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惨不忍睹,三支乌军部队强行突围,遭俄军火箭炮洗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1:42 1

摘要:对于俄罗斯方面宣称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包围1万多名乌军的消息,乌克兰方面回应称所谓战略包围纯属虚假宣传,乌军防线稳固如初,不存在任何战场孤岛,然而这份自信未能穿透前线的硝烟。多家西方媒体援引战地口述的细节,早已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在库皮扬斯克西部仅数平方

据媒体10月29日报道称,对于俄罗斯方面宣称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包围1万多名乌军的消息,乌克兰方面回应称所谓战略包围纯属虚假宣传,乌军防线稳固如初,不存在任何战场孤岛,然而这份自信未能穿透前线的硝烟。多家西方媒体援引战地口述的细节,早已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战场图景,在库皮扬斯克西部仅数平方公里的防御区内,乌军第77空突旅士兵连续四天靠压缩饼干充饥,电台里只有滋滋的干扰声,与后方指挥部的联络已中断超过72小时;红军城的市政厅堡垒中,第111国土防御旅的医护兵正用民用绷带为伤员止血,医疗耗材早在三天前就已告罄。

这种物资与信息的双重隔绝,最终催生了绝望的突围。当地时间10月27日凌晨,库皮扬斯克近郊的林地中,三支乌军分队借着夜色尝试穿插突围。但他们不知道,俄军部署的无人机早已形成24小时监控网,这些涂成黑色的侦察设备凭借AI算法精准锁定了移动的装甲目标。当第一辆坦克碾过林间小路时,空中的嗡鸣瞬间变成死亡预警,俄军BM-21“冰雹”火箭炮率先发起齐射,密集的弹雨在林地中炸出连片火墙,紧随其后的TOS-2喷火坦克喷出的温压弹让乌军士兵体验到“金属熔化般的灼热”。幸存者在事后口述中回忆:“爆炸冲击波掀飞了装甲车,地面像波浪一样起伏,根本分不清方向。” 乌军的强行突然最终以失败告终,除了大量士兵死伤惨重外,还有6辆坦克与12辆装甲车沦为焦黑残骸,现场惨状触目惊心。​

事实上,这样的战场悲剧早有伏笔,只是本轮合围的残酷程度远超以往。俄军在战术层面的系统性升级成为关键变量:在库皮扬斯克,第6集团军与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协同实施“钳形锁喉”,先以侧翼机动夺取奥斯科尔河渡口,切断乌军水上补给线,再沿公路与铁路双线推进,将防御区域压缩成“死亡口袋”;红军城方向则采用“蚕食式攻坚”,每日以200-300米的速度稳步推进,同时以无人机与火炮全面封锁后勤通道,迫使乌军靠人力翻越15 公里战线运送弹药。这种“技术压制+战术围堵”的组合拳,让乌军的战术反应彻底陷入被动。​

比俄军攻势更致命的,是乌军后方体系的全面失灵。德国医生魏格尔在前线野战医院的见闻揭露了残酷真相:顿涅茨克方向的伤员从受伤到送医平均需等待6小时,死亡率较上月飙升12%,而20%的军事医护人员被调去填补步兵缺口,剩下的多为无资质的临时人员。补给线的崩溃更雪上加霜,波兰边境仓库中堆积的3万吨北约援助物资,因俄军持续的空袭无法转运,即便少数物资抵达前线,也会在无人机打击下损耗过半。库皮扬斯克的乌军士兵自嘲:“以前演习的子弹能分三天用,现在每颗都要数着打”。​

战场广播中,俄军循环播放的劝降信息成为绝望中的一丝诱惑:“放下武器,沿白色标识线撤离,可获食物与医疗救助”。但大多数乌军仍在迟疑中坚守,他们既恐惧投降后的未知命运,更在等待基辅的明确指令。这种僵持背后,是俄乌双方的深层博弈:俄方试图以“优待战俘”抢占道德高地,瓦解乌军士气,同时分化外国雇佣兵与本土士兵的信任;乌方则在舆论战与实际战局间艰难平衡,既不愿承认防线崩溃,又无力突破合围。​

截至10月29日,两大战场的合围仍在持续。红军城市区的枪战已蔓延至居民街区,俄军先头部队与乌军残部在废墟中展开逐屋争夺;库皮扬斯克的包围圈外,俄军正加紧构筑第三道防御工事,并持续压缩乌军的控制区。对于被困的万余名士兵而言,突围已被证明是自杀式选择,坚守则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这场双线合围的最终结局,或许不仅取决于战场火力的比拼,更在于基辅指挥部与普通士兵之间那道正在扩大的信任裂痕。

来源:刘响响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