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瓷器这条产业线涉及三个角色,一个是作为中间商的广州十三行,一个是作为买方的外商,另一个是作为生产方的景德镇和“广窑”,形成一条分工明确,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
广州瓷器这条产业线涉及三个角色,一个是作为中间商的广州十三行,一个是作为买方的外商,另一个是作为生产方的景德镇和“广窑”,形成一条分工明确,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
清早期石湾窑双桂鱼形陶瓶
十三行兼收税和生产销售,外商的巨大需求促成订单,与十三行签合同,十三行将订单下派到景德镇窑厂,景德镇负责生产,然后运输到广州进行销售,在广州销售或者出口到海外销售。
据不完全统计,从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的 72 年间,到广州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 312 艘;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八年(1758—1838)有 5107 艘,平均每年为 63.8 艘。据统计,自 1553 年至 1830 年,西方国家到广东贸易而流人中国的白银达 5 亿两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广彩外销瓷在釉上彩瓷器中占据主导地位,远销欧、美、亚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青花、五彩并为我国 3 大外销瓷,其中广彩是国外博物馆收藏中国瓷器数量最多的品种。
明石湾窑翠毛釉陶胆瓶
当时通过广州十三行行商进行瓷器贸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行商订购,另一种是通过使馆区一带的瓷器行进行采购。
明石湾窑翠毛釉梅瓶
十三行的出现是在“一口通商”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其影响力超过景德镇。这是在“一口通商”政策下,广州十三行将瓷器行业全面垄断,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情况下形成。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三行成立时,对商品贸易包括对瓷器贸易有条例作出规定,公行行规的第八条规定: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似指古瓷),任何人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30%纳交本行。十三行垄断瓷器的买卖,并且进行收税,十三行获利甚丰。
明石湾窑钧蓝釉蟠螭纹瓶
1727年7月英船麦士里菲尔德号(Macclesfield)抵达广州,该船所得的报告谓:粤海关监督已出布告,禁止全部低级商人,或不是公行的商人与外人来往或贸易,如作瓷器贸易者,缴6 164付新公行20%,他们中间作茶叶贸易者,缴付40%。
清光绪石湾窑陶塑金丝猫
运输、交易、采购、纹样订做,与外商进行交易都掌握在十三行手中,一时之间,大量的瓷器交易权都被垄断了。
广窑狮耳炉
《景德镇陶录》说,广州来的订单器物都是洋器,“专销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
洋人组团来广州购买瓷器,或者到广州十三行下订单,确定器皿、工艺、纹样;十三行订单下发到景德镇,一部份由景德镇烧制,一部分是将烧制好的素胎运到广州珠江河南厂上彩绘,烧制成品。
广彩花卉纹盘
从景德镇启航,溯赣江而上,经江西的清江、吉安而到达赣州,然后从江西越过大庾岭,到达广东的南雄,再从南雄顺北江而下,经韶关、英德,最后到达广州。瓷器是易碎品,除小段陆路,运送瓷器一般是通过走水路转运至广州。在广州烧制好的瓷器通过九江关、粤海关出口海外。
广彩花鸟纹盘
广州订制的瓷器是从景德镇、佛山石湾购来的各式瓷,“广窑”的广泛存在是瓷器加工制造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瓷器加工场是加工制造业形成规模的条件,广彩瓷的产生是迎合欧洲市场需求的结果,纹章瓷装饰工序产地转移是十三行瓷器加工制造业中心地位确立的表现,欧洲的时尚需求是瓷器按订单加工出口的市场。
广彩人物纹盘
“广窑”指的窑场有潮州府窑、肇庆阳江县窑、南海石湾窑、广州河南厂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这些窑口所产的瓷器均与外销器物相符合,总的来说,“广窑”遍及岭南。
广窑:广义上泛指广东地区烧造陶瓷的窑场,狭义上通常指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创烧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清代《景德镇陶录》曾提及阳江窑“亦称广窑”,但此说后世存疑,且阳江窑与石湾窑在胎釉、工艺上差异明显。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因其大量使用金彩,工艺上追求“织金堆玉”般的华丽效果,故也被称为“广州织金彩瓷”。其彩绘工序在广州完成,所用素白瓷胎通常来自江西景德镇。
制作工艺
广窑:石湾窑以烧制陶器为主,胎体较粗,属陶胎或半瓷胎。善仿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的窑变花釉,世称“广钧”,釉层丰厚,釉色丰富,如钧红、月白、翠玉等。还采用将熔块釉吹挂在釉面上的方法,增强釉的垂流效果。
广彩:是在已烧制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经700–750℃低温焙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金彩,以提花织物般的手法将金色“织”于洁白瓷胎上,形成“织金堆玉”般的华丽效果,呈现出绚丽华彩、金碧辉煌的视觉风格。
据说最早的广彩艺人是旅居广州的景德镇彩瓷艺人杨快和曹琨。鉴于广州发展绘瓷业的有利条件,他们在此雇工授徒,被后人供奉为广彩业的祖师。祖孙三代均为广彩工艺大师的赵国垣先生曾提到,乾隆戊戌年间(1778年)广彩工人设有"灵思堂"作为行会,地址在广州文昌路郁桂坊三巷,直至抗战期间才拆除。
广彩瓷又叫“织金彩瓷”,其制作方法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低温烧成。由于在广州河南制作,所以又叫“河南彩”。
刘子芬《竹园陶说》: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先至澳门,后则径赴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士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彩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及广州彩等名称,此种瓷器,始于乾隆,盛于嘉道。
广彩瓷的器皿有规格不同的盘、碟、碗,还有调味瓶、甜点杯、水果碟、烛台等诸多陈设摆件。其题材中西合壁,从动植物纹到山水风景,从船舶、徽章纹到贸易场景,从现实生活场景到虚构的神话故事,应有尽有。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也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器的盛行使广彩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18世纪后期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著名画师如吴庸之即擅长此类题材。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获得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的权力,接着法国在1728年,荷兰在1729年,丹麦在1731年,瑞典在1732年也相继设立了贸易站,这都为中国瓷器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18世纪中叶,英国占有了在欧洲经营中国瓷器的首要地位。欧洲社会对装饰有精美绘图的中国瓷器十分热衷,至18世纪,中国瓷器已成为欧洲宫廷流行的收藏品。
葡萄牙王后和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瓷器手镯上镶以金边防止破损,诺曼尔一世在瓷器上刻上自己的纹章、姓名、肖像。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在马德里创建了皇家瓷器工厂,命名为"中国"。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专门陈设中国青花瓷器。
国国王路易十四1670年在凡尔赛宫内修建了托里阿诺宫,路易十四和曼德依夫人还委托商人在中国订制了他们夫妻穿着中式服装的瓷塑像。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流行中国瓷器,在宫内有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陈列室。同时迎合欧洲时尚需求的特别器型和纹饰可以定制,因此中国外销瓷在欧洲供不应求。
1634年,德尔夫陶窑学会了制造中国软瓷的方法
1708年,德国包吉尔第一次造出了后来欧洲普遍使用的硬瓷器
1741年,瑞典斯托克亨开始制造瓷器
1751年,英国武斯忒(Worcester)瓷厂成立
1760年英国博屋(Bow)设立"新广州"瓷厂
1760年丹麦兰塔厂开始造出青花瓷器
1759年西班牙布恩来提罗(BuenRetiro)设立了名曰"中国瓷厂"的新瓷厂。
中西瓷器生产与制造互相影响,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期间,广州十三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清乾隆广彩描金英国“Hinde”家族纹章纹马克杯
清乾隆广彩纹章纹瓷盘.jpg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来源:何事秋风悲凉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