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睛!河南为禁烧秸秆发布低俗标语,官民联手的闹剧寒了谁的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22:46 1

摘要:10 月底,河南太康县的几条红色横幅突然在网上炸开了锅。芝麻洼乡的田间地头、村口路边,“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 的大字格外刺眼,有的条幅干脆直接写 “谁烧秸秆,谁老婆跑!”,落款赫然是当地乡政府和农商银行。

10 月底,河南太康县的几条红色横幅突然在网上炸开了锅。芝麻洼乡的田间地头、村口路边,“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 的大字格外刺眼,有的条幅干脆直接写 “谁烧秸秆,谁老婆跑!”,落款赫然是当地乡政府和农商银行。

短短十个字,把网友的火气瞬间点燃。有人直接拍桌:“禁烧秸秆是好事,但用诅咒骂街的方式,这是把农民当傻子糊弄?” 更有人戳破关键:“合着在他们眼里,老婆是男人的附属品?烧个秸秆就得妻离子散,这是什么封建糟粕?”

事情发酵得飞快,从网友晒出的图片能看到,这种低俗标语不是个例,芝麻洼乡、大邢庄乡等多个乡镇都有悬挂,红底白字的条幅在金黄的麦田边显得格外讽刺。要知道,十月末正是豫东平原秸秆处理的关键期,收割机刚收完玉米,地里堆着半人高的秸秆,下一季的小麦等着播种,农民本来就急得上火。

“不是不知道烧秸秆污染,可不烧咋办?” 一位太康本地农户在评论区倒苦水,“拉回家堆着占地方,找人清理要花钱,村里连个回收点都没有,总不能让秸秆自己长腿跑了?”

这话戳中了要害。国家早就明确秸秆能变废为宝,能当饲料、沤肥料,还能发电做建材,但这些 “宝贝” 在太康不少乡村,依旧是没人管的 “包袱”。网友算过一笔账:一亩地能出上千斤秸秆,找农机粉碎还田要花几十块,对于种几亩地的农户来说,这笔开销着实肉疼。

可当地不想着怎么帮农民解决难题,反而琢磨出 “老婆跑” 这种歪招。有网友尖锐地指出:“这标语藏着坏心眼子,表面是诅咒,实际是暗示‘烧秸秆要被拘留罚款,家就散了’,可劲儿往农民疼处戳。” 更让人费解的是,作为金融机构的农商银行居然也掺和进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 “政企合作”?

舆论吵翻天时,芝麻洼乡的工作人员终于出面回应,可那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标语确实不合适,已经反映给相关部门处理了。” 问及谁拍板写的标语、谁审批的悬挂、银行为啥参与,对方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

“不合适” 三个字就想打发所有人?网友可不买账。有人翻出往年的新闻:“去年这儿就因禁烧标语闹过事,当时写的‘烧秸秆拘留 15 天’,今年更没底线了!” 还有人对比其他地方:“人家都在给农民找出路,这儿倒好,一门心思研究怎么骂街。”

这话没说错。同样是河南,通许县玉皇庙镇的农民就没这烦恼。今年夏天,那里的麦田里全是忙碌的打捆机,收割机刚收完麦子,打捆机就跟着把秸秆 “吃” 进去,转眼吐出结实的草捆,直接拉去养殖场当饲料,企业还给农户给钱。

“过去秸秆堆地里,要么烧了担风险,要么烂着误播种,愁得睡不着。” 玉皇庙镇种植户张守中的话,说出了多少农民的心声。可现在镇里搞 “打捆离田”,不仅免费拉走秸秆,还能变钱,今年光秸秆处理就帮村民省了 150 万,谁还愿意冒风险去烧?

更北边的叶县余庄村,干脆用集体收入承担秸秆深耕费用,旋耕机直接把秸秆翻进地里当肥料。村民余大叔抓起黑黝黝的泥土笑出声:“现在省事又肥地,夜里再也不用盯着田埂怕着火了!”

一边是 “老婆跑” 的低俗诅咒,一边是 “变废为宝” 的实在办法,同为河南的乡村,治理水平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其实秸秆处理的办法早就有了,关键看愿不愿意下功夫。

在安徽宿州,一家科技企业建了秸秆加工厂,用新技术把秸秆全部分解成纸浆纤维和有机肥,1 吨秸秆能变出不少 “宝贝”。要知道,我国每年能收集的秸秆有 7.37 亿吨,要是都能这么利用,既环保又能赚钱,哪还用得着靠标语恐吓?

玉皇庙镇的经验更值得借鉴。他们搞 “党建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联合农机合作社和养殖场,打通了 “收割 — 打捆 — 运输 — 加工” 的全链条。今年夏天,30 台打捆机一天能处理 1500 多吨秸秆,全镇 70% 的秸秆都被收走利用,禁烧从 “人盯人” 变成了农民主动参与。

这些地方的做法说白了就三点:建回收点方便农民交秸秆,给补贴降低处理成本,找企业消化秸秆变收益。可就是这简单的三步,太康芝麻洼乡却偏偏选了最懒、最伤人的办法。

有基层干部私下透露,搞标语宣传成本最低,拉几条横幅花不了几个钱,要是建回收点、给农机补贴,既要向上申请资金,又要对接企业,“太麻烦”。可他们忘了,治理不是 “图省事”,而是要 “办好事”。

禁烧秸秆的初衷没人反对。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会污染空气,还容易引发火灾,甚至影响高速公路通行安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危害。国家提倡秸秆综合利用,本来是为了帮农民减负、护环境,是双赢的好事。

可太康这些乡镇的操作,把好事彻底办歪了。用诅咒式的语言羞辱农民,本质上是不尊重;只禁烧不解决出路,本质上是不作为。就像网友说的:“农民不是不讲理,你给条活路,谁愿意顶着风险去烧秸秆?”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的治理思维,要是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今天能写 “老婆跑”,明天会不会写 “不交医保孩子没学上”?后天会不会冒出 “超生拆房”?突破了文明底线的治理,再 “正确” 的目的也站不住脚。

现在太康的低俗标语已经撤了,但事情不能就这么过去。

毕竟,治理乡村靠的是真心实意的服务,不是侮辱人格的标语;赢得民心靠的是解决问题的行动,不是敷衍了事的回应。

别让一条荒唐的标语,寒了千万农户的心。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