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问问余沧海:“存在感”是自己硬刷出来的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21:52 1

摘要:小说的第一章是《灭门》,福威镖局满门被杀戮殆尽,就是这位青城派掌门的“杰作”。

余沧海在《笑傲江湖》中出场较早。

小说的第一章是《灭门》,福威镖局满门被杀戮殆尽,就是这位青城派掌门的“杰作”。

他不像岳不群那样深沉,对外有个“君子”的人设。他做事从不藏着掖着,是个最爱刷存在感的角色。

或许是因为身量短小——江湖上的人背后称“余矮子”——唯恐被人挡了镜头,他才想“往前站”;也或许是因为武功平平,所以才想走捷径,靠抢夺林家的《辟邪剑谱》迅速“笑傲江湖”。

所以,余沧海终其一生都在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强行“抢戏”,最终死在林平之疯狂复仇的剑下。

只要有他出现的场合,似乎都在进行存在感表演,但可惜的是,始终带着一种“自不量力的主动”与“顾此失彼的尴尬”。

比如,在少林寺举行的“三战”名场面中,汇聚了方证大师、冲虚道长以及左冷禅、任我行等顶尖高手,连莫大先生、天门道长等掌门人都保持沉默和谨慎,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

而当岳不群等人指责令狐冲率群豪大闹少林,向问天正在为自己的这个结拜小兄弟辩护时,余沧海突然跳出,以粗鄙之语强行制造笑点:

“这些猪朋狗友们一来,少林寺中反而多了些东西。”

……

向问天道:“请问余观主,少林寺多了些什么?”

余沧海道:“牛矢马溺,遍地黄白之物。”当下便有几个人笑了起来。

任我行对余沧海的聒噪忍无可忍,突然发动突袭:

“陡地转身,右手已抓住了余沧海胸口,左掌往他天灵盖疾拍了下去。”

这一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让在场所有人都来不及反应。若不是方证大师及时以“千手如来掌”化解,余沧海早已脑浆迸裂。

侥幸逃生的他,只能“独个儿站在墙后,手按剑柄,满脸怒色”,却再不敢吭声。

这真是像极了一个因为多嘴多舌被大人教训的熊孩子。

这种表演的本质,是欲望与野心失衡后的存在感代偿。

余沧海身为一派掌门,既没有张三丰创派扬威的底蕴,也缺乏乔峰横扫江湖的实力,却执着于在每一场江湖盛宴中占据C位。

他的“抢戏”从不讲时机与场合:别人论剑时他谈琐事,别人议和时他唱反调,仿佛只要能被众人目光短暂聚焦,哪怕引火烧身也在所不惜。

这种心态与星宿派掌门人丁春秋放任弟子肉麻吹捧形式上虽有差别,实则同宗同源:都是用外部的喧嚣填补内在的空虚。

余沧海的身影,早已穿越武侠世界,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

文章或视频的评论区里,总有“杠精”无视核心观点,用抬杠刷取回复;

公司会场上,不乏“搭车者”对他人的方案肆意挑剔,实则毫无建设性意见;

直播镜头前,更有网红靠猎奇行为或低俗表演博眼球,为了流量一再降低下线。

他们与余沧海如出一辙:都是在用表面的活跃掩盖能力的匮乏,用他人的关注慰藉自尊的缺失。

真正的存在感,从不需要刻意表演。金庸早已给出答案:

扫地僧大隐于少林寺藏经阁,却凭非凡功力震慑“天龙四绝”;

乔峰被群小免去丐帮帮主之位,仍然能在辽国坐上南院大王宝座。

他们从不需要靠插嘴、抬杠或贬低他人刷存在感,因为实力与品格自会形成无法忽视的光芒。

当下那些潜心钻研的学者、默默深耕的工匠、踏实做事的基层人员,不也正是这样吗?

他们不追求镜头前的短暂热度,却能和时间成为朋友,在长期的沉淀中留下抹不去的印记。

金庸不随便给笔下的人物命名,余沧海的名字大概源自“沧海一粟”,本应寓意谦逊。而从他在书中的种种表现,却像极了一个跳梁小丑,既无宗师气度,又无自知之明。

看来,这个名字和岳不群的“君子剑”一样,也是一种反讽。

余沧海始终没明白:存在感不是“抢”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江湖如此,现世亦然。

一个人,与其在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费力表演,不如沉下心修炼内功。当实力足够支撑格局、品格足以赢得尊重,存在感自会不请自来。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余沧海”,在冷眼旁观他表演结束之后,可以弱弱地问他一句:

一个人的“存在感”是自己刷出来的吗?

来源:湖底浮萍2018

相关推荐