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里,他顶着烈日跑了 17 场面试,人家嫌他“贵”,嫌他“老”,嫌他“不够狼性”。
42 岁那天,老张被 HR 叫去谈话,十分钟,十五年工龄就地清零。
赔偿金到账,他第一反应是——赶紧更新简历。
三个月里,他顶着烈日跑了 17 场面试,人家嫌他“贵”,嫌他“老”,嫌他“不够狼性”。
最后一家创业公司肯收他,工资比原来少三千,头衔却多俩字:“资深”。
干了俩月,老张天天被 95 后怼脸教做人,老板开会明示:“加班到三点是标配。”
某个深夜,他坐在地库车里,仪表盘 00:47,突然问自己:
“我干嘛还求人收我?”
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把“上班”两个字砸出裂缝。
——岗位越来越少,人却越来越卷。
上班的本质是卖时间,公司按 bulk 价一次性买断,早八晚十,随叫随到。
行情好了,给你调薪 5%;行情不好,整个部门端走。
所谓稳定,就是裁员通知来得比月经还准时。
一位外企大姐,被裁那天抱着纸箱走出陆家嘴,十五年青春换来 N+3,只够付半年房贷。
她才发现,自己除了“会写 PPT”,其余技能条全部归零。
更惨的是,精力被榨干,回家连吵架都嫌累,只剩一口气刷短视频。
这不是养命,是耗命。
“找事做”跟“找工作”完全是两个系统。
前者把时间拆成股份,自己控股;后者把时间批发给老板,零割不留痕。
事做小了,叫副业;做大了,叫生意;做得不咸不淡,至少也落个自由。
关键是你说了算,不必在周一早会对着 OKR 假笑。
有人一听“找事”就脑补“all in 创业”,立马摇头:没本钱、没门面、没胆子。
其实完全两码事。
创业是砸锅卖铁开饭店,找事是先支个摊卖烤串,味道对了再谈扩张。
前同事阿俊,39 岁,白天 4A 广告狗,晚上给民宿写软文,一篇 800,包修图。
写了半年,客户排到下季度,他才把工牌一扔,专职“文案外包”,收入翻三倍,头发都少掉一半。
逻辑不复杂:先把下班后的四小时变成现金流,再决定要不要把白天也赎回来。
中年人的自卑纯属幻觉。
年轻人能熬夜,可他们连“税怎么退”都摸不清;
你能一眼看出标书里的坑,能让供应商少报 8 个点,这就是明码标价的本事。
经验、人脉、踩坑数据库,全是隐形资产,只是过去按月发卖,价格被腰斩。
把简历上“十年以上行业经验”翻译成大白话:
“哪些订单赚钱、哪些客户难缠、哪个时间节点必涨价”,立马值钱的令人发指。
同学老周,45 岁销售老炮,没办公室,没员工,就一部手机和两箱名片,
专门帮工厂找买家,帮买家找工厂,一单抽 2%,一年到手七位数。
他总结:“中年人的价值不在体力,在导航。”
具体怎么导航?
第一步,盘点自己。
把工作经历拆成乐高:谈判、写方案、管供应链、忽悠客户……
能写、能说、能喝、能修图,都算模块。
别嫌小,再小的技能也有人愿意付费,只要你找对场景。
第二步,市场验货。
上咸鱼、知乎、小红书、行业群,搜你的关键词,看有没有人发问、求推荐、悬赏。
有人出价,就有需求;需求扎堆,就是赛道。
第三步,最小闭环。
先接五单私活,用周末就能交付那种,测试报价、流程、回款速度。
客户满意,问能不能长期;你不慌,先涨价 20%,看还留不留得住。
留得住,说明模型成立,再考虑辞不辞职。
全程记得留后路:房贷别断供,医保别断缴,存款留够 12 个月口粮。
中年人的底气,说到底是银行卡余额,不是鸡汤。
有人担心:“我只会做 PPT,能干嘛?”
PPT 也能拆成买卖。
模板挂到稻壳儿、演界网,一套 19.9,月销两千就是四万。
再狠一点,录成 30 分钟教学,丢知识付费平台,一份卖 99,卖三年都还有进账。
别小看这些“蚊子腿”,叠加起来就是被动收入,足以让你在老板面前不那么怂。
最怕的是一动不动,把“我不会”挂嘴边,把“再等等”当护身符。
时间照样走,皱纹照样长,账户余额却不见涨。
所以,别再刷招聘网站刷到半夜。
把那份精力拿去拆解自己,哪怕从帮人写简历、陪人面试、代做行业调研开始。
每一次成交,都是在给“自己”这只股票添成交量。
等股价涨到心里价位,你会发现:
上班才是高风险,找事才是稳赚不赔。
老张后来没再投简历,他把自己十几年攒的供应商名单翻出来,
帮做直播的小老板找货源,一单抽 5%,第一个月就赚了过去半个月工资。
他说:“以前卖命,现在卖信息,睡得踏实。”
地库那辆破车还是那辆破车,但方向盘握在他手里,想去哪,一脚油门。
来源:小哥l聊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