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你一起进公司的同事,3年就熬成主管,你却还在重复做基础活;小区里一起摆摊的张姐,半年就租了门面,你却越摆越亏;同样是养娃,别人把孩子教得独立懂事,你却天天为作业鸡飞狗跳——你总觉得是“运气差”“没天赋”,可真相是:你们差的不是能力,是8个“看不见却能直接拉差
你有没有过这种“扎心时刻”?
和你一起进公司的同事,3年就熬成主管,你却还在重复做基础活;小区里一起摆摊的张姐,半年就租了门面,你却越摆越亏;同样是养娃,别人把孩子教得独立懂事,你却天天为作业鸡飞狗跳——你总觉得是“运气差”“没天赋”,可真相是:你们差的不是能力,是8个“看不见却能直接拉差距”的思维。这些思维不是天生的,看懂了改过来,你也能往上走一个层次。
1. 抱怨思维 vs 解决思维:盯着问题,还是盯着办法?
遇到糟心事,有人骂骂咧咧,有人动手改——这是最能拉开差距的第一个思维。
小区之前快递总堆在单元门口,下雨泡得发霉,李哥每次取快递都骂“物业不作为”“邻居没素质”,骂了半个月,快递堆得更乱;张姐却没抱怨,直接找物业说:“我来牵头装个智能快递柜,我负责找厂家谈,收的管理费分你三成,还能帮你省了整理快递的麻烦。”
现在快递柜摆得整整齐齐,张姐每月多赚2000,物业也省心,邻居都夸她能干。
差别在哪? 抱怨的人把自己当“受害者”,只会吐槽;解决的人把自己当“参与者”,先想“我能做件小事改变吗?”
怎么改? 下次想抱怨时,立刻问自己:“现在我能做1件具体的事吗?”(比如快递乱,先找物业提个方案,而不是光骂)
2. 短期思维 vs 长期思维:看眼前小利,还是算长远账?
选工作、做副业时,有人只盯“今天能赚多少”,有人却想“这能给我攒什么本事”——短期看差不多,3年就差出一个层次。
同事小李和老王同时找副业,小李选了“跑腿送外卖”,当天就能赚100,可干了1年,还是只能靠跑得多赚得多;老王选了“学剪辑”,前3个月没赚钱,每天下班练2小时,后来能接商家的短视频订单,现在一单能赚500,每月赚的比小李多3倍,还能随时涨价。
差别在哪? 短期思维赚的是“体力钱”,干一天有一天;长期思维赚的是“本事钱”,本事越练越值钱。
怎么改? 做选择前,多问一句:“这件事做3个月后,我能多会一个什么本事?”(比如送外卖只能练“认路”,学剪辑能练“视频技能”)
3. 借口思维 vs 承担思维:怪别人,还是怪自己?
出了问题,有人说“是运气差”“没人帮我”,有人却想“我哪没做到位”——前者永远在找理由,后者却在找进步的机会。
小区里开早餐店的刘姐,一开始生意差,总说“是位置不好”“别人都买包子,我卖粥没优势”;隔壁王哥生意也差,却天天早起来看:“是不是粥太稀了?”“是不是没给老客户送小菜?” 他把粥熬稠了,加了免费小菜,1个月后,早餐店排起了队。
差别在哪? 借口思维的人,把失败推给“不可控的因素”,永远没进步;承担思维的人,把失败当“自己能改的信号”,越改越好。
怎么改? 下次失败时,别说“都怪XX”,先列3个“我能改的点”(比如粥卖不动,改稠度、加小菜、提前熬好)。
4. 从众思维 vs 独立思维:别人做啥我做啥,还是自己想“对不对”?
选赛道、做决定时,有人跟着人流跑,有人却先“算算账”——跟风的人容易踩坑,独立思考的人反而能捡到机会。
去年大家都跟风做直播带货,小区的小陈没多想,花2万买了设备,播了3个月,只卖出去10单,亏得血本无归;老张却没跟风,他发现“小区老人不会用手机交水电费”,就开了个“代缴费小站”,收1块钱手续费,每天能帮50个老人,每月稳赚1500,还没人跟他抢。
差别在哪? 从众思维的人,只看“别人赚没赚”,不看“自己适合不适合”;独立思维的人,先看“身边有没有没被满足的需求”,再决定做不做。
怎么改? 下次想跟风时,先问自己:“这件事的‘需求’在哪?我能解决吗?”(比如直播带货需要客源和口才,代缴费只需要会用手机,更适合普通人)
5. 消耗思维 vs 增值思维:把时间花在“内耗”,还是“成长”?
