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这样的主权国家,莫斯科当年是真心支持的,毕竟俄乌两国在历史、文化上联系太深,认可这个状态,也是对苏联解体后国际秩序的尊重。
没想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一番话,竟然又把俄乌关系推向了另一地步。
他明明白白地说,俄罗斯承认乌克兰是独立国家,毕竟这没什么可争议的。
但不认可基辅现有的“纳粹政权”,因为泽连斯基一心想要“清除一切俄罗斯元素”。
这话既回应了外界说俄罗斯想吞并乌克兰的猜测,也点出了双方矛盾的关键症结。
拉夫罗夫特意强调,俄罗斯承认的是1990年乌克兰发表《独立宣言》、1996年制定宪法时定义的那个乌克兰。
那时候乌克兰的宪法里写得很清楚,自己是无核、中立、不结盟国家,还得保障所有少数民族的权利。
对于这样的主权国家,莫斯科当年是真心支持的,毕竟俄乌两国在历史、文化上联系太深,认可这个状态,也是对苏联解体后国际秩序的尊重。
可在俄罗斯看来,现在的乌克兰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样子了,拉夫罗夫直言,从2014年的“广场革命”之后,乌克兰政权就开始搞 “清除所有俄罗斯元素”那一套,已经成了“明摆着的纳粹政权”。
这话不是空口说的,2014年乌克兰议会直接废除了语言法,以前俄语在13个俄语人口超10%的地区,能在政府办公、看病这些公共场合合法使用,但现在却不行了。
谁知道2017年又出台了新语言法,把乌克兰语定为唯一的国语,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公共场合,都限制俄语使用,连俄语电影都没多少传播空间了。
而且文化上的“去俄罗斯化”更极端,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全世界都认可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居然被贴上“帝国主义宣传材料”的标签。
基辅有名的“祖国母亲”雕像,盾牌上的镰刀锤子图案,也改成了乌克兰的三叉戟。
就连圣诞节,都从东正教原本的1月7日改成了12月25日。
在俄罗斯看来,这就是在系统性地否定俄罗斯文化。
2023年8月,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祖国母亲”雕像上的苏联国徽被更换为乌克兰国徽上的三叉戟。
更严重的是,乌克兰1996年宪法里写的“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根本没人管了。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这些俄语人口多的地方,当地人上学、去政府办事,因为语言不通处处受阻碍,成了拉夫罗夫说的“二等公民”。
除此之外,2019年乌克兰修改宪法,把“加入欧盟和北约”写进了根本大法,完全忘了刚独立时承诺的中立立场。
对俄罗斯来说,这意味着北约东扩的威胁直接到了家门口,而阻止北约东扩,本来就是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之一。
所以拉夫罗夫特意提了一句,西方别总问俄罗斯战争啥时候结束,不如先看看乌克兰能不能恢复俄语地位、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毕竟这些才是冲突的根源。
至于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些有争议的地区,拉夫罗夫解释说,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历史上的俄罗斯领土,现在的情况只是回到本来该有的样子。
这话不是说要否定乌克兰这个国家存在,而是俄罗斯实在接受不了一个专门反俄的乌克兰政权。其实克里姆林宫之前就说过,要想解决乌克兰冲突,必须先解决根源问题。
普京提出的停战条件里,也明确要求换掉泽连斯基政府,这和拉夫罗夫现在的说法是能对上的。
说到底,俄罗斯的立场就是对“乌克兰该是什么样的国家”有不同看法,既希望邻居保持独立身份,又绝不能容忍一个敌视自己的政权。
这种“承认国家、不承认政权”的逻辑,说到底是俄罗斯对边境安全太担心了,毕竟在他们眼里,保护俄语少数民族的权利、不让反俄政权在边境存在,都是关系到核心安全利益的大事,一点不能含糊。
现在俄乌冲突陷在僵局里,关键就在于双方这种认知差距太大,根本没法弥合。俄罗斯要求乌克兰回到刚独立时的“初心”,恢复中立地位,让各民族平等。
可乌克兰呢,有西方支持,就盯着领土完整不放,根本不接受俄罗斯提的政治条件,拉夫罗夫这次特意说这些话,明显是想让外界别误解,俄罗斯不是要消灭乌克兰这个国家,只是反对它现政权的反俄政策。
这场冲突打了这么久,早就证明光靠打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拉夫罗夫的话,其实给外界理解俄罗斯的战略想法开了个窗口。
接下来怎么在尊重乌克兰独立主权的同时,也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利益,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才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来源:青山黑衣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