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手指月》是 2018 年古装神话爱情剧《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片尾曲,由萨顶顶亲自作曲并演唱,喻江作词,常石磊担任制作人。这首歌曲于 2018 年 8 月 13 日发行,收录于《香蜜沉沉烬如霜 电视原声音乐专辑》中。萨顶顶为了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体会剧中人物情绪,
一、歌曲概述与创作背景
《左手指月》是 2018 年古装神话爱情剧《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片尾曲,由萨顶顶亲自作曲并演唱,喻江作词,常石磊担任制作人。这首歌曲于 2018 年 8 月 13 日发行,收录于《香蜜沉沉烬如霜 电视原声音乐专辑》中。萨顶顶为了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体会剧中人物情绪,不仅与剧组演员朝夕相处,还客串饰演了 "缘机仙子" 一角。令人惊叹的是,这首歌的旋律竟是萨顶顶在从横店剧组回北京的路上突发灵感创作而成。
作为一首颇具禅意的作品,"指月" 在禅宗中象征 "直指人心" 的概念。萨顶顶曾在网易留言中表示,反复的旋律体现了无休止轮回中绽放的人性光芒。这种深度的文化内涵与极高的演唱难度相结合,使得《左手指月》成为华语乐坛的一个独特存在。
二、音域跨度:挑战人类发声极限
2.1 惊人的音域范围
《左手指月》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极宽的音域跨度,这也是它被公认为高难度曲目的主要原因。从专业角度分析,这首歌的实际音域跨度为两个八度加 7 个半音,从低音 E3 到高音 B5,约为 20 度。这一音域范围几乎覆盖了国内女歌手的全部有效音区。
相比之下,我国一般女歌手的有效音区普遍核心范围仅覆盖约两个八度:
女高音有效音区约 C4-C6女中音有效音区约 G3-G5女低音有效音区约 E3-E5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左手指月》的音域,网上有 "跨越三个八度" 的说法。实际上,这首歌的音域距离真正的三个八度(从 E3 到 E6)还差三度半。这种误解可能源于萨顶顶在现场演唱中的即兴华彩部分,她常常会冲到一个非常高的音。
2.2 最高音的技术解析
从歌曲结构来看,谱面上的最高音是结尾的 E6,即 "无二无别" 的 "别" 字唱音,这是预先写定的最高音,是一个稳定、扎实、极具穿透力的长音。
然而,萨顶顶作为一位以即兴和华彩能力著称的歌唱家,在不同现场的演绎常有变化。在副歌的即兴华彩部分,她通常会用一个连续上行或跳进的旋律线,将 "一滴泪啊…"、"月光中啊…"、"一柱香啊…" 的 "啊" 字唱到一个极高的位置。在萨顶顶不同的演出中,这个音可能达到 E6,甚至在某些场次中,会短暂碰触到更高的 F6 或 #F6。
这种装饰性的、炫技型的、瞬间完成的超高音,可以是一个快速的颤音或者是点断音,其稳定性和时长通常不如结尾的 "别" 字音。因此,对于《左手指月》这样一首以技术为核心的歌曲,讨论其 "最高音" 必须区分 "固定旋律" 和 "现场即兴"。
三、演唱技巧:多元素融合的复杂挑战
3.1 唱法融合的创新
《左手指月》的另一个显著难度在于其融合了多种演唱技法。萨顶顶在这首歌中融合了戏曲与花腔女高音唱法,头腔咽腔信手拈来,真嗓假嗓切换自如。这种唱法的难度不仅在于对气息和嗓音的控制要求极高,更在于如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效果。
从专业角度分析,萨顶顶将蒙古族的真声爆发、京剧的归韵咬字、佛教唱诵的气声控制熔于一炉。这种不可复制的跨界融合,让模仿者永远停留在 "形似而神不似" 的阶段。特别是她独创的 "蒙古式头腔共鸣法"—— 将草原长调的胸腔支撑与佛教唱诵的头腔穿透力完美结合,成为演唱这首歌的关键技术难点。
3.2 声音控制的极致要求
《左手指月》对声音的控制要求达到了极致。专业声谱分析显示,萨顶顶在 2 分 15 秒处的 "天地残缺" 四字转音中,在 0.8 秒内完成了从 C5 到 E6 的跳跃,这种违背人体发声规律的演唱,需要极其精准的声音控制能力。
声乐教授李斯特曾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她的发声状态:唱到 E6 时声带振幅达到惊人的 120Hz,但甲状软骨仍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她并非靠挤压声带取巧,而是真正解锁了人类混声的终极形态。难怪网友戏称:"这不是唱歌,这是声带杂技表演。"
萨顶顶在演唱中展现了多种声音技巧的灵活运用,包括真声强咬字、梵语式吟唱、强混声、边缘混声、超级头声等。这种 "中文表意 + 梵音表声" 的双模式唱法,恰恰破解了华语声乐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四、音乐结构与制作:为炫技而生的编曲
4.1 编曲对演唱的支撑
《左手指月》的编曲是由常石磊精心打造的,他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为萨顶顶的音色声线提供展现舞台,二是弥补萨顶顶音色尖锐的短板,同时提供古风立意。
常石磊根据萨顶顶的音域特点,在编曲上将音域范围设定在 E3-B5,这与萨顶顶的质量音域高度重合。同时通过丰富的配器和层次安排,为萨顶顶的音色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歌曲中运用电子合成器,其具有大量泛音的音色,可以完美衬托萨顶顶的声线,让她在高音区的演唱更加出彩,展现出强大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4.2 音乐元素的平衡处理
针对萨顶顶音色尖锐,以及歌曲音域与贝斯低音差距大,导致听觉平衡易被打破的问题,常石磊采用了弦乐打底,以小提琴 Solo 为间隔乐器,同时加入定音鼓配合弦乐,提供低音和厚重感,平衡了高音区的尖锐音色。
