艺术火种
点亮南宁的秋夜
好戏连台 敬请期待
近期展演剧目介绍
(10月31日)
马来西亚剧目
传统剧场《美木隆:月光王子》
传统剧场《美木隆:月光王子》由艾依·阿查姆拉与吉打州文化遗产推动协会编写,全剧共八幕,首幕以女舞者与公主带领的歌舞拉开序幕,第二幕主角帕木隆与助手佩兰选定上演《月光王子》的故事;第三幕起进入正剧,月光王国的南玛拉王后因怪梦不安,经宫女长建议告知丈夫月光王子,王子遂决定与仆人阿旺彭加苏、阿旺赛拉玛探寻梦的含义,二人起初戏弄王子,后建议请巫师解梦;随后二人跋涉至上游村,经少女指引找到巫师,巫师随其入宫;最终巫师占卜得知月光王国将遭帕基安大陆巨人王进攻,王子将被杀、王后被掳,王子震怒之下下令全国戒备七日七夜备战。
柬埔寨剧目
柬埔寨多支特色舞蹈及歌谣各具文化内涵:昌克兰舞灵感源自苏伊原住民传统,以清脆的“昌克兰”乐器为核心,借传说展现爱、守护与文化传承;邦松塔耶舞是极具表现力的祈福之舞,向天界祈求人类和平繁荣;波尔是高棉男性面具舞叙事片段,节选《罗摩传》,讲述哈努曼与子马查努普相认后退出战争的故事;萨翁藤条舞源于柬埔寨山区萨翁藤,以欢快动作展现藤条采集与社群活力,彰显人与自然联结;《波列森史诗》选段《拉查娜寻觅真爱》以高棉宫廷舞呈现,讲述拉查娜公主突破表象选择真爱的故事;狩猎舞(丁冲普雷舞)是苏伊原住民传统表演,象征守护自然与领地,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玛霍里歌谣既是传统歌谣也是乐团形式,乐器丰富,音色轻柔,多用于非宗教娱乐场合;土地献祭舞(森德舞)由依赖土地的工匠创作,以动作表达对土地的感恩,诠释人、自然与传统的联结;月光恋舞是基于高棉古典舞的新编舞蹈,改编自玛霍里歌谣,展现女子赏月色、解忧愁的场景。
柬埔寨文化艺术团
柬埔寨剧目由柬埔寨文化艺术团倾情创演。柬埔寨文化艺术团于1965年由皇家艺术大学创建,是服务基层民众的艺术团体,在传统芭蕾、古典舞、面具舞、民间舞、现代舞等艺术的恢复和保护上建树丰硕,还多次出访周边国家及欧美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包括中国、印度、菲律宾、印尼、新加坡及俄罗斯、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儿童剧《英雄巴当》
巴当生活在新加坡河畔的一个小渔村,各个种族的人们友爱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连续几天,村民们发现渔网里的鱼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些小鱼和鱼骨。巴当于是决定调查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夜幕降临,巴当躲在海边的大石头后面,发现一只乌贼怪来偷鱼,巴当抓住了乌贼怪要为民除害!乌贼怪恳求巴当放了自己,并向巴当讲述了自己偷鱼的原因。原来一只海妖抢了乌贼怪的家,还命令乌贼怪每天准备新鲜的大鱼给他,因为海妖拥有力量宝石,乌贼怪不是他的对手,只好来偷鱼!巴当听后,气愤不已,决定要除掉海妖……
新加坡艺术剧场
儿童剧《英雄巴当》由新加坡艺术剧场倾情创演。新加坡艺术剧场(公益慈善机构)由中正中学热爱戏剧的学生于1955年创立,初期以演出《雷雨》《日出》等华语戏剧经典及《风雨牛车水》等本土特色作品为主;1995年重心转向儿童和学生戏剧,不仅开展“全国学生戏剧小品表演与创意比赛”等校园活动,还创作演出《丑小鸭》《西游记美猴王》《红山传说》等大量儿童剧,涵盖中西方文学及本土题材,每年推出3-6部,年观众量近2万人,多部作品曾获邀海外巡演或参与国际艺术节。
滇剧《糠米情》
《糠米情》取材于中国戏曲五大经典之一的明代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赵五娘是中国贤妇孝妇之典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为百姓喜爱。她的糟糠自食,侍奉公婆;剪发卖发,埋葬二老;蔴裙兜土,筑造坟莹;自描真容,带着双亲千里寻夫;为见夫君,甘为奴仆,引得伯喈,回乡祭奠……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云南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滇剧《糠米情》由云南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倾情创演。云南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为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公益性事业单位,致力于地方戏曲滇剧、花灯剧的保护传承。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创作演出了大型滇剧、花灯剧数十部,小戏、小品、戏曲歌舞等上百个。2005年以来创作演出了大型花灯剧《草鞋县令》《甸甸凤尾花》《蝌蚪情缘》《山里》《出山》《典妻》《爨碑传奇》《土瓜春雨》等,大型滇剧《大唐公主》《赵五娘》《梨花依旧》《糠米情》等,花灯歌舞剧《阿着底》。其中滇剧《爨碑残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奖和曹禺剧本文学奖,花灯剧《淡淡的茴香花》获文化部“文华奖”,滇剧《大唐公主》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大奖,并晋京献礼演出。大型花灯剧《山里》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和作品立项。多部原创剧目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中心常年开展文化下基层、进校园等惠民公益演出活动,年均达到150场以上。曾获云南省文化厅授予的“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两夹弦《钗头凤》