同样是闲时间,有人刷短视频、吐槽别人,有人学小技能、攒人脉——一年下来,前者还是老样子,后者却悄悄变厉害。
表妹和闺蜜都在做行政,下班时间,表妹天天刷剧、跟人聊“同事的八卦”;闺蜜却每天花1小时学Excel,还帮部门同事整理报表,后来公司招“数据助理”,闺蜜因为Excel好,直接转岗,工资涨了2000。
差别在哪? 消耗思维的人,把时间花在“没回报的事”上,越闲越废;增值思维的人,把时间花在“能攒本事、攒人脉的事”上,越闲越厉害。
怎么改? 每天留1小时“增值时间”:学个小技能(Excel、剪映)、跟厉害的人聊聊天,别全用来刷视频。
6. 完美思维 vs 落地思维:要“做到最好”,还是“先做起来”?
很多人想做事,总说“等我准备好”“等我学完所有知识”,结果永远没开始;厉害的人却“先做个60分,再慢慢改”。
同事小周想做副业写文案,总说“我没学过专业知识,写不好”,准备了半年也没动笔;小吴没等,直接在小红书发“职场周报模板”,一开始写得很简单,有人提意见“能不能加个案例”,她就改,慢慢的,她的模板被1万人收藏,还接了文案订单。
差别在哪? 完美思维的人,怕“做得不好被笑”,永远停在“想”的阶段;落地思维的人,知道“先做起来,才能越改越好”,反而能做成事。
怎么改? 下次想“等准备好”时,立刻做“1件最小的事”:比如写文案,先写3句话的周报模板,发出去再说。
7. 独享思维 vs 分享思维:怕别人赚走钱,还是帮别人一起赚?
有人觉得“资源要自己攥着”,有人却“把资源分给别人,一起赚更多”——前者越赚越窄,后者越赚越宽。
小区里的水果摊老板,之前进货渠道从不告诉别人,怕别人抢生意,后来他进的水果偶尔会滞销;隔壁蔬菜摊老板,把“便宜的进货渠道”告诉了3个摊主,大家一起进货,拿的价格更低,还一起搞“水果+蔬菜”团购,销量翻了倍,每个摊主都赚得更多。
差别在哪? 独享思维的人,把别人当“对手”,总想垄断;分享思维的人,把别人当“伙伴”,一起把蛋糕做大。
怎么改? 下次有好资源(比如进货渠道、赚钱方法),先找1个靠谱的人分享,试试“一起赚”的感觉(比如和邻居一起团购,你牵头拿分成)。
8. 单一思维 vs 多元思维:只靠一种收入,还是多攒“后路”?
有人觉得“有份稳定工作就行”,有人却“在主业外,多攒一个赚钱的本事”——遇到裁员、降薪时,前者慌得要死,后者却有底气。
表哥之前在工厂上班,觉得“工资稳定不用愁”,后来工厂裁员,他没别的本事,只能去送外卖;表弟同样在工厂,却利用下班时间学修家电,工厂裁员后,他靠修家电每月赚6000,比之前上班还多。
差别在哪? 单一思维的人,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风险一来就垮;多元思维的人,多攒“一个本事、一份收入”,抗风险能力更强。
怎么改? 现在就想:“我除了主业,还能靠什么赚50块?”(比如会做饭就帮人代做午餐,会修东西就帮邻居修家电),先从“赚小钱”开始攒后路。
最后说句实在的:
人生层次的差距,从来不是“突然拉开”的。
不是你比别人笨,也不是你运气差,而是每次遇到问题时,你选了抱怨还是解决,选了短期还是长期,选了借口还是承担……这8个思维,改一个,你就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改三个,你就能超过身边一半的人;改五个,你会发现:日子越来越顺,机会也越来越多。
别觉得“思维难改”,从今天开始,选一个最容易改的(比如“下次想抱怨时,先做一件小事”),慢慢练,你会看到自己的变化。
你现在最想改的是哪个思维?是总爱找借口,还是做事只看眼前?或者你身边有靠某个思维“逆袭”的人?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把思维转过来,往上走!
来源:欣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