在古风立意的营造上,他使用了牛角军号作为前奏开场乐器,和音团则类似于古风的五音吟唱,这些元素与萨顶顶的演唱相结合,营造出了浓郁的古风氛围。这种精心的编曲设计,使得《左手指月》在技术难度极高的同时,仍能保持音乐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
五、专业评价与翻唱挑战
5.1 业内专业评价
《左手指月》被业内人士称为当代华语音乐的 "珠穆朗玛峰"。专业乐评人指出残酷事实:现今乐坛能完整演绎这首歌的不超过 3 人。当萨顶顶在《乘风 2024》舞台上飙出《左手指月》最高音时,弹幕瞬间被 "国家队降维打击" 刷屏。
从声乐技术角度看,《左手指月》是一件完成度极高的 "艺术品",展现了华语乐坛顶尖的演唱技巧,尤其是在高音区的控制力,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它成功地用声音塑造了天地浩瀚、爱恨恢弘的磅礴景象。
然而,也有批评者认为,萨顶顶的演唱过于专注于展示骇人的高音和复杂的技术,听众可能会被其技术震撼,但难以产生共鸣和代入感,有一种 "为炫技而炫技" 的感觉,情感的流动被技术的完美所取代,显得有些冰冷和疏离。
5.2 翻唱难度与挑战
《左手指月》因其极高的难度,在网络和各种比赛中被众多歌手挑战、翻唱。其中较为知名的翻唱版本包括黄霄云在《梦想的声音第三季》第 9 期的演绎,以及周深与萨顶顶在 2020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上的合唱。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像周深这样音准控制能力超强、高音细腻且稳定、声线可塑性高的歌手,在与萨顶顶合唱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周深的超高假声略窄,在与萨顶顶合唱时,为了配合调式,需要极力去唱高音,会让听感上略显吃力。在合唱版中,周深后半段基本都是在给萨顶顶唱和声,一定程度上埋没了他的优势。
对于普通歌手而言,演唱《左手指月》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具有五组高音的能力,最高音不低于 D5(可能降调)拥有 20 度音域,即两个八度加 7 个半音这两个条件可以淘汰 95% 的职业歌手。即使满足这两个条件,通常也只能演唱降调版的《左手指月》,而非原调。
六、艺术价值与争议
6.1 声音艺术的极致探索
《左手指月》在声音艺术的探索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萨顶顶近乎苦行僧的自律,将所有惊艳瞬间都变成了精确计算的必然结果。她对高音的极致控制力将剧情的张弛与人物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更像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 "声音杂技",其观赏性和技术性远大于其传递情感的普世性。它定义了萨顶顶,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 "禁锢" 了她。为了服务于人声的炫技,歌曲本身的旋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牺牲了,这使得歌曲的 "可哼唱性" 极低,成为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能 "复制" 的 "听觉奇观",而非大众可以参与传唱的作品。
6.2 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争议
关于《左手指月》的艺术价值,存在着技术与情感平衡的争议。一方面,它展现了华语乐坛顶尖的演唱技巧和声音控制能力,是声音艺术的一次极致探索。另一方面,有批评者认为,过度的技术展示可能会削弱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左手指月》的副歌部分几乎是由连续的高音、长音构成,缺乏更丰富、更精巧的旋律线条。这种结构安排虽然突出了技术难度,但也可能限制了情感的细腻表达。然而,支持者则认为,这种宏大、震撼的声音效果恰恰契合了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穿越四界的辽阔感觉,增强了歌曲的画面感。
七、结论:华语乐坛的技术巅峰之作
《左手指月》无疑是华语乐坛的一首技术巅峰之作,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宽的音域跨度:从低音 E3 到高音 B5,音域跨度为两个八度加 7 个半音(约 20 度),在现场即兴部分甚至能达到 F6 或 #F6。复杂多变的演唱技巧:融合了戏曲与花腔女高音唱法,头腔咽腔灵活运用,真嗓假嗓自如切换,以及萨顶顶独创的 "蒙古式头腔共鸣法"。中西音乐元素的融合表达:将蒙古族的真声爆发、京剧的归韵咬字、佛教唱诵的气声控制熔于一炉,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极致的声音控制要求:如在 0.8 秒内完成从 C5 到 E6 的跳跃,以及在高音区保持稳定的音色和音量。《左手指月》不仅是萨顶顶个人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乐坛在声音技术探索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展现了人类声音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技术与情感、炫技与艺术表达之间平衡的思考。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左手指月》凭借其极高的技术难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华语乐坛的一个经典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检验歌手实力的 "试金石"。正如一位专业乐评人所言:"《左手指月》是一件完成度极高的声音艺术品,它用声音塑造了天地浩瀚、爱恨恢弘的磅礴景象,展现了华语乐坛顶尖的演唱技巧。"
来源:海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