两夹弦《钗头凤》演绎的是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与江南才女唐琬生离死别的故事。爱国志士陆游虽有壮志,却因不依附秦桧而屡试不中,幸得妻子唐琬相伴解忧。因陆游拒绝投靠依附秦桧的堂兄陆仲高,引发母亲唐夫人不满。唐夫人一心为陆游谋划仕途,将不满归咎于唐琬,逼迫陆游休妻。陆游无奈只得暗中将唐琬安置在小红楼,约定日后重逢。然唐夫人察觉后,暗中修改陆游托人转交唐琬的书信,彻底断绝二人希望。三年后,陆游浪迹归来,得知她已改嫁赵士程。沈园重逢,二人悲喜交加,方知书信被改的真相。陆游悲愤之下题下《钗头凤·红酥手》,唐琬亦和词诉尽哀怨。最终,唐琬积郁成疾,咳血而终,只留下一段爱恨交织、遗憾千古的爱情绝唱。
两夹弦,是山东省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发源及主要分布于山东省鲁西南(今菏泽)地区,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四弦而得名(四弦又名“四胡”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用以拉奏)。因其唱腔清新、欢快、流畅、优美、朴实,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
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
两夹弦《钗头凤》由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倾情创演。2008年两夹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两夹弦剧种的保护管理单位,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国有两夹弦专业院团“天下第一团”。2017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院团名录,2024年入选第一批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基层文艺团体联系点。
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原定陶两夹弦剧团著名演员黄云芝(艺名小白鞋)演出的《三拉房》剧目。同年11月,定陶两夹弦剧团进京汇报演出《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受到刘少奇、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又在济南向朱德、贺龙汇报演出两夹弦现代剧目《向阳人家》。1979年两夹弦《相女婿》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
创(复)排剧目60余部,有《爱心家园》《春秋商圣》《干娘》《梁祝》《打金枝》《退彩礼》《公鸡过寿》《楼长嫂子》等,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话剧《新·回春之曲》
《新·回春之曲》根据田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回春之曲》改编,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回春之曲》写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际,描写华侨青年高维汉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从南洋回国参加抗战,在战斗中失去记忆后又被唤醒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与在南洋长大的华侨少女梅娘之间美好坚贞的爱情故事,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
《新·回春之曲》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重构与再创作。在原作中,高维汉的记忆被春节的鞭炮声唤醒,而《新·回春之曲》则将唤醒高维汉记忆的元素改为了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让田汉的作品与田汉的作品相遇”,是本次再创作的一大亮点。《新·回春之曲》在舞台上塑造了失忆的高维汉和被困的高维汉两个形象,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进一步凸显了“回春”的意象,既指个人创伤的治愈,更象征民族精神的全面觉醒。同时,此次演出还保留了原作中脍炙的《梅娘曲》《告别南洋》等插曲,这两首歌曲以及《义勇军进行曲》均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新·回春之曲》上演后,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东方网、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应邀赴昆明参加了由云南艺术学院与田汉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九十周年系列展演活动”。
(内附剧目介绍以及具体预约详情)
灯火已为君燃,戏台虚席以待
这个秋天,让我们在戏剧的平行时空里
遇见半个世界的深情与浪漫
桂香作请柬,戏韵为舟楫
这场跨越十二年的艺术盟约
正为您保留最精彩的座席
来源:南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